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孙俊 《求索》2012,(9):81-83
散实官的品级高低是隋代门荫制度的标准,五品及五品以上均有荫,卫官系统是门荫入仕的主要途径。一品官员嫡子可从正五品的仪同或千牛备身起家,二品官员之子可从亲卫或太子千牛起家,三品官员可荫子为亲卫或太子亲卫,四品官员可荫子为勋卫或太子勋卫,五品官员可荫子为翊卫。门荫制度有以当朝官品为原则,继承前朝制度,重视军功,承认前朝荫等特点。门荫制度在各种选官途径中起着制约和平衡作用,门荫官员对隋代的政局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门荫入仕,或称为恩荫入仕,或称为门资入仕,异名同义,主旨就是藉父祖官位循例入官。门荫制度初始于两汉,完备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变化。笔者认为,南朝的门荫制度是两晋门荫制度的继续与发展;北魏的门荫制度前后期有别,前期是古代世卿世禄制与两汉任子制二者的结合,后期则基本上是晋宋门荫制度的翻板。北齐、北周对北魏门荫制度多加革易,以致“门资取士,日渐式微”。直接导致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为使脉络清晰,现将南北朝分开叙述。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古代历史上,在国家稳定、世道承平之时,对官员是有一定文化素养要求的。有些开明的帝王,还会加强对在职官员的相关培训。古代官员普遍好读书,大多自幼读经、史、子、集,经过若干年的训练,入仕时方能知晓为人处世之理和感悟治乱兴衰之道。古代官员的选拔,是采取"学而优则仕"的入仕制度,没有若干年寒窗苦读、没有对儒家学问有一定积累,是不可能通过  相似文献   

4.
<正>古代官员的选拔,是采取"学而优则仕"的入仕制度,没有若干年寒窗苦读,是不可能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这样一来,古代官员有一点读书的天赋,后天又长期熏染于人文知识的气氛和训练,也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入仕以后也往往离不开书册。北宋寇准罢相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还朝时途经其地,寇准尽东道之谊,临别时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  相似文献   

5.
李白做官     
说李白不屑于应举做官,恐怕于情于理都很难讲得通。先来看看当时的实情。许多大学者分析认为,李白出身于商人之家,他自己也曾步过陶朱公后尘。而唐代典章制度规定,商人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但朝廷同时网开一面,允许举荐入仕。于是李白急忙出川,一头扎进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隐士们诗酒唱和。终南山是通往官场的一条捷径, 隐士们“隐”得出了名,顺顺当当就戴上乌  相似文献   

6.
郜俊斌 《前沿》2013,(8):158-160
两汉时期,官员犯罪免官后被重新启用的情况极为常见,除汉代官员短缺的原因外,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渴望建立功名的风潮也对犯罪官员的重新入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被重新启用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被皇帝的征召和被三公的察举。被重新启用后所担任的官职较原官职要低,但升迁的速度却很快。此外,这一时期,犯罪免官官员的复起随意性较强,并没有像唐宋以后那样形成一套固定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为了合理合法地保障官员家族势力的延续,也为了限制官员子弟无限度地入仕为官,宋朝政府陆续出台了越来越严密的官员子弟荫补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族的兴衰起伏,推动了家族发展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正宋代凡有入仕资格而候选于组织部门(吏部)的人,都要填写一份类似"干部履历"的文书。这些文书存在着年龄、身份、学历造假等问题,而且屡禁不绝。最常见的是年龄造假。科举入仕者自减年龄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一旦科场及第,自有富贵人家争相说亲,选婿当然是年纪越轻越好;其二,宋太祖时期留下来的制度,凡应试规定次数以上而未能及第、年在六十以内的举人,可以从宽赐给出身,并授官职,通称"恩科"。相反,众多通过"荫补"便可直接入仕  相似文献   

9.
遴 选官员是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选用无方导致政治腐败、庸才群集、谄上的恶棍充塞道途 ,实在是自古面临的困局。一个新的朝廷 ,或者会因为“起于山野”而短暂地获得官场活力。然而 ,“打江山”的朴素品性必然随着“打江山”者的死去而流失 ,挑选新的治世之才便成为问题。统治者们对此不能不说向来是认真慎重 ,也发明了从“察举”、“门阀”到“科举”等不断完善的办法。无论遴选官员的具体办法有多少 ,也无论官员的出身是科举还是捐班 ,人一旦走上官场 ,其升迁进取其实不外两种途径 ,一是“衡鉴” ,一是“资格”。“衡鉴…  相似文献   

