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合作制度有效性实质上就是区域内相关地方政府对区域合作制度遵守和执行的程度。当前,区域合作制度迫切需要加强有效性建设。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能够对区域合作制度有效性建设给予关照。它们在目标取向、运作机制、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多重契合。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能为探索区域合作制度有效性建设的优化路径提供合理构想。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这些曾经被说成是与中国无关之舶来品的东西,如今已经渗透到了现实和文化生活的每个角落。如从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的视角理解审美现代性,不难发现,审美现代性在中国当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与西方历史上的际遇几乎如出一辙。事实上,当审美现代性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之前,随着改革开放而悄然形成的审美意识,已经转化成一种为现代性补弊纠偏的批判与救赎力量,并日渐成长为维系现代社会精神生态平衡的最重要的思想主潮之一。  相似文献   

3.
赵继显 《外交评论》2007,52(5):102-107
大部分中国学者所考察的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具有现代性的国际关系理论,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这一领域已经占据了难以撼动的霸权地位。自1960年代以来,以"多原"和"多元"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性已经逐渐确立,它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经过几十年努力仍无法创立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的情况下,中国学者可以借助后现代性话语和思考方式探讨建立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共时态: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在不同哲学范式基础上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我们看待公共行政的两个不同视角。现代性所追求的是理性、精确、直观和清晰,而后现代性所倡导的却是想象、模糊、抽象和混沌。在变革的多元发展的中国社会中,公共行政呈现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共时共生的特征。伴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进程,现代化仍然是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奋斗目标;而面对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中国公共行政又必须应对后工业时代的挑战,方能适应内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作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一派,将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置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注重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对话协商。吸收传统的话语民主理论、社群主义和结构化理论的思想精髓。其倡导的话语民主、公共能量场和社群主义观点对于研究公民参与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该理论对于讨论当前公民参与问题及改善公共行政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通过发挥公共能量场的作用、真实对话、发展社团和民间组织、发挥公民(市民)论坛的作用、增强社会信任、提升社会资本等途径加强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下形成的在青年人中广泛应用的网络话语,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讲,话语系统转换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一个重要的促动因素,是着力推动网络话语系统转换的深层意义.据此,要及时汲取网络话语的有益部分,推动思想政治话语系统的时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7.
刘震云的小说<手机>以作者一贯的反讽叙事精神,从话语嬗变的角度,关注时代物的异化,人的异化和精神存在的异化.小说以特殊的方式介入主题,讲述一个充满荒诞感的现代寓言.小说在话语生态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撕裂、重组中展现生存状态的空虚的同时,也充满了对个体在话语生活的急剧转变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生存困惑与精神异化进行的后现代深彻思考.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法学与批判法学关于“权利话语”论争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比较后现代法学与批判法学的异同入手,着重介绍这两种思潮针对西方主流法学关于"权利话语"的利弊、政治性意识形态特征、存与废等问题所展开的激烈论争.这场争鸣昭示,后现代法学并非必然属于某种虚无主义的思潮;后现代法学只是西方权利话语中的"另类"形态;中国的现时国情同样存在着"权利话语"的多元化与制度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双向“反哺”的。作为现代化进程的“精神积淀,”现代性一经生成,就会转而成为现代化的理性规约和内在张力。后现代社会思潮的实质在于解构和终结现代性,它虽然给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进路提出了某种警示,但却有可能诱发现代化价值合理性危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而言,要避免在现代性问题上陷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陷阱,就必须对西方后现代社会思潮实质及危害予以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政党制度,其在类型层面深受源自西方的、以“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为基本框架的“一般类型”政党制度话语的掣肘。这要求中国在与“一般类型”政党制度话语的博弈中建构符合本国实际的政党制度类型话语。建构中国政党制度类型话语既应充分认识到“一般类型”政党制度话语的以政党数量为划分标准的思维定势、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的笼统分类、民主政体与威权政体的二元对立等局限性;也应看到“一般类型”政党制度话语内含的追求民主政治、重视制度因素、警惕和防止权力腐败等价值;更应在遵循“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建构历史与现实的轨迹、注重“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基础的事实引证及学理支撑、挖掘“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内蕴的政治智慧、加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的译介和传播等方面突破“一般类型”政党制度话语,从而建构具有解释力、说服力、传播力的中国政党制度类型话语。  相似文献   

11.
