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口口相传的苗族民歌成为苗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虽然苗族在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向不同地区迁徙,并最终形成了苗族的分散居住格局,但是大多数地区的苗族民歌中依然保留着一定的族群记忆。广西苗族民歌不仅保留了苗族民歌的基本特征,也在内容、价值观、主题等方面延续了族性的阐释,形成了特有的族群记忆书写。这些族群记忆的存在不仅能够促进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也有利于苗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成为苗族人和其他民族区别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广西苗族民歌的传承过程中还需要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书写族性,延续族群记忆,以苗族民歌中的族群记忆保留促成苗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镇宁苗族装束与历史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束,是一个民族外部形象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其缓慢且不平衡。因此,各地苗族的装束及其审美理想亦表现出相对的差异性。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人民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服饰花纹图案。从审美的角度看,这些花纹图案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感和审美理想;从艺术的角度看,疑聚着苗族人民艺术智慧结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记录了苗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笔者近年来对镇宁苗族的装束及其花纹图案进行了调查,不惮浅陋,略呈己见,以作抛砖引玉,敬乞专家学者指教。  相似文献   

3.
李程春 《思想战线》2013,(Z1):15-18
苗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的标志之一,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它真实地装载着苗族历史、经济、文化、艺术,客观地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市场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本文就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种类、样式和产业发展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4.
苗族"鼓舞"是黔东南部分苗族村寨举行祭祖、祈求、驱逐等仪式时的一种形式栽体,由于它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民族文化旅游的经济活动中,"鼓舞"也开始变成一种文化资本和商业演出.这种功能的转换从内部改变了"鼓舞"的文化性质.在提倡文化发展和文化保护这两种现实的情况下,关注和理解民族文化事象的文化变迁是有意义邋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视觉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极为重要的知识场域,它对世界观图像、物质与非物质意义及权力等作了阐释和调节。民族艺术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是民族传统图像与现代性想象互动的视觉呈现。民族艺术的生产传播和展示,越来越脱离地域化和族群环境,且受到大众视觉接受和大众娱乐消费的深层次影响,其今天的生存发展形态与传统乡土民俗社会的生发产生了现代性冲突。民族艺术所建构的族群景观和图像于现实而言是一种视觉幻想,这无疑加重了族群成员思想情感、身份识别上的认同危机,因此,民族艺术的重构和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6.
舞蹈是一种富有动态表现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这种文化现象中,人体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就是说舞蹈通过形体的表现来传承文化及理念;它不仅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而且还可以积淀古老的文化,传承延续民族的审美与风格;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参与社会生活,充满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舞蹈教育在舞蹈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族舞蹈的艺术教育,在对一个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同时,对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剑 《求索》2013,(12):79-81
苗族传统歌谣文化蕴涵着该民族千百年来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史记忆.折射出苗族先民承受的来自部族冲突与阶级斗争的社会压迫。亦是苗族饱受战争苦难与迁徙磨难的民族记忆,同时还承载着该民族的社会历史观与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8.
方南苗族服饰作为“礼物”之灵,背后承载着人生礼仪、节庆活动和族群认同等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了方南苗族的生活方式、物质表征和共享的集体记忆。文章从艺术人类学角度对亮布工艺中的从业人群及其文化现象展开调查,探讨了方南苗族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及亮布在其社会与文化中扮演的角色。由此,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对方南苗族亮布工艺的制作步骤、制作方式、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挖掘和整理,目的是平衡“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关系。通过定点观察,发现亮布锤打方式、染缸制作、传承方式、集体审美及其实用功能的智慧嬗变。由此得出,亮布工艺的传承模式即生产性和区域整体性保护,并坚持“用字引领”与现代生活同步创造,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清华 《思想战线》2005,31(6):68-71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性和审美情趣,从中可看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和一定的历史内涵及文化源流。彝族羊皮褂同彝族一样起源于古代氐羌族群,由于羊皮褂在彝族所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它伴随着彝族社会历史发展一直存留至今,成为彝族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李晓明 《前沿》2010,(22):148-151
"族群"概念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实体的一种范畴分类法.任何族群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共生和繁衍历史,并且都离不开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的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族群认同是族群意识的基本构成,也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族群认同在族群内外的和谐关系构建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和研究"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对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贵州苗族芦笙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笙文化是苗族世代沿袭下来的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老文化.在贵州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芦笙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在祭祀活动中,它是祭器也是法师;在社会教育中,它是件具有语义性的教化工具,在文化生活中,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乐器,它以历史赋予的特殊身份和多种功能,作用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为当今贵州苗族地区的文化、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12.
