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排斥是中国进城农民工犯罪的一种诱因。社会排斥不仅是对农民工权益的剥夺和限制,同时也是对社会公正的极大损害,最终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只有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赋予其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权利,摆脱农民工被边缘化的社会处境,促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更好地融合,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2.
袁泽民  莫瑞丽 《求索》2013,(5):175-177,73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往往遭受到婚恋和家庭的排斥。这种微观情境的社会排斥给他们回归社会带来巨大的阻碍,很容易导致其回归社会失败。文章通过归纳和分析他们在婚恋、家庭遭受社会排斥的现状及原因.展现出他们回归社会的艰辛之路,并提出相应的社会支持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排斥情境中农民工市民化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艳辉 《湖湘论坛》2009,22(1):116-119
对文化排斥情境下的农民工市民化困境进行分析探讨,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消除制度障碍,弱化文化排斥的情境,通过农民工提高自己的文化适应能力,才能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范畴,体现中国向现代化转变的过渡性特色,在当前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被边缘化倾向日益突出,该文分析了农民工边缘化倾向形成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就如何解决此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10,(11):28-28
黄进才在《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农民工是城市中被社会利益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农民工权利边缘化问题也就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农民工权利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6.
廖艺萍 《新东方》2005,(11):7-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和谐社会作出全面规划并制定了具体的措施,标志着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考进入更高的阶段,也标志着和谐杜会的建设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农民上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党中央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议题时,就特别强调要重视对农民工的管理,完善农民工的政策。然而在现实状态中,农民工却长期处于政治参与的边缘状态,表现为制度参与的虚置与非制度参与的扩增,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其对政治秩序的疏离,销蚀政治合法性,破坏社会和谐,因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包括:以个体自然特征为由的排斥,以学历、院校为"门槛"的排斥,以实践经验欠缺为由的排斥,社会资本欠缺带来的排斥四个方面.反就业排斥必须明确相关主体责任,采取恰当措施:健全"反排斥"的国家法律支持体系,改革高校专业设置,健全高校实习制度,重视社会资本开发.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的直线上升,我国已处于控制艾滋病蔓延的关键时刻。要成功实现艾滋病防治目标,需要全社会的自觉和合力。然而,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社会排斥却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困难。本文旨在分析我国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的状况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晶 《前沿》2011,(6):117-119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基于城乡劳动力转移的"中国路径"而提出的理论命题和现实课题。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面临着种种客观、主观上的困境,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都需要统筹协作,从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四方面入手,关注帮扶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发展,走向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0.
易善武 《长白学刊》2011,(4):135-138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历史的必然,但其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出现身份、文化、制度、心理等多方面的认同危机,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满、社会隔离、未来速茫、整体挫折感等不良社会后果.因此,常要从社会发展理念、社会支持系统和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等多角度来破解认同危机.化解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1.
孙朝阳 《长白学刊》2014,(6):103-107
近年来,随着社会认同理论被引入国内,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焦点。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进城农民工社会认同建构可归纳为被动式、主动式和交互式三种模式。城乡二元制度是造成进城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和群体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社会认同—群际和谐范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社会认同和群际和谐研究应从社会制度公平化、操纵社会范畴化和群际接触合作目标化等方面探索实现路径,从根本上弱化和消除社会排斥产生根源,为社会认同问题的解决和群际和谐关系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农民工在融身于城市的进程中受到各种制度上的排斥和经济上的歧视,以至于他们还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来。因此,改革相关制度,消除工资歧视,重视教育培训,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根本指向。  相似文献   

13.
论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孙璐 《理论月刊》2006,(11):35-38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结构呈“家庭化”趋势,由于制度建构、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呈边缘化状况。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整个社会从身份制向公民社会的转变、城乡壁垒的拆除,有赖于人们从根本上重视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4.
接纳?排斥?——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社会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是流动儿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对网络中关于农民工子女是否可以享受同城教育的争论做了文献分析,指出流动儿童在教育融入中遭遇着城市居民的主体性排斥,同时通过城市居民间的争论也看出融合的曙光。  相似文献   

15.
张跃进等人撰著的《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一书获得学界好评。在有关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该书具有选题上的时代性、研究思路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当代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最好研究成果。《中国"农民工"界定的理论创新》一文指出,该书有情境性与语用性统一、客观性和科学性兼具、全面性与综合性统合、矛盾性与动态性辩证统一等四个方面的创新。牟君发认为,该书回答了时代对农民工的准确定位、政法工作对农民工问题的准确定位和政府部门对农民工管理的准确定位等问题。《中国农民问题解读之解读》一文认为,该书选题重大而意义深远,而且篇章结构宏大,内容详细,研究方法恰当,语言朴实,通畅流利。  相似文献   

16.
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所谓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被保持在合理和适当的范围之内,即便是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也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状态。在我国,残疾人群体是"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目前,我国的残疾人人数已经达到了60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涉及到1/5的家庭。一直以来,残疾人经常遭受着其他社会成员在观念、教育、就业、制度、环境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排斥。要促进残疾人最大利益的实现,达到社会的最佳发展状态,就必须树立新的残疾人观;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强化社会"扶弱助残"的责任意识以及强化个人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保安作为城市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虽然生活工作在城市,但却很难融入其中,无论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政府和社会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有效解决这个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武汉市7个主城区、22个街道的1065名青年农民工的数据调查为依据,描述了青年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青年农民工存在着高贡献与低回报的落差、"完全剥夺感"与"相对剥夺感"的叠加、"文化震惊"的主动退缩和污名化的被动排挤、职业低初始水平竞争与低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职业发展需求与信息化"数字鸿沟"、乡村支持网络失灵和城市支持网络低效等特点和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不是单方面存在,而是相互叠加、交织在一起,共同促使青年农民工不断边缘化为城市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9.
反社会排斥:支持弱势群体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社会公平的价值观念,政府和社会应对弱势群体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而关注与支持的基点在于消除对弱势群体的种种社会排斥。应当在建构支持社会弱势群体社会责任观的基础上,通过补偿性社会政策和发展性社会政策两个层面的政策支持,使弱势群体摆脱处于边缘化状态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齐芳 《青年探索》2008,(3):47-49
文章从社会排斥的理论角度分析了流浪儿童的生存现状,指出他们生活在经济排斥、家庭排斥、文化排斥、教育排斥、社交排斥和自我排斥的社会边缘状态,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对不法分子利用儿童犯罪的打击力度、拓展对流浪儿童的外展服务、大力发展儿童救助的非政府组织、增强对流浪儿童的充杈等建议,具体的做法是构筑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流浪儿童的社会融合,消除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