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近代历史风云迭起,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三个政权轮番交替,出台的宪法更是层出不穷.不论是仅为稳定政权而有名无实的《钦定宪法大纲》,还是迫于由军阀力量支撑而贿选出的“贿选宪法”,抑或与各政党势力商讨妥协后形成的《中华民国宪法》,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时势造成的偶然性.本文试通过解析1946年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探讨《中华民国宪法》中所蕴藏的以及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2.
《法学》1988,(9)
一、单项选择题(10分) 1.在中国宪政史上,1914年袁世凯曾搞过制宪的骗局,他炮制了一个(B)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中华民国宪法草案D.中华民国宪法2.宪法规定,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  相似文献   

3.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正式成立。他打电报给南京参议院的誓词中说:"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但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一方面采用种种手段,逐渐摆脱了责任内阁制对他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本期三篇主题文章都将清帝《逊位诏书》视为中华民国的建国性宪法文件,使得这个一百多年来为国人所忽视的文献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地位,这无疑是在政治宪法学立场上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但由此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清帝《逊位诏书》与同样作为建国性宪法文件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之间的关系,对这个关系的澄清,  相似文献   

5.
宪政理念与宪法命运:中美第一部宪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既是美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近代世界的第部成文宪法。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中国第一部宪法,则是指1923年制定的《中华民国法》。虽然,中国宪法起始于清末1903年的《钦定宪法大纲》及1911年颁布的《十九条》,辛亥革命发生后南京临时政府又颁布了《临时约法》,随后还有多种宪法性文件。〔但从立法意义上看,真正完成了宪法制定程序的只有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因这部宪法可以算作是近代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之所以不被重视,是因为它伴着曹锟的总统贿选而产生,故有人将其称为“贿选宪法”,还有人称其…  相似文献   

6.
肖婧 《法制与社会》2011,(21):12-13
《中华民国宪法》颁布于1923年10月10日,又称1923年宪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部正式宪法。由于它是直系军阀曹锟为掩盖其“贿选总统”的丑闻所炮制的,因此又被人们斥之为“贿选宪法”。但从《中华民国宪法》文本本身来看,该宪法内容比较完整、结构清晰、立宪技术比较成熟,是一部较为完备的宪法。本文欲从宪法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对1923年宪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略论《天坛宪法草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天坛宪法草案》谢伟辛亥革命的惊雷,震憾了近代中国。1912年3月,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1913年4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正式成立。随后,要求制定一部正式宪法的呼声日渐高涨...  相似文献   

8.
<正> 前言我在1972年5月召开的全国宪法研究会上,从"一个年轻研究者"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关于宪法教育的问题,并且在1974年的日本教育法学会上,我围绕着宪法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了《宪法研究者与宪法教育》的报告。在那个报告中,一言以蔽之,就是宪法研究者对于"国民科学性的宪法意识的形成",如果说是一个宪法研究者必须承担的责任,那么不可缺少的则是致力于宪法教育,而且,这  相似文献   

9.
从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到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近代中国制定了多部宪法文件。我们考查其条文,发现其中杂糅了美、德、法等多国元素;制宪者在移植外国制度时,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理性的选择",甚至有所"创作"。这其中一大创作便是融会贯通各国宪制,对议会主权原则作出重大修正与改良。具体而言,在政体的选择与混合、制宪权的归属、宪法解释机关的变动三个宪法重大问题上,近代中国经过短短三十几年的摸索,居然与欧美"先进范式"相较毫不逊色、走到了比较宪法的前列。尽管在制宪事业上有所"创作",近代中国并没有将纸面的制度落实为宪法实践,但这并不能抹杀近代中国制宪者的智识贡献与宪制创作。  相似文献   

