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洪才 《法制与社会》2012,(36):254-255,260
犯罪心理预测的关键在于找到有效的预测方法.但古今中外的学者基本停留在影响犯罪心理的内外因素和骨面相表面特征的探寻上,没有形成一套系统有效的方法.为此,论文在对犯罪心理学和中国传统四柱预测学结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柱命理预测或许是进行犯罪预测的一个有效新方法,可能为预防和阻断犯罪的发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犯罪预测分为犯罪社会预测和犯罪具体预测两大部分。本文就犯罪社会预测的组织方法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要使犯罪社会预测满足社会的需要,产生实际的效益,在立法、执法、预防犯罪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犯罪社会预测的科学的机构体制。而这个机构体制的建立,必须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组织方法,才能保证对犯罪的社会发展趋势做出迅速反应,并及时提出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因此,研究犯罪预测  相似文献   

3.
<正> 犯罪预测是指人类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过去、现在犯罪情况的调查、统计以及其他科学方法取得的与犯罪和犯罪人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一定社会范围内未来犯罪现象的种类变化、数量增减、发展趋势,以及对某些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等,所做的推断和预见。所以,犯罪预测既不是证实过去,也不是说明现实,而是探索未来:预测未来犯罪发展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制定相应对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性活动。具体来说,对我国  相似文献   

4.
阿碧 《检察风云》2010,(21):28-30
假如犯罪可以预测,人世间的许多悲剧就可以避免。犯罪预测不仅可以挽救潜在的犯罪分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受害人免受伤害。"假如犯罪可以预测",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科幻小说的题目。然而,犯罪学研究专家的研究表明,除了少数冲动性、临时性犯罪外,大多数犯罪都是有计划有预谋的。  相似文献   

5.
犯罪行为同自然现象、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因为犯罪现象是许多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发生作用,具有随机性、概率性、网络性,它的发生、发展、变化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所以我们是可以对犯罪现象作出近似的预测。所谓犯罪预测,就是根据过去的犯罪统计资料和其它已知的、确知的信息,建立一个从前犯罪状况引伸到后犯罪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的模型。这种模型可以说明未来的犯罪情况和犯罪趋势的变化以及引起犯罪各种内在因素的消长。本文就试图用回归分析法对某市的犯罪状况作出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现状及犯罪学展望与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在本质上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关系失调、社会结构不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根据犯罪学通说,人口结构状况是犯罪现象产生的重要社会原因之一,人口性别结构对犯罪数量和犯罪类型有相当影响。分析研究我国当前的人口性别结构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对我们搞好犯罪预测和预防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托庇勒黄金律,犯罪事件的发生与地域之间的关联性构成犯罪事件发展的生态区位聚合模式的基础。如今,借助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生态制图的方式来标记犯罪活动,进而完成相关潜在犯罪活动的概念化。由于潜在犯罪活动的概念化在犯罪预测、预防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犯罪生态区位聚合模式的研究势必将极大推动犯罪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娟  卢山 《政治与法律》2007,(2):116-120
对犯罪行为的控制和预防,是人类社会针对犯罪所采取的根本对策。犯罪防控应从社会原因、多元主体以及综合措施入手,我国应详细研究犯罪原因及社会综合治理的社会性,改善社会环境,建立一套以收集和分析犯罪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犯罪预测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9.
连续性、因果性和相似性原理可以称为犯罪预测的转换原理: (一) 连续性原理犯罪现象的过程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是过去的继续,未来是现在的延伸。当犯罪现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质的规定性时,在犯罪现象间就存在着连续过程。这就是说,当社会性质、产生犯罪的社会基本原因没有改变,即保持着质的规定性时,犯罪现象就处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连续过程中,犯罪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连续的,这就是连续性原理。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可以应用在犯罪预测领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预测警务,可以更高效地配置警力资源,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犯罪,犯罪人预测因其对个人隐私和自由的侵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背离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挑战,它的适用范围须严格限制。受数据完备性、俄狄浦斯效应、黑盒子理论等因素影响,我们对大数据时代下犯罪预测的应用要保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1.
正在刑法分则解释的常见话语模式中,什么是犯罪的正面阐释往往多于什么不是犯罪的说明,具体犯罪的概念也不能反过来表述。然而,司法实践中有些案件的定罪逻辑,恰恰就是把个罪概念反过来说一遍。之所以会把原本不存在的意义生硬地解释进具体犯罪概念,又缺乏对有罪判断提出质疑的习惯,还是缺乏对个罪概念内涵的准确把握,这其实掩盖着对法的误解。通过观察法官群体对有罪指控的否定实践,可从中归纳、提炼出某些具体犯罪概念的经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身心发展特殊性决定的主观要素变化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心理条件。本文在借鉴艾里克·埃里克森等人关于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青少年期犯罪预测变量的主观要素进行了人格归因,提出自我意识作为人格系统的重要变量,对青少年犯罪心理预测变量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作用,同时对教育实践中自我意识塑造的目标要素进行了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一)为什么要研究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又是我国刑法确定犯罪的概念、进行犯罪分类和确立分则体系的理论根据。所以,研究犯罪客体,不论在刑法理论上或在司法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合同诈骗犯罪的成本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豫宛 《法学家》2000,(2):92-95
在合同诈骗犯罪这一典型的经济犯罪类型中,犯罪的实施一般不是基于突发性的感情冲动,犯罪分子在犯罪前通常要通过周密的、精细的分析和计算,进行犯罪行为的成本收益预测,权衡是否实施诈骗,如何实施诈骗,尤其是在巨额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理性经济人"的特点和智能性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果犯罪成本大于犯罪收益,犯罪则无利可图,犯罪将被扼制.因此研究合同诈骗犯罪的成本,通过提高犯罪成本而防范合同诈骗犯罪,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犯罪构成和犯罪概念,都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学习刑法中的犯罪构成理论时,应重点理解以下几个问题:一、犯罪构成和犯罪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由河北经贸大学青年学者柴振国教授、包雯硕士、刘远博士等共同撰写的《新刑法理论与实践》一书,由中国物资出版社于今年八月出版了.作者在较短时间里,辛勤笔耕六十余万字,全面地介绍了新刑法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这种艰苦治学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新刑法理论与实践》一书不仅仅是对新刑法的解释、立法背景的说明,而且是严格按照新刑法的法典体例,研究刑法的理论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该书分总则与分则两编,总则部分除了介绍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犯罪概念和特征、犯罪构成理论、共同犯罪理论、刑罚体系、刑罚责任、诉讼时效等基本问题以外,作者还在刑法学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比如对犯罪对象的研究,许多教科书都将其归入犯罪客体附带进行研究,但  相似文献   