湖北侗族是一个散杂居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远离侗族中心分布区的一个族群.200多年前他们从湖南和贵州侗族聚居区来到这里,他们在与当地土家族、苗族、汉族交往过程中,相互学习、和睦相处,在保持自身民族认同的同时,主动适应当地的文化.这种适应性的选择,一方面使民族群体在异地得到了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发生变迁的同时,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仍然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3.
"边界"是现代主权国家的地理和政治界线,它与跨国民族现象关系密切.应予以足够的关注和研究.任何追求新的族群文化边界的国家构建都是十分危险的,其结果必然带来新的族群冲突和人道灾难.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一个共同体或国家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具有内在紧密关联、彼此具有相互构成性因素的文化之上.针对世界上广泛存在的跨国民族现象而言,这应当是一种"和平跨居"互惠互利的双赢现象.爱尔兰以"和平进程"为标志的政治模式,对世界范围的跨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和地方性的互动进程中,穿梭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旅游者凝视"无处不在且影响深远.在旅游者凝视作用下,民俗村中的族群文化被彻底符号化与商品化."旅游者凝视"作为一种隐形力量,支配着特殊旅游场域的建构,改变了族群文化的存续原则,割裂了民族演员的族群认同,生产着有别于原生态文化的各种"奇风异俗",造成族群文化的移植.民族演员面临着对自身不断重新界定并形成新的族群认同.民俗村内文化的移植对族群原生地的民族文化传承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末年基督教传入黔西北民族地区,对该地区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和彝族社会文化影响深刻。在此,分析探讨了基督教在该地区传播的族群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寅 《求索》2011,(2):60-62
多元文化是对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国家的事实性描述,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关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政治观。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多元文化主义主要涵摄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关于民族国家内族群文化差异性、平等性以及族群间关系的政治理论,其二是一项处理民族国家内族群文化多样性以及族群矛盾、追求各种文化和族群和谐共处的具体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强调集体权利,这是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与罗尔斯的个人权利至上的主张明显不同,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所要求的是一种居于群体权利之上的正义,一种社会意义上的正义,一种承认正义。由此可以看出,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对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精神是个很大的问题,它与现代艺术有着错综复杂一时难以说清的关系。在我看来,艺术(包括现代艺术)与民族文化精神之间并不存在着一种谁从属于谁,谁统治着谁的主从依附关系,也不存在一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相异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相互作用的亲密关系。从民族文化精神这一方面来看,任何民族的文化精神皆是该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结晶,是该民族文化和意识中的主流和精华,同时也是最能代表和体现该民族文化意向和精神风貌的那种特性。因之在民族文化精神中,必然内在地包  相似文献   

18.
汪榕 《思想战线》2012,38(5):135-136
傣族手工织锦受到傣族传统纺织技术知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积淀、宗教信仰习俗和社会文化交流情况的影响,其审美特征不仅经由静态的织锦产品体现,也存在于动态的织锦生产过程当中。直到现在,从纯粹审美角度考量的傣族手工织锦产品,尚未在一般意义上获得绝对的经典地位,因为它或多或少地尚未与它的产生所依赖的人群状况,以及它在实际生活经验中所产生的对人的作用分离开来。对傣族手工织锦的考察有助于从美学理论层面"恢复审美经验与生活的正常过程间的连续性",①因为其正是这样一种处于"经验"之中的艺术,其审美特征从极其微观的角度呈现了地方性、小传统族群社会中民族民间工艺在"美的生成"、"工艺之美"、"审美体验"以及"美的内涵"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跨界民族的不平衡发展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主要体现在族群规模、经济发展、政治认同、社会适应与文化流变等方面.研究表明,跨界民族的政治认同倾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程度对族际关系的影响最为重要.同时,族群规模和文化流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翁锴 《传承》2014,(5):106-107
天琴是广西西南部邻近越南的龙州、宁明、防城港一带的民族民间乐器,其中以龙州县金龙镇作为典型代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特别是边境欠发达地区相对弱势民族、族群的文化艺术要能得到有效保护、赓延、传承,必须结合时代与地域特点,将本民族、本族群的文化艺术进行传承,才能使其健康成长,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