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利用全国12城市在职青年调查数据,研究青年的不同特征与其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表明,青年的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与其意愿生育数量间关系不大;青年的婚姻状况、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则与之关系密切.已婚青年意愿生育数量显著高于未婚青年;高收入青年的意愿生育数量显著高于中低收入青年;青年文化程度与他们的意愿生育数量之间呈现出一种U形相关状态.  相似文献   

2.
对徐州市青年农民工择偶观念和行为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年农民工的择偶观念和行为日益现代化,但他们的择偶范围有限,择偶过程中普遍存在困惑心态。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群体的通婚将是他们未来的婚恋趋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济南钢铁公司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年数量的增加,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因此,采取相应措施,缓解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青年的迫切要求。最近,我们就这一问题做了深入调查。 一、男青年择偶难的主要原因: 1、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据调查,目前,我公司35岁以下的未婚男青年约有4970名,女青年约有988名,男女比例约为5:1,男女比例属于严重失调,而个别单位的男女比例失调情况更为严重,如:建筑公司  相似文献   

4.
随着目前电视相亲节目火爆荧幕,人们的择偶标准越来越备受争议和关注。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世纪佳缘网"中180名会员的基本信息、择偶基本信息以及他们的择偶标准进行分析,目的是了解网络相亲会员的择偶标准所呈现的特征。从研究结果来看,网络相亲会员主要呈现年轻化、未婚且条件较好的群体;对理想对象在所在地、学历、婚姻状况等方面均有要求,且与自身条件存在显著性相关。另外,重视择偶过程中的恋爱感觉,要求在两人的相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包容度和感情独立空间。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专业婚恋网站发展迅速,网上婚恋交友日渐成为青年新的择偶方式。为进一步了解青年网上婚恋交友现象,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它的内涵和特征,在青年中流行的成因、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以及这种婚恋交友方式的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影视行业的发展,"玛丽苏"的文本类型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但现有文献缺乏对"玛丽苏"文化的深入研究。通过探索"玛丽苏"文化对青年女性群体的影响发现,"玛丽苏"文化通过作用于择偶标准与自我评价标准来影响青年群体的恋爱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玛丽苏"文化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大龄未婚女青年数量增多。此外,"玛丽苏"文化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会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受访者视角,针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群体展开调研,建立了女性青年从接触"玛丽苏"开始到最后脱离"玛丽苏"或陷入单身怪圈的模型、提出了"玛丽苏"文化对已婚女性群体的慰藉作用、阐述了"玛丽苏"文化对青年女性价值观的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7.
现代都市“剩女”现象的社会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都市那些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却未婚的年轻女性被称之为"剩女".她们是西方语境中的"3S女性",即Seventies ,Single,Stuck,这些女性生于70年代、单身、在婚姻市场中"滞销".由于过于注重工作,自身条件和择偶条件过高,加上错位的爱情心理,剩女们成了"单身贵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属性、传统择偶观与现代生活气质的交错、社会倡导的择偶自由与个人憧憬的自由择偶悖论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现代家庭》杂志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所刊载的1255则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并与1990年的统计结果对比发现:性格与品德已成为青年择偶时最为关注的因素;健康、对感情的重视程度、户口、住房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关注的程度上升;年龄因素仍很重要,排名第二,但已有淡化之势;身高、婚史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事业心等因素的关注度呈现下降趋势,尤其事业心作为隐性潜能并未被征婚者所重视;兴趣爱好因素至少在通过征婚广告择偶的人群中被忽略;性别是影响择偶标准的一个敏感因素;在许多择偶标准上,男女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婚姻是人类实现自我繁衍与延续的社会制度,也是一个历久弥新、不断发展的社会话题。近年来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大龄未婚男青年,他们处在婚姻市场的边缘,面临着"结婚难"的困境,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河北Z镇大龄未婚男青年婚姻困境的原因及所采取的婚姻策略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地大龄未婚男青年婚姻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婚姻市场中性别比失衡和经济贫困。面对婚姻困境,大龄未婚男青年通常会采取择偶策略、经济资本策略和社会资本策略寻找结婚对象,解决婚姻困境。  相似文献   