17.
笔者对诱惑侦查和警察圈套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二者是一种包含关系,包括两种基本类型:犯罪意图诱发型和犯罪机会提供型,本文回应了我国现行司法实践中的若干问题,最后认为应该立法对诱惑侦查进行规制,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不作为犯罪的特定义务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不作为犯罪是犯罪的基本形式之一。而特定义务则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可以说,在刑法理论中所有不作为犯罪的问题无不以特定义务为基础,它反映了不作为犯罪的基本犯罪事实和构成要素,是决定不作为犯罪能否成立,以及属于何种性质的主要依据。一句话无特定义务则无不作为犯罪。因而,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无论对于丰富刑法理论,还是对于指导司法实践都是不无禅益的。一、不作为犯罪特定义务的概念不作为犯罪的特定义务是法律义务的一种,即公民在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内,基于特定的事实和条件而产生的为一定行为的具体法律义务。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明确、具体性。法律义务从其适用范围来划分可分为一般义务与特殊义务.不作为犯罪的特定  相似文献   

19.
《犯罪主体论》一书,系赵秉志同志由其同名的博士论文修订而成。刑法是国家的基本部门法之一,地位颇为显要。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等构成刑法的基本内容。而犯罪由犯罪主体实施,刑事责任由犯罪主体承担,刑罚对犯罪主体适用,因此,刑法这几项基本内容都离不开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所具有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求关于犯罪主体的研究理应成为刑法学中一个既系统又深入的专题领域。但是由于犯罪主体的专题研究不仅需要运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犯罪客观要件的核心要素是危害行为.但是,危害行为说无法发挥行为概念的基本机能,在逻辑上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实质上,犯罪客观要件中的“行为”既不是客观上已然发生的“行为”,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事实性行为,而只能是行为人主观罪过中的行为的一个侧面—行为客观方面具有或应该具有的自然属性或特征,这也是它与刑法中相关行为概念的本质区别.犯罪构成各要件间的辨证关系决定了实践中对犯罪客观要件中“行为”的认定应结合犯罪主体要件、主观罪过内容和犯罪对象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