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苏联从五十年代初赫鲁晓夫开始搞政治经挤体制改革,到现在戈尔巴乔夫的根本改革,已有三十多年的改革历史,过去我们对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介绍和研究较多,而对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介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想就苏联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其经验教训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戈尔巴乔夫已是苏联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的一部分。在世界历史上,他在20世纪的政治家中赢得了引人注目的一席、他着手的改革将改变苏联的性质。由于戈尔巴乔夫的积极主动,才克服了国际关系中的所有障碍并使之和谐。改革世界政治的第一步必然是苏联国内外政策的转轨。作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意图当然不是想改变世界的事态,而是将其国家从危机中拉出。他知道,要使苏联摆脱危机,必须在国际关系中摆脱对用制造军事紧张来解决国内问题的迷恋。这一认识使他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苏联在世界中若要保持其地位,一定要修改其落后的政治制度并使经济有效运转;二是改善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以保证苏联内部发展有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戈尔巴乔夫的思维早在年青时期就已形成,它推动他把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3.
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几经反复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一再强调进行经济改革的必要性。198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改革的方向。以苏共二十七大为新的起点,一年多来,苏联的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有了突破,在实践中有了新的进展。尽管改革面临的阻力和困难很大,苏联的经济改革越来越受人注意。  相似文献   

4.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为了推行他的改革措施,对苏联干部队伍作了全面整顿。他通过在理论上阐述整顿干部队伍的原则和在实践上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使苏联干部队伍出现了一个新局面。研究戈尔巴乔夫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加强我国干部队伍体制的改革和建设,无疑是有着启示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苏联改革两个阶段分为两部分来论述。这两个阶段分别是1985—1989年的兴盛时期和1989—1991年的衰落时期。 转轨开始:理论与口号 改革概念和基本内容:1983—1984年当戈尔巴乔夫还是苏联第二、三把手时,他的文章和讲话使人们对他的改革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改革”一词首次出现在1984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全苏农工综合体经济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改革的历史根源可追溯到50、60年代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各国关系缓和的进程,因"欧洲导弹问题"等危机的发展而受挫,东西方之间形成所谓"第二次冷战"局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决策层赋予"共同欧洲家园"概念以新的内涵,通过降低对西欧的军事威胁,使苏联与西欧政治、经济联系最大化,以襄助自身改革,使本国回归欧洲。戈尔巴乔夫等按这一构想推动"全欧进程",谋求苏联对全欧洲的影响力。首先是转变态度,接受美国在欧洲的存在;其次,在对两德关系上,外交重点转向西德。然而,两德统一问题重上国际议程,打破了这一渐进构想,凸显出对德国问题缺乏整体战略是其重大失误。两德统一快速实现,东欧各国剧变同时加速,对苏联内部动乱产生很强的"溢出效应"。苏联进入解体过程,戈尔巴乔夫等让国家回归欧洲的努力功败垂成。近年来,俄罗斯以构建共同人文、经济和能源空间对欧盟展开外交,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相比,其对欧洲前景的判断和俄欧关系战略已大异其趣。这一战略方向转变,可给我们提供很多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勃列日涅夫领导苏联的18年,是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卷入国际事务的时期,是苏联推行扩张政策发展到高峰的时期。剖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的“进攻战略”,有助于了解当前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必然性和迫切性。一、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外交战略的异同点列宁逝世后,苏联历史经历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以及当今的戈尔巴乔夫五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苏联外交战略,既有它的延续性,也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勃列日涅夫继承了赫鲁晓夫的必须进行世界革命的思想;世界划分为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导致苏联剧变的诸多因素中,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戈尔巴乔夫对东欧政策的核心是不干涉原则,但在其外交实践中,实行的是双重标准。对支持苏联改革的东欧国家,戈尔巴乔夫一般是采取不干涉政策,鼓励这些国家及其共产党的改革;如果有东欧国家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异议,或表示自己的国家和共产党不能照搬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针,戈尔巴乔夫则直接支持这类国家的反对派。戈尔巴乔夫的这种态度对苏共的反对派无疑是一种鼓励,客观上加速了苏联剧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苏联的整个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其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密不可分。本文试图在略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历程和基本逻辑的基础上,对这些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特征和意义作一简要的分析与评估。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在其上台不到一个半月后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戈尔巴乔夫作了题为“召开苏共例行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及有关筹备和举行代表大会的任务”的长篇报告。这个报告全面阐述了戈尔巴乔夫的内外政策,首次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描述了这一加速发展战略的主要精神。不仅如此,在这一报告中戈尔巴乔夫还耐人寻味地既“重申党的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和随后的历次中央全会上制订的战略  相似文献   

10.
(一)苏联新亚洲政策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制造舆论,树立形象。1985年5月,戈尔巴乔夫就提出了举行全亚洲会议通盘解决亚洲安全问题的设想:1986年4月,苏联政府发表了对亚太地区政策的声明:1986年7月及1988年9月,戈尔巴乔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及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两次讲话中,则是一次比一次更全面更详尽地阐述了苏联的新亚洲政策。四年多来,苏联人在亚洲四处游说,  相似文献   

