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积极支持美国武力“倒萨”,并直接参加伊北部战事,欲借美国强势巩固和扩大其实力与影响,引起区内国家强烈不安。如果跨界而居的库尔德人趁乱谋取独立,势将改变中东地缘政治版图,并可能引发新的战事。随着萨达姆政权的垮台,中东地区的库尔德问题也再度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2.
唐志超 《和平与发展》2013,(3):64-76,131-142
2011年初爆发的中东“阿拉伯之春”不仅对该地区稳定、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带来深远影响,也使该地区的库尔德问题临当重要转机,库尔德人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不过从目前情况看,一个统一的库尔德斯坦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不太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上看,影响中东和平的关键因素主要源自两大民族矛盾:一是阿以冲突,二是中东库尔德问题。相较而言,中东库尔德问题尽管不像阿以冲突那么突出,但其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前者。它不仅长期困扰着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与叙利亚等地区国家,而且常常招致大国的外部干预,以致至今悬而未决。中东库尔德人是个具有跨界属性的民族,这使中东库尔德问题愈发凸显,并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土耳其库尔德问题是土耳其加入欧盟进程中的障碍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不断地指出土耳其如何对待国内的库尔德人会影响该国加入欧盟。土耳其与欧盟在认知库尔德问题上一直存在着错位。欧盟认为,土耳其在处理与库尔德民族矛盾上方式不当,犯下了人权方面的错误,不符合加入欧盟的标准。土耳其不承认国内存在库尔德问题,把该问题定性为恐怖主义或分离主义。当前,土耳其以凯末尔主义(其中涉及建立同质的民族国家目标)作为国家对内、对外行为的指导思想,这成为解决土耳其库尔德问题难以克服的思想瓶颈。  相似文献   

5.
6.
土耳其共和国自建立以来,就没有摆脱库尔德问题的困扰。从1925年赛义德领导的库尔德民族武装起义,到1984年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反抗政府以求独立的暴力运动,一直到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重新“激活”土耳其库尔德分离分子建立独立国家的热情;从国内的清剿到越境打击库尔德武装分离分子,库尔德问题已经成为土耳其“肌体”上挥之不去的“顽疾”。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亚欧大陆腹地内在联系逐渐增多,一个可称为大中东的地区渐具雏形.中国应该利用地缘优势,通过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构建陆上交通、通讯走廊和网络,实现与中亚、南亚和海湾地区紧密的经济与政治联系.这样的一项政策将使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格局更为均衡,同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中国在地缘上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国"被击溃后,中东大片地区将出现权力真空。伊拉克库尔德人的独立公投拉开了"后‘伊斯兰国’"时代中东地缘政治秩序重组的序幕。美国与库尔德武装在打击"伊斯兰国"的战争中结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当前阶段,美国出于对"伊斯兰国"作战、维持伊拉克现政府稳定、维系地区国家关系等原因,反对库尔德地方政府的独立公投。但库尔德人是该地区对美国最友善的力量之一,其控制区处于非常关键的地理位置,在美国未来中东战略格局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的政治局面的变化,美国对库尔德人政策还存在进一步调整的可能,这势必会对未来中东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胜湘  高瀚 《西亚非洲》2020,(5):82-116
2010年末中东剧变以来,中东乱中求治的需求愈加强烈。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中东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逐渐提升。面对中东地区复杂的安全局势及地区内各国的需求,中国在与中东地区国家形成"维护主权、和平解决争端、互利共赢和加强对话"原则性共识的基础上,设计了涵盖政治、经济、安全及人文领域的中东外交战略目标,选择了"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协调外交"和"合作论坛"四大实践路径。这与中国中东大国外交秉持的责任理念、共享理念、规则理念,以及中国在中东扮演的大国外交角色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中国中东大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未来,中国中东大国外交还将面临诸多难题,如何克服难题并及时调整和逐步适应中国中东大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在中东的角色,规避中东地区可能出现的重大安全风险,将是中国中东大国外交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核武器的出现使大国战争再无完全的胜利者。地缘经济竞争日益取代了哥伦布时代以来地缘政治竞争的优势地位,战后地区主义的蓬勃发展就是这种时代趋势的反映。"一带一路"是在欧亚权力对比和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发生有利于中国的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提出的洲际地区主义合作倡议,其实质是一个经济地区主义合作机制,因此解决不了洲际安全问题,更不可能"超越"传统的地缘政治。对"一带一路"实质、局限、目标与效用评判标准均需细致的分析与界定,才能避免出现对其评价简单随意的倾向。地区主义与地区化应该彼此推进、相互为用,政府主导的地区主义必须以本地区的地区性水平为基础。中国应该塑造有利于"一带一路"发展的安全环境,从而打破"一带一路"沿线地缘政治的羁绊,推动其顺利发展。"一带一路"需要使长期愿景与阶段性目标、国家实力与政策设计、中国的主观愿望和沿线国家的需求相协调。  相似文献   

