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4、乐于慷慨助人的爸爸在我们家里,爸爸一向是主张自由的,从不干涉我们与人的交往。在爸爸的眼里,从来就没有等级、门第的观念。他还特别教育我们眼睛要向下看,要拜工农为师,要和工农子女交朋友,学习他们的勤劳、忠厚、朴实的优秀品德。爸爸不光对我们这样,对我们的同学也一样。凡是爸爸知道的人,也时时提起。1959年我结婚时,我的好友王桂苡未能参加我的婚礼。事后爸爸问起她。我说她去青岛了。爸爸笑笑说:“看她的炮兵去了”当时,她爱人在青岛某炮兵部队工作。爸爸对我的同学也像对我们一样关心、支持、爱护。我记得在我…  相似文献   

2.
这些年来,《党史纵横》月刊与全国各地众多的老同志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有一名当年新四军第一批女兵中的一员,如今已是古稀老人的陈模同志,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和同事力文趁赴青岛公出之机,曾拜访过她。  相似文献   

3.
“我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只不过职业给我罩上一层光环。”这是苏日娜的口头掸。在千家万户的荧屏上,在千百万观众心头,苏日娜已经不止是她本身,而是作为一个美好的形象,珍存在观众心头。“她似乎永远那样认真,坐在我们中间,不知疲倦地与我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是一位从未真正见过苏日娜的陌生朋友对她的评价。是的,苏日娜在人们心目中确实是美好的。苏日娜之所以能够成功,用她的话说,靠的就是真诚。当她一坐在演播室里,她便属于熟悉的或是陌生的观众了。电视新闻是党的喉舌,播音是喉舌的喉舌。高度的责任感一直鼓动着她向…  相似文献   

4.
念春的母亲叫春花。我和春花是在1976年认识的。我们在一个厂上班,她的成分不好,父亲曾在国民党政府里做事,解放后被镇压。因着这种关系,厂里的人都不敢和她太接近,她也不爱和人说话,从早到晚只顾闷着头做事。她的寝室和我的寝室隔不远,我经常到她的寝室里去看她,还把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送给她。我只读过两年私塾,不认得多少字,她小的时候家庭条件比我好,认得的字也比我多,我每次去找她,都借口向她学认字。她教得很认真,一年下来,我已经能够看书读报。作为回报,我经常随她回家帮她做家务。她的家在湾址镇,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哥哥前几年倒插门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她母亲有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方便,春花每隔一个星期回一趟家,帮母亲准备好下个星期的米、菜和柴禾,还要担水把水缸填满。我和春花好上后,担水、劈柴的事都由我来做。就这样,我们相互帮助着,彼此信赖着,爱情的种子开始在我们的心里悄悄萌芽。  相似文献   

5.
我的表姐任晶晔是一位俄籍华人。她是我姐夫的姨表妹,以前我们并不相识。上世纪80年代,我调到北京工作以后,经过姐夫、姐姐的引见,与她、特别是与她的母亲王一有了较多交往。在接触中.我逐渐了解到她的一家以及她的父辈们革命而坎坷的经历,使我深受震撼和教育,感慨良多,不由得对这个“国际共产主义大家庭”,产生了崇敬之情,同时也萌发了同情之心。  相似文献   

6.
别致 《当代党员》2023,(13):53-55
<正>作为一名党员,危急时刻,她总是冲在最前面。她说:“我经验最丰富,我去最合适。”作为一名护士,她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她说“:能够帮助患者,我深感自豪。”作为一名老师,她推动“三全”理念融入学生职业生涯。她说:“要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她就是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的时候.我作为《党史纵横》的一名热心读者,向贵刊表达我的美好祝愿;愿我所钟爱的《党史纵横》永葆青春,永具特色,越办越红火! 《党史纵横》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是主体对客体的真实映象。她以正确的观点,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记载了我们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她宛如一棵参天大树的年轮,在苍桑岁月中刻下了我们党80年风雨兼程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她“生动可读,真实和信,考究可用,珍贵可存”,以其选材的深刻性,史料的可靠性,引证的权威性.服务功能的借鉴性,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 因为工作的…  相似文献   

8.
一 我与杨尚昆叔叔接触不多,但短短的几次见面,使我终身难忘。第一次见他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时继母张越霞依靠组织,把我们几个流落在各地的孩子找了回来,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团圆了,但没有了父母,全靠继母照顾。她在“四八”烈士祭奠大会上致悼词时曾对父亲承诺说,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母在假日常带我们到与她较亲近的同事家走走。到她的难友家去得较多,还去在延安一起工作过的人家中。一天,她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去看望杨尚昆叔叔。我和吉玛未见过杨叔叔,但他见到我们来很高兴,问我们多大了,上学了没有。当时,我刚从老家来到北京,对他一点儿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全军,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并且强调指出: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作为《党史文汇》的一名读者和作者,她伴随着我已经走过整整30年了。30年来她将最好最丰富的营养剂不断地输送到我的的灵魂与血脉中,使我这名老共产党员永远保持着为党贡献力量的青春。在她的感召下,我也加入了以她为阵地传承红色基因,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讲述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行列。  相似文献   