11.
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杰里·霍夫就戈尔巴乔夫面临的经济问题发表了题为《戈尔巴乔夫的战略》一文。这里摘译介绍他对苏联目前工艺学问题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杰里·霍夫指出戈尔巴乔夫的战略以两个内容为基础:一是他以世界象棋大师面目出现,喜于布下复杂的局面,然后一直下到底。二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相对年轻,他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苏联的重大问题。然而,戈尔巴乔夫还应严格按规则比赛。如果我们不理解这种规则的性质,我们将永远不理解他的一些做法。我们应该超越改革与纪律、对西方的缓和  相似文献   

12.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对于年代尚近的历史时期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非客观因素。戈尔巴乔夫时期以令人欢欣鼓舞的改革新思维开始,以改革的破坏性结果而告终:苏联国家解体,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主义体制崩溃。对于戈尔巴乔夫其人、其改革及其整个历史时期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甚至极端对立。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研究,资料方面极为丰富,研究深度稍显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各类不同观点的概括,尽量客观地叙述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3.
美苏《关于消除中程和中短程核导弹条约》的签字和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普遍认为,这是苏联贯彻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在军事政策调整方面的重要步骤,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于1989年6月对联邦德国进行了为期4天的正式国事访问。这是1981年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西德,也是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4年来对西德的第一次访问。这次访问揭开了苏德关系的新篇章,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苏联与西德于1955年9月建立外交关系。由于苏德两国分属于两个对立的军事政治联盟,因此长期来苏德关系一直受到东西方关系尤其是美苏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冷战时期,美苏在欧洲紧张对峙,苏德关系极为冷淡。80年代初期,苏德关系有所缓和,甚至出现过高潮,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仍是飘忽不定,时起时伏。西德对苏联的战略意图颇感疑  相似文献   

15.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于 1985-1990 年间,进行了苏共领导层干部的选拔和任命方面的改革.通过研究苏联以及地区(以俄联邦 7 个主体为例)领导层,旨在回答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学问题.戈尔巴乔夫用哪些方法形成了党内的职位等级制度?其"精英工程"的意义何在?其干部政策的动员和革新意向之间有何种相互关系?戈尔巴乔夫的干部政策实为"干部的迭次更换"和党内选举的一种结合.这两种实施干部政策的制度使得苏共急速瓦解,是苏联行政管理去党化的第一次浪潮.  相似文献   

16.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就任新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揭开了苏联新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序幕。近四年来,苏联的改革步步迈进,不断深入,从以经济改革为主发展到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到首位。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在理论上的破与立上.  相似文献   

17.
政治期页苏共二十七大和苏联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11试论赫鲁晓夫的干部更新制度16八十年代以来东欧同西方的政治经济关系111戈尔巴乔夫的第一年:建立权力和权威(续)117苏联的政治发展和机关人员的素养122关于社会主义管理的某些特性135苏联部的职能管理局介绍131南斯拉夫现行民族政策是各族人民和睦相133 处的纽带21苏联政治体制基本特点及其改革初探28南共联盟自我完善的理论与实践212苏联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实践及前景展望216苏联等国行政法制建设及其对国家管理的220 作用论苏共在管理发展中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225 作用-苏联的检察机关2 3…  相似文献   

18.
王鹏  罗嗣炬 《俄罗斯研究》2002,(1):29-34,53
通过考察戈尔巴乔夫"人民自治论"背后是苏联国家与社会关系对立对抗的逻辑,揭示出戈尔巴乔夫的民主观实质是自由民主的思想.由于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政治改革的"导演",他的自由民主观容易转化成政治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戈尔巴乔夫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社会民主化是如何使苏联政治走向终结的.  相似文献   

19.
赫鲁晓夫在50年代初期执政开始,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苏联曾进行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一系列改革。政权和管理机构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政权和管理机构改革的三个阶段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进行的国家政权和管理机构方面的一些改革,在颇大程度上是围绕如何发挥苏维埃作用这个问题进行的。这场改革对苏联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苏联改革的两面性:从改革走向崩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苏联突然解体了。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带入了一场典型的革命性进程之中。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非常谨慎,随后逐步扩大到政治层面,并升级为激进的政治诉求和改革,进而持续升温成为一场革命性的大动荡。旨在恢复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的苏联版"热月政变"由此出现。实际上,前苏联的这场改革并不像当下一些政客抑或是戈尔巴乔夫本人所讲述的那样,是一场有计划的、有组织性的,旨在实现民主化、西方式的民主社会类型和市场经济的改革。苏联的解体也并非因为灾难性的经济危机,事实上,苏联的经济早已是一潭死水。苏联之所以会走向解体,主要在于其一系列旨在解决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改革准备既不充分,信息也不全面。历史上不乏各种经意和不经意的结果,这场改革将苏联整个社会推入了政治经济不断沉沦的漩涡,引起权贵阶层尤其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执政者的不安。这反过来又催生了一股压力,要求迅速纠正这些意料之外的结果。从本质上说,苏联解体是这场自上而下改革的结果,这场改革的开始是由于部分苏联精英利用了苏联上层社会对激进改革以及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的诉求,然而却以整个社会体系的改变而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