11.
始于2011年初的中东北非政治动荡是一场阿拉伯群众反抗运动,个人、社会能量由此得到一定程度释放,中东国家的内政外交因之而改变。中东政治从此进入一个新时期,由僵化、停滞、稳定的时期进入充满活力、动荡、冲突的阶段。这既是一扇希望之窗,也是一条荆棘之路,可以称之为“创造性破坏”。中国对中东政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深入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0月17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了政府提交的动议,授权政府采取越境军事行动打击盘踞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使土耳其的库尔德问题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作为困扰土耳其的一个世纪难题,土耳其的库尔德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中东变局持续一年多来,地区局势依旧存在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剧烈的群体性动荡局面有所缓和,地区国家将渐次进入深化变革和转型的长期过程。当前的转型主要反映在国内政治方面,但中东转型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文化的转型更具深意,很大程度上决定转型的整体方向和最终成败。地区内部各种力量的博弈、传统文化、宗教及社会思潮都试图在中东转型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和影响力,而全球政治的变化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样将对中东转型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新形势,中国中东外交要拓展思路,着眼未来,主动谋局,塑造有利环境,提升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重大变化,旧的世界秩序破损,新的秩序则尚未建成.围绕着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构建,世界各主要力量既有自己的盘算,也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与困难.崛起的中国在国际影响力上升的同时,经济减速的风险也客观存在.基于历史传统与基本国情,中国对世界秩序、世界体系有自己的看法.新秩序的构建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在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的背景下剧烈震荡.2010年春发生的天安号事件,更使亚太地缘政治环境发生重要变动,一系列复杂变化接踵而来,给中国外交带来不利影响.中国的战略应该是争取维持并延长战略机遇期,服务国内建设,因此谋求建设和谐亚太,服务国内建设乃是中国外交的主要动机.维护我国周边、稳定大局,应当关注三方面要素,即要运筹好大国关系、构筑周边地缘战略依托、维护海外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国际观察》2021,(4):101-124
以往对族群冲突的国际维度研究忽视了国际战争对国内族群政治产生的影响,因而对库尔德人运动这类深受国际政治和国际战争影响的案例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弥补这一不足。该理论分析框架认为:国际战争将导致母国对内控制力下降、国内少数族群政治诉求更为激进、敌国干预族群政治的动机上升,进而增大族群冲突爆发和升级的可能;这一因果机制受到了敌国的干预能力、少数族群的战略价值、少数族群的动员能力以及少数族群的动员意愿等四类因素的调控。通过对比分析伊拉克在1946-2000年间经历的六次国际战争对其境内库尔德人运动的影响,本文验证了该理论分析框架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初发生的“阿拉伯之春”以世俗“街头革命”为先导,却为伊斯兰分子提供了政治崛起的历史机遇.政治伊斯兰在突尼斯、摩洛哥、埃及相继取得选举胜利后上台执政,宣告阿拉伯世界迈向政治伊斯兰时代.目前,中东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伊朗和沙特各自领衔的“什叶派新月”与“萨拉菲派新月”、以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为首的伊斯兰温和派与以“萨拉菲派”为首的伊斯兰保守激进派三对关系的博弈日益加剧,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中东政治伊斯兰走势.  相似文献   

18.
目前,叙利亚已成为阿拉伯之春政治动荡的重灾区之一。随着示威抗议活动与暴力冲突此伏彼起及伤亡人数不断增加,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叙利亚之所以发生如此严重的危机,除中东波冲击的外力作用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其内部矛盾的长期积累和集中发酵。外部势力的干预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一旦出现叙利亚内部分裂和西方军事干预等戏剧性变化,巴沙尔政权将面临倒台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东之能源外交和策略.中国目前的中东政策主要是基于国内经济发展所需,以能源外交为主轴.随着在中东地区能源经济外交的深入和扩展,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虽然中国在伊朗等问题上与西方国家有利益冲突,但双方在中东有许多共同利益,包括维护地区和平,促进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对话,打击恐怖主义,确保石油安全等.  相似文献   

20.
关于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移民最早出现在远东是19世纪70年代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国移民在远东重新出现。随着中国移民的出现,“中国威胁论”等反华言论也逐渐在远东蔓延开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的持续滑坡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导致了俄罗斯人的失衡心理,这是远东“中国威胁论”产生的主要根源。此外,前苏联解体后,远东人口形势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中俄两国人民血缘和文化的差异以及历史上的恩怨也是“中国威胁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