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后现代社会思潮,针对一些学者所认为后现代的本质是反对现代社会的“理性”,是“非理性”的。这一思潮是建立于现代社会基础之上的,是对现代社会所产生“非理性”后果的“理性”反思。“理性”、客观对待后现代社会思潮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的影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话语制度主义是新制度主义理论丛林中的最新流派,它以观念和话语为核心分析要素,为理解制度和制度变迁提供了内生性的动态视角,弥补了新制度主义其他流派倾向于静态的、均衡性制度分析的不足,并为公共行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诸多借鉴。然而,话语制度主义自身在解释力、理论适用性、理论身份独立性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多学科与学说间的交流和互补对完善话语制度主义分析框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竞争与发展和中国迅速走向全球与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考察马克思的现代性话语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极为不公平的现象:关于现代性话语的皇冠属于马克斯.韦伯,而与具有原创性地位的卡尔.马克思无缘。实际上,马克思对现代性是本然的肯定,视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为现代性社会。马克思当时的出场是通过对资本全球化为主体的现代性的双重向度进行的———肯定与否定、“改造现存世界”、建设新世界而显示出来的。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建设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取得巨大成功的。面对新旧全球化的时代大转换,没有对马克思的关于现代性话语的记忆和继承,不仅对马克思极为不公平,而且没有中国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15.
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超越。而现代性的一个典型态度是唯我独尊,是“霸道”。因此,向霸道,霸权说“不”就成为后现代精神的精髓,成为一切后现代思想家的共同特征。本文通过世界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大卫•格里芬对美帝国的抵抗和批判,揭示了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的理论取向和道德风骨: 他们不仅勇敢地抵抗形形色色的霸权, 为弱小仗义执言,而且致力于人类的平等和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 关爱一切生命。主张“尊重他者,倾听他人”。它并非一味解构,而是致力于为我们这个时代寻找“可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公民参与是否必定能够实现实质的民主?传统封闭的行政系统掌握着“话语”的垄断权,即使公民参与,也至多是一种“伪民主”。“话语理论”,特别是后现代“行政话语理论”,对于构建一种实质的民主,促进公共行政民主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审视法律的现代性,是我们当下最重要的事业.从规则的意义的方向力图给出一个现代性的法律发展目标,是一种审慎的选择.它强调从具体规则的试错来改造现代性的不足,以一种语境化的方式来描绘现代性的规则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作为"从历史的维度进行纵深研究"的一种学术探索值得期待。中国政党政治是伴随着解决现代社会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该著以史为论,呈现了现代化变迁下中国政党制度现代性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需要继续研讨的现代性话题,比如中国政党与朋党、会党的关系,苏俄、欧美政党对国民党的影响及其"一党制"的属性判断,中国政党制度与港澳台地区政党组织衔接,未来中国政党制度现代性建设的进路等。随着这些问题的回答与解决,中国政党制度的竞争力将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公共行政学发生的内在动力源于寻求制度理性,以规避资源有限与人类欲望无限悖论下"合成的谬误",寻求理性与美国进步时代的外在压力促使了公共行政学的发生,寻求秩序的理性贯穿于公共行政的整个历史进程。将技术理性与公共行政的结合视为建构美好未来的途径致使人们遭遇了现代性的困境,如何探求宏大的科学理性是未来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加强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对于深化政党活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具有重大作用。21世纪以来,有关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论著,在质量和数量上均有所提升。今后必须要在重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党际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