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公安文学以其审美的独特性和题材的特殊性,有表现崇高的优势,更应表现崇高。 公安文学的发展方向,在坚守表现崇高的同时,应在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崇高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尺度和人类历史的精神坐标上的终极指向,是哲学本体论追求的真实意义。但是,在当代社会思潮中,出现了“意义的危机”和“崇高的失落”,造成空前的价值坐标的震荡和“现代人的困惑”。因此,关于崇高的问题,不是一个是否应当追求的问题,而是一个在新时期如何追求的问题。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应当通过批判性地反思“两极模式”下崇高的异化与消解,而重新达到“中介模式”下新时期哲学使命的理论自觉——本体论:哲学对崇高的承诺与寻求。  相似文献   

3.
以沟通行动理论为核心的哈贝马斯的批判社会学,蕴含着显著的道德意味与独特的道德教育见解。沟通理性与道德共识、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制度文化、相互理解与互为观众、自由辩论与沟通互动,分别构成了其批判社会学的道德教育目的观、课程观、过程观和方法论。批判社会学的道德教育观,对人们深入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与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价值论与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4.
塑造英雄,离不开对崇高的理解。从美学角度看,崇高是以理智主义德性为核心的超越性情感的产物,它内含理性,但却以情感与抱负的方式表现出来。分析近年热播的几部电视连续剧,我们发现,《亮剑》中的李云龙徒有崇高英雄的表象,却被抽空了理智德性内核,因此是对传统英雄的现代式解构;《潜伏》中的余则成虽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他受理性支配的无私无我让当代人有陌生感,因此作品成了一场关于英雄叙事的美好回忆;《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顺溜,则以当代人熟悉的个人主义、情感主义方式,塑造了一个自我英雄是如何成长为崇高英雄的。因此,顺溜形象是在崇尚解构的后现代氛围中,对于宏大叙事——英雄的一次成功建构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认为上帝问题是康德哲学隐蔽的刺激,驱使着《纯粹理性批判》的全部思想,并推动着康德此后的主要著作。由此可见,上帝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性。康德在批判传统意义上帝观的同时,完成了对宗教理性根基的内在转换,使其由以知识论为基础转换为以道德论为基础,进而在宗教批判的领域中,引发了一场伦理意义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哥白尼式"哲学革命具有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在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人的自由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考察,详细论述了"自由不可知"这一问题的提出、"不可知"的原因及其真正涵义。在康德看来,自由之所以不可知,是因为它是一个理性概念,用知性感念是不能认识的,它不是知识的对象;但"自由是道德律的ratio essendi[存在理由],道德律是自由的ratio cognoscendi[认识理由]。"这是自由作为理性概念的实践理性价值之所在,同时,人们可以用反思判断力把握自由,在此意义上,自由——"这是在纯粹理性的一切理念中惟一的一个.其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到scibilia(拉丁文‘可认识的东西’)之列的。"由此可见,在对自由的认识问题上,康德并不是传统以偏概全所认为的什么"不可知论者"。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什么是教师的爱、学生需要爱、教师怎样爱三个方面,阐述了作为德育教师的爱与教书育人的关系,教师的爱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教师的崇高美德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考察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历史发展的语境中分析了现代性的价值,阐述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应然目标。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对人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道德批判,而是利用科学发展的成就,客观分析社会生产力变革的进步意义,提出人的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理论。马克思批判现代性,以历史原则使道德理想、人本关怀与科学理性价值获得统一,确立批判现代性问题的历史立场,探寻认识现代性及其人的发展问题的正确理路。  相似文献   

9.
崇高自郎吉弩斯提起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尽管由于人类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他者"不同,对崇高的感悟和理解也各有差异。但是,对崇高的诉求就是对人自身的认识,其本质是人对自由的恒久的追求。迄今为止,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是人类对崇高追求的典范,也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实实现。  相似文献   

10.
徐萍  刘洁 《工会论坛》2013,(6):86-89
李泽厚先生的《伦理学纲要》一书阐释了他的“人类学历史本体”的伦理哲学思想:扬弃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提出了两种道德及“理性凝聚”概念,论述了“情本体”思想。李泽厚先生的伦理哲学思想中的“隋本体”思想,对重新确立道德的神圣性与崇高性、构建当代的伦理道德以及更新当代道德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信仰问题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以及民族而言,是一个非常紧迫的大问题。如今,我们的道德状况愈来愈令人担忧,愈来愈堕落到一种没有信仰、没有崇高、没有理想,甚至于没有道德底线的状况之下。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如此悠久历史的民族,倘若失去了道德底线,失去了崇高,失去了理想,它的前途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哲学史中,道德形而上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领域。无论是柏拉图、斯宾诺莎还是康德,其道德哲学体系中总是有一个超验的根据作支撑,从而使得道德本身更具有崇高性和说服力。这种现象绝非源于偶然,而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惟有以超验的根据为道德附上一种超越尘世的崇高感与终极价值层面的必然性,才会使“有理性的存在”在两大法则中做出更理性的抉择。简单说来,超验根据是道德力量的终极来源和最高支撑。这种理论建构的方法对于我们当代德育工作有着启发意义:惟有借助对超验领域的信仰才能让个体真正践行道德法则,实现德育的根本目的。在高校德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我们都有必要通过重塑信仰来保证道德理念的现实贯彻。  相似文献   

