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文化是法治的支撑 ,中西法律文化传统具有诸多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人治文化 ,缺乏支撑法治的法律文化传统 ;西方法律文化蕴含深厚的法治根基。究其根源是由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从1840年起到现在一直在领悟和实践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个主题随着中国人文化批判的深化逐渐清晰起来,其实质就是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向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的转变,即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文化转型和现代文化建构虽然也遭遇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或者批判现代理性主义文化的观照和干扰,但是这一过程的主要障碍还是来自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文化转型的动力来自于本民族文化中自为文化与自在文化的张力,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自身早熟所引发的血缘和家族本位的超稳定结构,恰好缺乏这种张力。因此中国现代文化建构必然需要以西方现代文化为参照,对传统农业社会进行深刻的重组,对个体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启蒙,以形成自为文化和自在文化的张力,推进社会文化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处于最深刻、最艰难的文明转型期,只有法哲学文化才能促进中国文明从传统的人治走向法治。这意味着法律教育必须正视自己在人治传统下形成的弊端,采取科学措施促进法哲学文化的繁荣,以积极姿态推动中国文明走向法治。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就是要实现文化建设的生态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生成。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文化建设之中,主要是通过激发公众的生态意识、普及科学的生态知识、塑造生态化思维方式,实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生态文化的生成必然立足于此,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的文化现代化是受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诸多条件制约的,其实质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泅渡.抑或是一种变迁,但逃脱不了以本国传统文化为依托。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受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无论在起点和路径上。文化现代化都具有依赖性。中国在文化现代化的践行过程中经历了几多曲折和教训,如何立足本国的传统和实际。走一条契合中国特色的文化现代化之路是几代人奋力寻找和摸索的,以生态文明为最终归宿的文化现代化是目的,其路径不仅需要从农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进步,也需要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追逐.只有两相结合.才能快捷又稳妥地进行文化现代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民族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加强公民道德文化建设为目标,提高公民道德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使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协调发展,以保证社会生活与现代化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原历史文化形象是中原文明的缩影,反映中原文明的发展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需要借助历史文化形象这一介质使中原传统文化具有现代表达意义.当前,培育历史文化形象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亟待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应在汲取中原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强历史文化形象培育与传播体系构建,破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中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重构中国传统法文化——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文化传统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也是文明创造者的沉重包袱.那么,致力于中国当代法制和法文化建设的新一代法律人,面对现实中传统法文化的困顿,将在多大程度上和以何种方式与手段吸收和摈弃民族先辈们固有的法文化传统呢?  相似文献   

9.
传统行政文化的针砭与解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行政活动中传统行政文化的劣根性深刻地影响着行政人员。着眼于对传统行政文化的改进和对西方文明的借鉴与适应是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的诉求。传统行政文化解弊、整合与再造是中国实现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本性最根本地决定着中国文化的属性.就中国传统农业与文化的关系看,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根本地体现为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或自然的高度依附性,而中国文化的人本精神、伦理取向和对自然时空审美价值的发现,均直接来自农耕文明的孕育.在中国历史上,农业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协同关系,劝农传统、移民政策和屯田制度等,是中国文化确立其影响力并外向扩张的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