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学者在对新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围绕着新中国创建的历史意义、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失误的根源、建国后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的评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性等问题,形成了不同模式的理论解释。系统总结国外学者在上述问题上的研究并进行客观的评析,对于新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有一定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学者围绕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国外学者则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性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詹得雄 《党员文摘》2008,(12):36-37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影响深远。近几年关于“中国模式”(或曰“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等)的议论频频见诸报端。其实,所谓“中国模式”只是国外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解读。由于立场和角度不同.这种解读是形形色色的.大体而论.可以分为“西方解读”和“非西方解读”两大类。前者充满着曲解和误读,但也有不少明智的人士讲了一些睿智的公道话;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日渐凸显,国外学者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也日趋深入。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认同、社会民众的民主观念、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不同社会阶层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不平等与社会抗议等,成为近年来国外学者集中关注的议题。科学梳理、深刻剖析乃至理性回应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和推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外也掀起了对"中国道路"的研究热潮,但对"中国道路"成功的原因中外学者出现了分歧,西方学者提出了"国家的资本主义"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的错误认识。中国是借鉴了一些西方发展的成功经验,但是,中国走的不是资本主义道路,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取得的成就更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通过阐述"中国道路"的内涵,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道路"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来探讨"中国道路"给予后现代化发展国家的启示,这对于纠正西方学者对"中国道路"的错误理解以及正确地理解中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也为后现代发展国家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旗帜和道路问题至关重要。20世纪初,中国人民由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因而找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旗帜与道路;20世纪末,苏联在改革中自动放弃马克思主义旗帜、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导致了亡党亡国的悲剧。中苏两国在“旗帜和道路”问题上的两次不同选择留下深刻的历史启示:在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客观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成就与问题,妥善处理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则与具体举措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5·12”大地震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是一次严峻考验。通过抗震救灾斗争,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成就巨大,没有改革开放,便没有今天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局面,也就难以如此迅速有效地开展抗震救灾斗争。有这样的党、这样的人民,有抗震救灾中焕发出的精神状态,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8.
薛卉 《理论建设》2020,36(4):85-9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事业迈入新阶段,令世人瞩目,引发了海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高度赞扬中国扶贫的成就,既总结了成功原因,也指出了风险挑战,还分析了世界意义。辩证地看待他者的解读,了解国外研究中国扶贫的成果,对我国即将实现脱贫和未来防止返贫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一位名扬海外,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政治人物。20多年来,国外舆论、新闻媒介和学者对邓小平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这里,仅就所掌握的材料,简要介绍一下国外邓小平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从美国开始进而迅速席卷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影响犹在,关于资本主义是什么、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也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的热议话题.国外学术界围绕着资本主义是什么、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未来命运展开了激烈争论.认清资本主义的面目对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友洛 《学习论坛》2009,25(11):5-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加深对这一重要论断的认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和展示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实行的深刻变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深刻变革来说,就是实现四大历史性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片面追求GDP到科学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以四大历史性转变为动力,经济建设从“濒于崩溃的边缘”到“当惊世界殊”;政治建设从人治到法治;文化建设从单一封闭到繁荣开放;社会建设从未曾破题到强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海外学者通过“猫论”来定位邓小平的思想与实践,提出了历史背景视角下的现实主义,政治哲学视角下的实用主义和民族复兴视角下的共产主义者。海外学者对“猫论”的研究,提供了“世界看中国”的研究视角,而对这种视角的关照,需要建立在中国背景和中国问题的基点上,“猫论”所蕴含的思想体现并实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止时间,国外许多学者给予极大关注.日本学者与西方学者对"十四年抗战"有不少表述和分析.其中日本学者的"十四年抗战"研究视角集中体现在学术界的"十五年战争"论,西方学界也出现一些以"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开端,从"十四年抗战"视角研究中国抗日战争以至世界反法斯战争的看法."十四年抗战"研究观点在国际学术界的客观存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研究留下学术交流和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硕果累累,成就辉煌。百姓的衣、食、住、行和休闲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可以说,民生巨变。它充分地彰显了党的开放政策的伟大正确:是改革开放使民生发生巨变.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04,(7):59-64
国外邓小平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从邓小平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思想,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一国两制”构想,国外学者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这里仅就国外学者关注和研究较多的几个问题,或其与我们不尽相同的观点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逝世这么多年了,海外“毛泽东热”至今仍持续升温,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西方学者也愈来愈多。美国学者施拉姆直言不讳地说:“一百年之后,毛泽东仍是世界人民最为关注的思想家与军事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模式”的概念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倩 《唯实》2008,(10):24-27
“中国模式”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经验,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时间上,“中国模式”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其内容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综合性的概念;“中国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是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中国模式”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黄玲 《广东党史》2008,(3):22-28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共产党在结束“文革”十年动乱后审时度势作出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道路,推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深圳经济特区就是在这个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创建的,它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出现在世界面前,是我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试验。  相似文献   

19.
苏东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世纪性悲剧。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的未来前景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学者在深刻思考苏东剧变的原因、教训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前景进行了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沙夫的未来社会主义观、罗默的未来社会主义观、施韦卡特的未来社会主义观和“21世纪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这些观点都对未来社会主义表现出充分的信心,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我们应对这些理论进行辩证的分析和科学的利用。  相似文献   

20.
周峰 《理论建设》2012,(3):15-20,26
当世界发展仍然为新自由主义的遗害而担忧时,“中国道路”却正在走出一条平衡的发展模式,虽然它也仍然有着种种的问题。但显然,这条道路绝不会是福山意义上的“终结”。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起以“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市场经济”为根本内容的实践道路,这条缘自于邓小平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正散发出积极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