10.
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公布后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批评。作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唯一成果的“期成宪草”,则是对“五五宪草”所作的一次大手术,是国民参政会宪政期成会同人在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话语体系下借鉴西方分权政体的某些制衡因素的杰作,标志着在那个特定时代中国立宪主义思潮的艰难演进。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所创建的宪政模式,实现了从专制主义法律秩序向近代民主主义法律秩序的转变。许多从清廷统治下获得独立的省份都制定了具有地方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具有较高的形式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中华民国临时组织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文件,开创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宪政秩序。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宪法     
福建省宪法序言福建省为巩固国基,确定省权,发扬民治精神,增进人民幸福,爱制定省宪法如左。第一章总纲第一条福建省为中华民国之一自治省。第二条福建省依其固有之疆界。省内行政区域之设置变更,以省法律定之。第三条凡有中华民国国籍之人民,籍隶本省或在本省有住所继续一  相似文献   

13.
高全喜 《中外法学》2012,(5):907-926
本文基于政治宪法学立场,在百年中国宪政历史的脉络中,阐释了"八二宪法"的复调结构、改革属性以及演进逻辑。"八二宪法"的颁行既在于拨乱反正,又在于为改革开放提供宪政结构,因此内含着多重逻辑,特别展现为革命与去革命的二重奏以及主权的三重肉身,正因为如此,"八二宪法"实际上是去革命的改革宪法,四个修正案充分展现了改革宪法的属性以及内在演进逻辑,并旧瓶装新酒地内化出一种新的宪政设计。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规范分析,可发现我国宪法呈现出一种倾斜性的实施形态;而从比较宪法角度来看,我国宪法的实施方式在历史类型学上较接近于欧陆国家的近代宪法,所不同的是作为宪法实施"第一责任者"的国家立法机关倾向于采取自我谦抑主义的立场。这种实施形态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在现行宪法作为转型期宪法完成其转型之前,难以完全改变。但宪法转型已然发生,从现下即开始着手健全违宪审查制度,至少在现有制度框架内部整合出一种"合宪性审查优先移送机制",不仅至为切要,亦大可裨益于宪法转型。  相似文献   

15.
上一讲主要讲述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发展历程。这一讲,我们继续梳理我国宪法所走过的历程。对1975年宪法进行全面修改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1975年宪法进行了全面修改,通过了1978年宪法。1978年宪法共4章60条,它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1975年宪法中带有极"左"色彩的内容,如取消了"全面专政"的规定,比1975年宪法前进了一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全国人大曾对1978年宪法进行过两次局部修正。1979年7月1日,第五届  相似文献   

16.
邓肄 《北方法学》2017,11(4):46-58
在中国,从1954年宪法开始直到1978年宪法,公民经济自由均在总体上被宪法所否定。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执政党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公民经济自由在1982年宪法中开始得到初步的肯定,并最终在以后的四次宪法修改中重获新生。公民经济自由在中国宪法中的否定之否定,是我们不根据"理性"而根据"实践"来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人格尊严早已入宪,成为中国宪法上的基本权利,但其对政府行为的规制功能远未显现出来。结合深圳"卖淫女示众事件",基于规范法学的立场,通过阐释我国《宪法》第38条的意旨与内涵——作为基本权利的人格尊严(一般人格权)所具有的规范功能,归纳出宪法上人格权保护体系之逻辑结构,即规定"人格尊严(一般人格权)+某些具体人格权"应成为宪法对人格权进行调整的模式,以期对学界在此问题上存在的一些歧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8.
资讯     
《中国律师》2015,(1):102-104
全国人大:设立"国家宪法日"2014年12月4日,13亿中国人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1982年的这一天,经过为期4个月的全民大讨论,八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  相似文献   

19.
前言宪法学研究的对象;中国宪法课的体系。第一章宪法的基本原理宪法的概念,本质和作用;宪法的产生;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旧中国宪政运动;戊戌变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根据地的立宪活动和宪法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共同纲领、五四年宪法和八二年宪法(八二年宪法的基本精神);八二年宪法是对五四年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宪法解释的概念;世界上解释、监督宪法实施的三种制度;我国宪法的解释、监督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宪法"的再探讨八十年代是在"修改宪法"的呼声中到来的。后代的宪法史学者肯定会这洋来论述。自从占领结束以后,要求修改宪法的运动,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曾经两次成为政治的焦点,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个运动将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那是以后的问题,但现在这一次和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那两次相比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一,这次修改宪法的要求是和八十年代所谓安全设想相适应的,是以直接响应美国军事要求的形式开始的。过去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