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的可诉性是现代法治国家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切实保障权利、维护法律公设判断机关的公信力和法律自身的权威性,进而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加快了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却有大量的法律不具有可诉性,这不仅使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使法律失去了"生命力"。通过对法律可诉性的缺陷分析可知,立法技术的缺陷、公民法律意识不强、中国法治历史的短暂性是导致法律不具有可诉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通过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建立相应的权利救济制度、追究破坏法律可诉性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重视典型案例的作用来提高我国法律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2.
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下,行政备案行为应具有可诉性。明确行政备案行为的可诉性才能使司法起到对行政的监督作用,这也是自贸区法治发展的需要。应将其纳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为行政相对人提供行政救济渠道,从而更好地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3.
法的权威性与其适用性是不可分离的。如果法律不能由法院强制执行,那么法律除了空洞的词汇外,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而,法的可诉性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法的可诉性是司法权得以行使的前提;是对行政权行使的有效监督和控制;更重要的是为保障公民自由地享有属于自己的权利提供了可靠的手段,而这正是实现法治的核心价值所必需的。法的可诉性在加快我国法治化进程中的作用不能被低估。  相似文献   

4.
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缺乏对行政机关会议纪要的相关规定,这导致其可诉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在可诉性问题上,行政机关会议纪要与行政机关会议纪要行为是有区别的。行政机关会议纪要本身具有内部性、抽象性、不公开性等性质以及分权制衡的理念等因素决定了其不具有可诉性。而行政机关会议纪要行为由于突破了行政机关会议纪要本身的性质并对外开始生效,将其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符合行政诉讼救济的本质定位、"有权利就有救济"原则。  相似文献   

5.
宋东明 《求索》2013,(1):183-185
法的可诉性是法的本质属性,经济法的可诉性是指在出现经济纠纷时,当事人经由法定诉讼程序,向法定机构提出诉讼,并由法定权力机关对被告方开展经济行为法律裁决的内在属性。经济法的可诉性赋予了经济主体在出现经济纠纷时借助司法救济的法律权利。目前,我国经济法可诉性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为此,我们认为,应尽快推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及时构建我国经济审判庭、完善经济法审判程序机制、健全经济法诉权及惩罚机制。  相似文献   

6.
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已成为法学界的典识,但抽象行政行为、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强制措施行为、学校与学生之间发生争议可诉性问题却少有探讨,这正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何流 《求索》2010,(2):65-66,143
本文探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行政行为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问题、不合理具体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问题以及行政行为的程序违法及其责任追究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从而寻求解决机制,规范行政行为相关问题,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宏观调控尤其是金融宏观调控行为具有宏观性、应急性、广泛性和主体的高层次性等特点,如果宏观调控主体不受法治原则的制约,宏观调控很可能就会变成行政专权,并可能导致法律危机。本文主要探讨金融宏观调控主体信用的制度建设问题,以期健全、规范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完善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周忠学 《前沿》2013,(5):44-46
凝聚与表征人类需求与希冀的人权从自由权发展到社会权,社会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们的幸福水平,它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社会权的可诉性。社会权的可诉性要在实践中生成与发展,实践是其根本维度,社会权可诉性的实践不仅是社会权的可诉性实践方法产生的源泉,也是社会权的可诉性实践价值的源头。社会权可诉性的实践方法与实践价值蕴藏于、内含于社会权可诉性的实践之中,探究社会权可诉性的实践方法与实践价值是社会权可诉性实践视域的应有之义与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法治话语体系是一个涵盖了话语理念、制度设计与行为方式的复杂体系和实践过程。推进法治建设,需要通过法治话语传递意识形态性的法治观念,并通过法治的制度建构及其运作,改变普通公众与政治动员主导者和国家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能等同于技术鉴定 ,其在主体、权力来源、主体的独立性和法律后果等方面与技术鉴定有明显区别。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属性是一种行政行为 ,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列 ,具有可诉性。  相似文献   

12.
李红雁 《湖湘论坛》2006,19(3):90-91
受教育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有权利就必须有救济,然而目前我国的受教育权司法救济渠道并不是十分畅通。论述时从受教育权的内容和特点出发,论证受教育权的可诉性。再从宪法救济、行政救济、民事救济、刑事救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我国受教育权的可诉性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增强我国受教育权可诉性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不可诉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及其是否具有行政可诉性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文章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在法律上具有不可诉性,但可以通过其它的途径进行救济。  相似文献   

14.
教师职称评聘中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职称评聘行为是由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两个行为构成的.教师职称评定行为是一种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职务聘任则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现行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缺乏法律规范,与高校体制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关系不清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治建设:现实问题与努力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依法治国实践中明显存在实用化、突击性、盲目性、人治性的倾向.这有其特定的客观原因,但不符合法治的精神实质和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其特定的标准或要素.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必须按照这些标准和要素,着重在政治法律制度的"建设"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温毅斌 《人权》2003,(5):56-56
对知情权可以有狭义、广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说,就是指政府有对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向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公布的义务;公民有及时获得这些信息的权利。从广义上说,就是指行政(政务)公开和透明制度,将政府行政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公民有知悉政府行政行为的权利,包括行政作为的行为和不作为的行为。从理论上说,知情权具有可诉性,  相似文献   

17.
有限政府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由于十分复杂的原因,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缺失.领导职务行为中的"乱作为"与"不作为"现象不仅为数不少,有些性质还相当严重.因此,必须推行领导职务行为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并从行为前的"自我控制"、行为中的"监督控制"和行为后的"惩罚矫正"入手,规范领导干部的职务行为,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8.
张慧聪 《人民论坛》2013,(8):134-135
宪法基本原则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具有根本的影响。从权力制约原则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具有有限扩展趋势;从人民主权原则看,相应诉权必须得到保障;从法治原则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具体行政行为;从基本人权原则看,可诉行政行为的内在标准,不能仅限于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应重点看实际结果。  相似文献   

19.
会议纪要作为一种公文形式,也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和履行行政职责的一种行为方式,从会议纪要的功能、内容及主体进行分析,其是有可能成为影响他人权利和义务的行政行为的,因而也是可诉的.对此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问责制度是法治政府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形成健全并有效的问责制度,是衡量成熟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作为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又是法律的具体执行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其行为更加存在问责的必要.完善问责制度,是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的需要,而且它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