10.
笔者拜访刘真骅是在她位于青岛东部海边的家里,她是《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的遗孀。出现在笔者面前的刘真骅气质端庄典雅、神采奕奕,完全不像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她热情地将笔者迎进了她那面向“一帘波涛”的客厅内,习惯性地燃起了一枝香烟,娓娓诉说起她与知侠先生那段刻骨铭心、少为人知的恋情。  相似文献   

11.
真情的述说     
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凭着自己柔弱的双肩,担起了贫困乡亲们的重托。正是被她的真情所感动,我们来到了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沃丁村,在镇里同志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关玉梅的家。这是三间土坯砌就的茅草房,与邻居的砖瓦房相比显得既低矮又陈旧。谁知一大早,关玉梅的家门竟锁着。我们只好寻着她平时奔忙的足迹,一路追踪下去。“以前哪,我坐月子的时候,吃冻土豆儿,这苦,你们谁尝过,要不是她拉帮我,俺家早就完啦,我亲姐亲妹都没有她对我亲啊!”“村里的党员包扶贫困户,男党员都包一户,她包了好几户。”“家里的,外头的,谁找…  相似文献   

12.
我歌唱十月     
我歌唱十月,歌唱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六十年前的这一天,一个巨人亲手把她高高升起。她像一片朝霞,她像一团火焰,给我们信心、力量,给我们激情、勇气;她像一轮崭新的太阳,照亮了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  相似文献   

13.
有一年,听一个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毕业的知名学者讲课,她拿着一本《中国共产党章程》,充满敬意地说:“我们党的党章真是太好了。从法律的角度看,它严谨细致、周密清晰,是所有章程中最好的。”那一刻,同样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我,深感自豪与骄傲。  相似文献   

14.
李海文 《湘潮》2014,(1):42-44
“文革”前,我与李雪峰的女儿李丹琳同在北京大学三年级学习,她在历史系,我在国际政治系。那时女学生少,都住在一栋楼里,我住二层,她住在楼上。大家埋头学习,很少和外系的同学来往,并不相识。1966年李雪峰当了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李丹琳成了“名人”,在校院内经常看到她活跃的身影,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讲过话。  相似文献   

15.
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几个早已安排的课程,也只能请假。对方说:“这门课,很难调,请尽量给我们一个机会。”我回答:“也请你们给我一个机会,我只有一个母亲。我这门课,没法调。”妈妈已经失去意识。我俯下头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按照电视剧的模式,她的眼角会流出一滴热泪。但没有。妻子说,如果真有眼泪,证明妈妈还很清醒,而这种清醒就是痛苦。作为子女,千万不要对老人做最后的情感索取。  相似文献   

16.
正我担任营口市站前区八田地街道惠安社区第四党支部的支部书记至今已有8个年头了。作为一名"老书记",我亲眼见证了小区的变化与发展,也把党支部的故事刻在了心里。这不,今天下午,社区干部小段要来采访我们支部的故事。我想了又想,与其让她干坐着听故事,不如带她到小区里走一圈,让她"感受"故事。我带着小段走进小区后,问她:"你觉得这条路怎么样?"小段前后看  相似文献   

17.
重访张也     
2001年12月21日,我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七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再一次见到著名歌唱家张也。因为自她小时候起我就喊惯了她“也姑娘”,那天也就随口喊她:“也姑娘!”她连忙答应,并亲热地和我合影、寒暄。后来她妈妈也专程来看我,不幸的是我的好朋友、张也的爸爸已病故,要不我们可以来个北京大团圆。说来我家与张也家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先是我认识张也的爸爸,而且在工作中结成了好朋友,而后是我儿子唐湘岳采访了他的女儿张也,并向我谈起他写“花鼓嫩秀张也”的经过。他将稿子给我看了一遍,我说我认识她爸爸。没几天…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渭源县优秀教师李建新,教书20年,其中18年间月工资只有40元。他对记者说:“今年我们村的朱艳霞考上了大学,我举杯祝福她,她深深地鞠了一躬,那时我看到她泪流满面。”在《南方周末》看到这段文字,我也默默鞠躬,我也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回想自己50年的人生历程,最难忘的就是这一天:1999年4月306。在这一天,我们把海尔的生产基地建到了美国一这个号称世界上现代工业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年来,我一直梦想着创出我们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名牌,让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一天,我的梦终于固了。1984年,也就是在国庆35年大庆不久,我从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的职位上“下海”到青岛电冰箱厂。这个厂当时亏损140多万元,进厂头一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到附近农村借钱给工人开工资。为了使工厂走出低谷,我们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赴德国考察寻找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20.
朱世忠 《共产党人》2009,(24):53-54
1977年恢复高考,我的恩师陈静英从宁夏固原杨郎陶庄小学考入复旦大学。她走后,用书信与我们村上的乡亲和她的学生联系。后来,书信少了,再后来,就失去了联系。我们推测,她大学毕业后应该留在上海工作,现在也已经退休了。我们常挂念,陈老师身体可好?生活得怎样?恕我不敬,我们犯嘀咕,难道有了什么让我们不愿意想像的意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