10.
大陆和台湾地区青年婚恋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陆和台湾地区青年同根同祖,同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教育、影响,在婚恋观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他们在择偶时自主意识强,推崇爱情,重视婚姻质量等.但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两地青年又有明显的差异.台湾地区青年在择偶条件上功利色彩浓厚,尤其在性观念、性行为等问题上更为开放和宽容,以至于出现了少女怀孕、堕胎、爱滋病增多等一系列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存在青年,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说明,青春的出场与人类的诞生完全同步。在原人向智人的进化中,族类的青春化成为原人进化的关键。在原始社会,青年在神话、巫术等原创文化中成长,成为开天辟地的英雄。到了父系社会,青年的存在更加受到重视,有了成人仪式,成为父权为了培养战士对青年进行的训练与控制。代际关系在史前时期就已形成,青年在表示绝对服从的同时也敢于对抗,追求自由热爱生命,展示出史前人类中的青春活力。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全国五城市已婚青年的调查数据,以是否有孩子为标准将在职青年分为两组,分别探讨其"家庭-工作"冲突的影响因素。统计结果表明:对于无孩子的青年而言,夫妻关系对"家庭-工作"的冲突有显著影响,夫妻关系越好,"家庭-工作"的冲突程度越低;对于有孩子的青年,除夫妻关系外,职业特征、职业价值观和育儿观念分歧对"家庭-工作"的冲突程度亦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那些夫妻关系越差、工作时间相对固定、将工作视为自我实现方式的,以及与父母在育儿观念上存在分歧的青年,"家庭-工作"冲突的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3.
湖南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3所高校230名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当代女研究生的婚恋观正在发生温和但却深刻的变化。她们的婚恋观表现为恋爱态度认真沉稳,择偶标准注重内在素质,考虑长远发展,择偶方式被动含蓄;注重婚姻的爱情基础,追求高品质的婚姻生活,宁缺毋滥;性观念较宽容开放等。  相似文献   

14.
贫困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伴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城市贫困家庭的问题日益凸显,对家庭中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潜在深远的影响。以"城市贫困课题组"的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城市家庭贫困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针对构建城市贫困家庭中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2006年一2008年对全国(以安徽省为主)8346名青少年与2008年对全国(以安徽省为主)155名教育者进行的抽样调查,可以看出,新时期青少年人格教育总体呈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但也存在令人忧虑之处。青少年人格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社会评价上存在不稳定性、不平衡性、矛盾性等特点,对此社会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对湖北省武汉、裹樊、荆州、宜昌、黄石等5地区的2612名青年进行政治价值观的调查表明,青年的政治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关注政治事件,对政治形势有信心,赞同当前的政治制度;不同性别、政治面貌和职业类型的青年群体在政治价值观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当代青年的劳动条件、就业环境、职业选择与期望、学习与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调查发现。当代青年职业理想与社会总体的职业期望密切相关,但青年职业技能培训相对不足,对弱势青年群体的关注不够。青年的职业流动,学习能力等与青年个体特点呈现一定的差异性。政府、学校、社会和青年个人只有合力互动,才能提高青年就业创业能力,促进青年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游戏对当代未成年人的影响较大。将网络游戏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使网络游戏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新载体,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自媒体交流、维权、动员、参政、监督等功能的进一步深化,"被时代"现象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带来的影响在日益强化。其正面影响是利用网路表达诉求;关注社会关心民情;网络监督推进政改。负面影响是语境负面,以偏盖全;不易查实,极易扩散;随意夸大,诋毁政府。直面"被时代"现象,应该使青年充分认识到:"被时代"现象体现了政府开始更加关注民意、关注民生;说明了中国越来越民主,老百姓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政府有关部门在接受老百姓的意见;折射出人们权利诉求在觉醒,也正在督促政府有关部门改进官僚主义作风。剖析"被时代"现象,在深层次上,应该进一步引导青年:理性看待事物,认清事物主流;善意利用网路,关注青年成长;防止愤青语感,化解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