10.
清代有不少连续三代以上科举入仕、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及地方社会上均有影响的大家族,被称为仕宦家族或科宦家族。仕宦家族有别于历史上的门阀士族和王公贵族,他们多产生于社会中下层,靠科举起家,重视家族文化的继承和对后代的教育,恪守儒家宗法观念和为人处世、治国忠孝之道。这种家学、家风日积月累,形成了十分厚重的家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唐代士人大量入幕,其中不乏许多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尤其是唐后期,士人入幕形成了风气,改变了士人入仕的途径,为国家储备了大量可用之才。同时,士人入幕还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歌、小说作品,繁荣了唐代文化。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一向以繁荣富强、社会风气开放闻名,法律甚至出现协议离婚的规定,但妇女的离婚与再嫁仍然受道德的约束,受贞节观念的制约和支配.一方面由于人们贞节观念的改变及其法律上的规定,促使终唐一代无论是上层妇女还是下层妇女,都存在离婚、再嫁的现象.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传播并达到独尊地位后,片面要求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的贞洁观念使女性离婚和再嫁成为难事.且这两个群体在离婚和改嫁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唐代公主改嫁不乏其入,但妇女守寡十几年乃至数十年者也大有人在.这反映了唐代妇女再嫁的道德与法律冲突.  相似文献   

13.
虽然《唐律疏议》并未规定官员受贿贬官这一制度,但从史书记载来看,贬官是唐代官员受贿的责任形式之一。官员受贿贬官不受刑,是在追究官员受贿的法律责任时,以行政责任替代刑事责任。唐代官员受贿贬官包括两种,贬授正员官和贬为左降官。官员受贿贬官制度强化了唐律"刑不上大夫"、"以礼责官"的立法精神,是对唐律除免当赎制度的完善和补充,但在实践中,由于统治者私心自用,贬官这一责任形式变成了偿恩报怨、党同伐异的工具,"以礼责官"的精神也被"任情坏法"的现实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洪振快 《同舟共进》2009,(12):62-64
有人说,科举制被取消的百年来,中国官员的整体素质可能是自有科举以来的千余年最低的。结论是否准确可以再议,但科举包含的不看出身、注重程序、公平竞争等优点,随着科举制的取消似乎也消失了,而它包含的束缚思想、禁锢人心的弊端,反而有加强的趋势,即好的没有继承,坏的却发扬光大了。  相似文献   

15.
王龙 《同舟共进》2021,(4):39-41
【宣誓书】“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这是今天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的一份独特的入党誓词。这份誓词24个字中有6个错别字,饱经沧桑、陈旧模糊,但目睹者无不深深震撼于书写者贺页朵对革命的信念、对党的忠诚。贺页朵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普通党员,他没有多么气壮山河的革命故事,也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光荣始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让人心生敬意的正是在漫长岁月中,这位普通共产党员对党的执着忠诚。  相似文献   

16.
官员从政,商人经商,看似没有交集,实则千丝万缕.从政与经商,也的确自来就存在着不可割裂的联系.通俗点来说,官员手中掌握着国家公权力,在进行社会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干涉到企业发展.如何培养正确的政商关系,也确实是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其手中拥有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当其很好地履行了职责,使人民有"获得感"时,自己才有"获得感"。如果官员们整天想着自己的权力、地位或者物质等方面的回报,而且是通过投机钻营获得,那么,即使他们的内心有"获得感",那也不是健康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问责制的实施,一些官员不负责任、推卸责任的事件不断曝光,有人将这种现象形象地比喻为矛盾击鼓传花。在我看来,许多时候,鼓手还在,传花的人没有了踪影。在这个风险社会中,个体更倾向于趋利避险。官员也不例外。职业生涯的稳健,家庭生活的富足,个人消费的多元,是每个人追求的  相似文献   

19.
当周源从担任了20多年的民盟常州市委领导和十多年省、市人大领导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不论是各级官员还是普通民众,仍然把他当作亲密的朋友。这源于周源的人格魅力。影响力:参政议政从大事做起作为参政党的地方领导,周源参政议政首先着眼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人民教师出身的他带领民盟常州市委在近20多年的参政议政过程中,始终把教育事业作为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20.
熊昂琪 《传承》2011,(23):72-73,75
唐代后期的藩镇士卒作为藩镇体制下的一个下层群体,为维护其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及人格尊严,常常会发动反对藩镇节帅的变乱。这些变乱正是士卒要求改变其自身地位的反映,也是其自卫意识启蒙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