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定,“文治武功”为人称道,号为“治平”。何以能够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康熙倡廉惩贪,奖罚分明。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他深恶痛绝,严惩不贷。康熙38年顺天府乡试,科场舞弊,康熙把正考官翰林院修撰...  相似文献   

2.
周渔璜是贵阳籍康熙年间著名诗人、学者、大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贵州日报》就登载了周渔璜在北京城“倒背皇历赢书店”的趣事,以后,贵州电视台《贵州人》栏目也对他的生平作了专题报道。渔璜是周起渭的字,名号桐壁(野),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乡试第一名解元,甲戌(公元1694年)进士名列前茅,人翰林院。官至詹事府詹事,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为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顺治十五年(1658)前,他以明朝为“本朝”,对清朝持敌对态度;顺治十五年(1658)至康熙十七年(1678),他的态度有变化,以“有明”代替明朝,用“北”字比喻清朝,不再指责清廷;康熙十八年(1679)后,他承认了清朝执政的合法性,用清年号,称康熙帝为“圣天子”,与清朝官吏交往。黄宗羲从最初的“反清复明”到后来承认清政府执政的合法性,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表现,也是他与时俱进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黄宗羲为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顺治十五年(1658)前,他以明朝为“本朝”,对清朝持敌对态度;顺治十五年(1658)至康熙十七年(1678),他的态度有变化,以“有明”代替明朝,用“北”字比喻清朝,不再指责清廷;康熙十八年(1679)后,他承认了清朝执政的合法性,用清年号,称康熙帝为“圣天子”,与清朝官吏交往。黄宗羲从最初的“反清复明”到后来承认清政府执政的合法性,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表现,也是他与时俱进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康熙的廉政观景世民康熙是清代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他八岁登极,在位61年,是开创“康乾盛世”的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是中国古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之一。他之所以取得如此的功绩与威望,与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清廉政治有很大关系。《康熙政要·论俭约》中说:“...  相似文献   

6.
王玉祥 《学习导报》2012,(17):31-31
看央视的宝贝节目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别的不说,至少它会时不时地弄出个莫名的小幽默逗你开心。随便举例,有一回,它漫不经心地就把与陆游、杨万里齐名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改名为“范大成”。这大概是想当然吧,名日“大成”的人的确多得不可胜数。而前不久,它又将翰林院编修摘成“翰林院修编”。好一个“修编”!在下孤陋寡闻,几十年来还是头一回听到这个官衔,不知是哪个朝代设的。有副名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可是到了央视的节目里,  相似文献   

7.
清朝的雍正是个名声不大好的皇帝。他的名声一方面坏在禁锢杀戮、屡兴文字狱,另一方面坏在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传说康熙是把帝位传给十四子的,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他串通隆科多等人阴谋篡改遗嘱,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窃取了皇帝宝座。然近读《清世宗》忽觉这个在位执政仅13年的皇帝决非等闲之辈,比如他在整饬吏治方面就颇具胆识。他登上帝位后,没有飘飘然,而是自我揭丑,警钟长鸣。他公开承认自己治下无清官,“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所谓名者官爵也,所谓实者货财也”,他痛斥那些“名实兼收”…  相似文献   

8.
《奋斗》2005,(2):43-43
周树模(1860-1925年)字光朴,号沈观,湖北天门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周树模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广东副主考,广东会试同考官等职。光绪二十八年入京,由编修授御史。光绪三十三年(1970),东北三省改设行省,徐世晶为东三省总督。次年,周树模被调任奉天左参赞,后任特授署黑龙江巡抚。  相似文献   

9.
1991年,中央电视台招聘节目主持人。当时正是海湾战争时期,考官就出了一道时事题:海湾有哪些国家?一位应聘者搜肠刮肚地说了几个国家,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国家——伊拉克,马上有人提出质疑。这位应聘者眼珠转了几转,脱口应答:“联合国正制裁呢,怎么能乱说!”考官因为他的反应敏捷而录用了他.这位应聘者就是现在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李咏。  相似文献   

10.
红包在美国     
一位老大姐在公民入籍口试考场拿出一个红包塞给考官,移民官见包色非送不可,结果以公开行贿处理。这位老大姐的红包攻势,不但没解决问题,反而惹上麻烦。一位老表亲移民来美,他在台北开车二十多年,没想到在此连考三次才过关。考官何以这般刁难?原来有家中国人开的驾驶学校向考官送红包,这案子才曝光,考官为了避嫌,不敢让中国人轻易过关。1976年我们初来美国,为谋生计,向“三一”冰淇淋总公司申请买店。开了头,就有人跟进,几年内有十几家中国人加入这个行列。大家辛勤经营,业绩斐然,顾客也交相称赞,公司对华人信心倍增。…  相似文献   