13.
康德历史哲学的地位和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处在争论当中。以历史理性批判问题为线索,康德的历史哲学相关文本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理性的现象史、判断力的反思史和道德理性的建构史。道德理性的建构史代表了康德后期关于历史哲学的成熟思考,实践理性批判因此可以看作为康德历史哲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先验主观形而上学是康德三大批判哲学的理论基础,试图从先验主观视角对康德的形而上学进行梳理。从四个根本性问题推导出人的先天认识能力,在审美领域同样遵循先天的合目的性。空间和时间也不是经验性的概念,而是先天直观纯粹形式的表象。在形而上学建筑术之下,科学的建构是人类理性的产物,人是理性的立法者,只有在先天形而上学和自然形而上之间严格划界才能为真正形而上学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是文化的存在。作为文化的要素,品格不仅是个体人的文化素养,也是民族的文化素养。深刻把握品格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品格的外延来看,可将其划分为八种:学习与批判的品格;积极与勤奋的品格;善交往与善合作的品格;尊重与责任的品格;自律与自勉的品格;自信与自强的品格;向善与奉献的品格;崇高与唯美的品格。精英品格的人文表征包括:求真的技能品格(含经验品格、科学品格、哲学品格),向善的道德品格和审美的精神品格。当前,部分文化产业精英在社会生存压力和浮躁气氛的裹挟下,将利益的理想渗透到文化理想中,并模糊了文化理想,而丧失了理想的文化,其文化品格陷入了自我迷失,心态浮躁以及单向度中。重构精英文化品格必须要求文化精英趋向尊重包容的道德品格,对世界观的自我改造,对文化审美标准的自我校正,以及具有文化批判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哥白尼武"哲学革命具有哲学史上"里程碑"武的意义.他在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人的自由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考察,详细论述了"自由不可知"这一问题的提出、"不可知"的原因及其真正涵义.在康德看来,自由之所以不可知,是因为它是一个理性概念,用知性感念是不能认识的,它不是知识的对象;但"自由是道德律的ratio essendi[存在理由],道德律是自由的ratio cognoscendi[认识理由]."这是自由作为理性概念的实践理性价值之所在,同时,人们可以用反思判断力把握自由,在此意义上,自由——"这是在纯粹理性的一切理念中惟一的一个,其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到scibilia(拉丁文‘可认识的东西')之列的."由此可见,在对自由的认识问题上,康德并不是传统以偏概全所认为的什么"不可知论者".  相似文献   

17.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形势、党内党外发展状况的情况下提出的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通过学习,对这次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自我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特别体会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最关键的是要始终保持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6个基本要求,其中第一个要求就是“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人类历…  相似文献   

18.
德福配称的价值祈向--从卢梭、康德到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与崇高两种价值在人的活动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历来众说纷纭.卢梭在确认幸福祈向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同时,以"良心论"、"双重关系说"来呼唤被时代放逐的崇高;康德把两个具有独立格位的价值--德行与幸福的精确配置贞定为人的终极眷注,通过悬设上帝与灵魂不朽来圆至善之梦;马克思肯认了德福配称的价值运思,指明和勾画了人类幸福与崇高完整实现的历史条件及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法权哲学思路是和他的三个《批判》所述一致的,“科学知识”要发现“自然(关系)”中的“必然性”,而“法权学”则是要在“人”的“关系”中发现“必然性”,也就是关于“法权”的“先天综合”何以可能的问题.“法权”问题又和《实践理性批判》里所论述的“自由”密切相关.“自由”的“限制”“关系”就《实践理性批判》所涉及的“道德”来说,“根据”在于一个“形式”的“应该”,而就现实的“国家-法律”来说,则是“自由者”之间的“法权”关系.“法权”“本体的所有”既“悬搁”又“范导”“现象的所有”.“自由者”在“人格-格位”“平等”基础上“限制”着各自的自由,由此而形成的“共同体”乃是“自由的共在”.  相似文献   

20.
席勒作为西方美学史上首倡美育的先驱,其著作《美育书简》针对席勒所处时代的现代性弊病,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异化和分裂,返回人性的和谐与自由,成为完整的人;试图解决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人的生存危机,即过度的理性压抑消除了人的感性,从而造成人天然具有的和谐本性的丧失。席勒对现代性的批判为我们反思现代性提供了新的参照和路径,其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在倡导"和谐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今天仍具有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