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霖 《青年探索》2013,(6):13-18
本文分析了新媒介时代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在伦理价值取向上形成的冲击,指出新媒介技术最重要的伦理价值是自由的诉求,尤其是表达自由的诉求。这一诉求在青年亚文化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实现,并因此而形成分享与垄断、多元与权威、游戏精神与功利原则的对立。而在此过程中,青年亚文化也为与自治、协商和社区文化的伦理取向提供了公共服务、协作精神等建设性资源。  相似文献   

2.
亚文化作为青年表达内心诉求和价值主张的特有形式,在青年文化版图中长期存在,并于新媒介时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文化特征。近些年来,学术界围绕新媒介背景下的青年亚文化展开了各种视角的探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新媒介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定位问题;二是剖析新媒介空间中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机理;三是探索新媒介条件下青年亚文化的引导理路。综合来看,这些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推动着当代青年问题研究的进步,但尚存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在研究方法上有必要更广泛地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在研究视角上可以适当地补充阶层分析视角,在研究内容上需进一步加强青年亚文化价值观研究。  相似文献   

3.
曹海峰 《求索》2008,(12):176-178
现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已经而且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具有不同的大众文化需求不同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将大众文化的接受者划分成为不同的消费群体。如果用单一的评价体系和研究方法来衡量所有的大众文化需求和内在规律,势必会带来一些错位与误读,大众文化分众化研究将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充分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语境下中国青年新媒介婚恋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介作为人类思想与价值的物化载体,对当代青年的社交婚恋的变迁起着巨大的变革作用.本文从后现代视域出发,考察当下中国青年婚恋状况及其后现代特质,并从青年生态个体、新媒介生态圈、社会价值伦理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对冲机制等维度,阐述青年新媒介婚恋观的构建与改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的出版扩大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影响,为新媒体时代的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幅多维立体的全息图景。该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分类合理,信息量极大,理论分析深刻到位,研究案例丰富多彩,工作坊的示范效应突出。特别是其对民族志的倡导符合学术前沿的发展,展现了亚文化研究的复杂性和研究趋势,为该领域的大陆学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代青年精神生活遭遇到现代性虚无主义困扰。世俗化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价值僭政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生发的内在机理,而个人主义则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形成的文化基因。针对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虚无主义困境,需要深化改革为建构青年精神生活营造精神家园,重塑信仰为建构青年精神生活提供价值认同,转化传统实现青年精神生活的现代超越。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描绘出当代大学生校园亚文化的全景式图景,剖析了其行为表象背后的价值理念,凸现出后现代语境下校园亚文化的独特之处,呈现出当代校园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以及主流文化的断裂之处并指出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9月定价:45元青年亚文化是方兴未艾的全球性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充分吸纳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诸多理论和方法并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自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以来,历经伯明翰学派、后伯明翰学派直至今日的后亚文化研究,至今已有70余年的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中国青年亚文化呈现出井喷态势。《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正是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马中红、陈霖二位学者立足当下青年亚文化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的优秀  相似文献   

9.
青年的道德价值观彰显的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方向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性语境的出场,折射出青年道德价值观重构的困难性与复杂性。从社会生活的世俗化、青年主体性的高扬、西方文化的冲击、青年社会化的未完成性、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等方面对青年道德价值观变化的原因进行反思,从外在因素与内在机制两个维度重构青年道德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浪潮在同质化整个世界的进程中,冲击着关于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冲击着爱国主义信念,人们很容易在这一冲击中失去价值观判断力.马克思考察社会问题时持有理性和价值辩证统一的方法论,以此方法论来考察清楚当代全球化语境中民众应该正确持有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当代我国部分青年的爱国主义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青年人的非理性特质,使其容易走向一种独断的爱国主义;二是全球化的同质化倾向在青年人身上的表现更为明显,正消磨着青年人对国家的爱国主义热情.当代青年人的这两种极端倾向都是错误的,都需要详加考察,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1.
浅议高校党外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心态变化史元春,王金凤党外知识分子在高校整个知识分子队伍中普遍占有相当比例(在我院,占53.3%),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有的是系部、教研室的领导,有的是学科专业的骨干、带头人。他们不仅肩负着学院教学、科研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单身人群的日益壮大促使了单身亚文化的形成,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一方面,单身亚文化促进了个体自我成长发展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导致个体心理缺失与社会焦虑的泛化。要合理引导单身亚文化这一崭新的青年文化景观,需要加强青年婚恋观教育的全员参与,规范青年婚恋交友的全方位服务,促进青年婚恋权益的全过程保障。  相似文献   

13.
伴随萌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萌化现象,青年也将萌元素与政治符号结合来进行政治萌化。政治萌化作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的表征形式,主要表现有政治语言的萌化,萌化表情包,政治符号的漫画和政治符号与萌元素的拼贴等;政治萌化的特点表现为原创内容迷因化传播,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情感取向正向为主,政治表达泛娱乐化,萌化层级两极分化和相关事件多属正面等;政治萌化的产生原因包括网络赋予青年话语权,新技术催生新的文化表征符号,萌文化的流行,政治表达和情感流露及萌化权威以寻求亲近感的诉求等方面。正是萌的正向属性决定了政治萌化的积极面向,使其有了与主流文化良性互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文本以其无声、持久、绝对于声音的优势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方式。手机短信(SMS:Short Messaging Smwice)也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联络与交际的工具,它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平台.是一种自由空间的延伸,是一种新媒介环境下公众参政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刑讯逼供亚文化的基本内容有认为“刑讯逼供有益”、“刑讯逼供合理”因而采取使嫌疑人身体承受痛苦的行为模式。刑讯逼供具有对外的隐蔽性与对内的公开性、自发性和传染性等特征。刑讯逼供亚文化理论有其产生的法文化基础、现实基础、价值基础和制度基础。用主流文化抑制亚文化是消除刑讯逼供亚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青少年亚文化逐渐借助、渗透于新媒体,在符号表达时出现了“新风格化”,青少年亚文化在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方面都出现了“新风格化”。在文化意义上,“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既存在着矛盾与抵抗,也存在着联系,同时,“新风格化”也在引领着新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宏伟 《青年探索》2005,12(2):61-64
亚文化是一种对抗社会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亚文化的极大倾向性。亚文化通过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熏染,诱导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发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和深层次原因及影响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出版后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再版次数达十余次,被翻译为希腊、意大利、德、丹麦、目文、土耳其、西班牙等十种文字,成为亚文化研究的经典作品。《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成为文化研究中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它获得的成功令大多数学术著作望尘莫及,它是英国文化研究中读者最多、最为流行的一本专著。  相似文献   

19.
与主流司法文化相对应,存在一种司法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有其固有的特性和本身的功能,深刻影响着司法机关及司法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我国司法亚文化的生成基础既有司法行政化、错案追究等体制因素,又有面子与人情、实质正义等文化因素,还有职业压力、角色冲突等职业因素。  相似文献   

20.
孙静 《新东方》2007,(9):7-11
一、新农村建设的不同语境与农村文化建设当前,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主流话语,专家学者对此也作了许许多多的论证。专家们大多认为,导致中国农村问题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具有高度综合性、关联性和复杂性,任何局部的或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