11.
去年年底,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在晚上黄金时间,播出了中央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和太原电视台联合摄制的19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成功地塑造了清朝初期“一代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政的高大形象。由古视今,感慨万端。于成龙,生于1617年,卒于1684年,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县)人。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他从“七品”广西罗城县令,一直擢升为“一品”两江总督,一生为政清廉,政绩突出,康熙在他生前和死后,都称他为“天下清官第一”。电视剧主题歌勾画出了他人生的缩影:“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  相似文献   

12.
李飞 《学习导报》2011,(21):36-37
毛泽东亲自提议为他开追悼会,“留却重任谁承受?”叹的就是他!据说,毛泽东一生只为3个人开过追悼会:一个张思德,一个陈毅,另一个就是他。在他的追悼会上,毛泽东评价说:“这个人很好,很忠实,很能打仗,很能指挥,为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们一定要继承他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3.
萨布素     
《奋斗》2004,(9):52-52
萨布素(?——1971年)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顺治九年(1652年),萨布素为宁古塔总笔帖式。康熙元年(1662年),改骁骑校。康熙十七年八月,接替升任奉天将军的安珠瑚,任宁古塔副都统。康熙二十年,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后,后顾之忧解除,遂把精力转向东北防务。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决定出师北上,全面反击沙俄侵略。康熙二十二年夏,  相似文献   

14.
简单的道理     
有一个人到某公司去应聘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考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有个小伙子在自行车店当学徒,一顾客送来一辆有故障的自行车,小伙子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售货员笑他多此一举。那位顾客将自行车取走后没几天,小伙子就被高薪聘请到那位顾客的公司上班。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多做些就可以了。有一家商店经常灯火通明,有人问老板:“你们店里到底是用什么牌子的灯管,那么耐用?”老板回答:“我们的灯管也常常坏,只是我们坏了就换而已。…  相似文献   

15.
在江苏省盐城市交通系统,只要提起市交通局原局长陶超,很多人都称他是“哲人”。之所以送他这么个雅号。是因为陶超在大学里学过整整5年的哲学,有较厚实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他无论是作报告还是写文章,总是离不开辩证法。哲学是明白学。如果陶超把所学的哲学用于改造世界观。用于指导工作实践,他定将成为一个很称职的人民公仆。然而,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依仗手中权力,用唯心论和诡辩术去指导受贿捞钱,虽然捞成了百万富翁,却跌入犯罪深渊,成为千古罪人。  相似文献   

16.
淮水 《支部生活》2009,(7):50-50
且说被革职落魄的贾雨村找关系攀家门,费了几牛二虎之力,终于打动了“一把手”,给他安了一个相当于南京市市长的职务。东山再起,自然免不了要庆祝庆祝答谢答谢,接接风洗洗尘,等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他正式走马上任了。  相似文献   

17.
24岁的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谭政   也许是中国文化中有儒家的传统,所以历史上的名将不乏“儒将”。就是在共和国 1955年授衔的 10员大将中,也有几个颇具儒将风度。而谭政大将则更是有名的“夫子”。   人们称他为夫子,不是传统的那种满嘴之乎者也,行为迂腐的夫子,而是赞誉他为人做事很有学者风度,很有知识分子的刚直和谦逊。   虽然身经百战,但谭政身上的“书生气”总也改不掉。   在和他的老秘书乔希章同志的接触中,我知道了不少他充满书生气的所作所为。 一九五八年,谭政在施工现场与战士们交谈 他说:什么“三八作 风”…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12,(3):45-45
林则徐是福建人,被人们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在担任湖广总督时提出,鸦片已经成为中国严重的弊害,应实施禁烟之主张,同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道光二十年(1840年)9月,被革职贬到镇海。第二年7月又被“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在他流放新疆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戴罪治水。半年后治水完毕,所有的人都论功行赏,唯林则徐“仍往伊犁”。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4,(5):77-77
施世纶系清朝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的靖海侯施琅的次子。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年仅27岁的施世纶就任泰州知州。康熙二十八年,他被提拔为扬州知府。当时,扬州一带民间争讼颇多,但施世纶经办的案件,既无久拖不决,更无冤假错案,他长于断案的美名由此远播。又因其廉己恤民、刚正不阿,深受民众爱戴,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相似文献   

20.
清圣祖康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君主。在他的统治时期,“天下粗安,四海承平”,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为清王朝的强盛奠定了牢固基础。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批廉吏,他们中有:被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不畏权势、爱恤军民的两江总督傅拉塔,刚正不阿、心底无私的治河专家靳辅,荣膺“豆腐汤”美号的汤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