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友良 《传承》2012,(2):62-63
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结构城镇化、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城镇化的综合化。我国城镇化存在着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实际有效城镇化率低;城镇化质量不高,‘伪城市化’;大城市无序发展,小城市和中心城镇规模扩展但留不住人,有城无市;城镇化建设过度依赖土地扩张;城镇资源环境条件恶化等问题。要深入理解城镇化内涵,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内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质量反思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罗松华 《求索》2014,(5):47-52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现行体制机制不健全、建设资金不足等原因,我国城镇化存在着较严重的质量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必须多管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经济,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化道路在“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两种模式上发展,各地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基于人口、土地、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与“三化”并进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实现农村资产的确权化与资本化、推进全面的均等式的城镇化建设与促进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超 《前沿》2013,(11):134-137
当前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城镇化发展向以内涵挖掘、质量提高、结构优化等方面的战略转型迫在眉睫。本文总结了当前我国城镇化的系统特征,对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效率低下、发展模式的二元分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等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转型需要从突破制度障碍、保障动力机制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正在经历一个蓬勃、快速发展的时期。本文以苏家屯区为例,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苏家屯区目前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徐代云  季芳 《人民论坛》2013,(7):232-234
在解读新型城镇化道路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和基本内核基础上,文章探索了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的实现路径,强调要实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顶层设计,就必须形成一系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通过一系列的具体规划,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化已到了从局部突破转向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但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矛盾与问题,如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进城农民难以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等。新时期,要处理好城镇化发展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必须着力解决好农民"市民化"、主导产业培育和耕地保护以及资源利用等问题。对此,应坚持市场和政府的双轮驱动,速度与质量并重,通过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土地制度改革,实施产业促进政策,提升城镇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率等举措,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9.
张琦 《湖湘论坛》2020,33(3):110-118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逐步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传统PPP模式的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困境、提升了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但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对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要求。作为传统PPP模式在中国的创新性实践,开发性PPP在区域的主体功能设计、公共治理以及协调发展等方面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和策略选择,能更好契合"以人为本"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是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0.
何丽艳 《人民论坛》2014,(8):225-227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通过对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SWOT分析,论述了河南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加快河南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一是优化城乡结构体系,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力;三是理顺农民进城的渠道;四是统筹“三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葛宪明  郭江山 《求索》2013,(11):238-240
新型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继续,是扩内需和未来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与之前的城市化相比,新型城镇化表现的农民职业转换以及由农村到城镇的地域转换都有了新的内涵,它体现出中国"创造"的特色包括农民市民化、城镇产业化、城镇有文化、小城镇升级转型和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最后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注意把控好尺度和速度以及明晰政府和市场调控空间。  相似文献   

12.
马振涛 《新东方》2012,(6):25-27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赶超的又一次重大机遇.海口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重点建设的省会中心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出路在于城镇化,应以“布局合理、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特色突出”为主要目标,明确构建海口城镇化体系的主要任务,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保障作用,并争取成为全国城镇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13.
陈纯英 《今日海南》2013,(11):38-3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进步,城镇化率从1979年的19%提高到2012年的53%,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但从区域视角来看,中国城镇化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大城市等先行发展地区,其他区域的发展相对缓慢.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通过开放改革,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率先实现工业化,做大做强了城市现代化.这条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得益于当时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政策优势背景.虽处在沿海、但实质属于欠发达地区的海南省,绝对不能重走先行发展地区的城镇化老路.  相似文献   

14.
杨丹 《贵州民族研究》2016,(12):160-164
旅游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九寨沟县的旅游城镇化建设对于四川藏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九寨沟县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现为县域经济极化效应、产业发展推进效应、生态环境优化效应、城镇人口聚集效应四个方面,但以旅游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存在诸多挑战和不足,应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加快幸福社区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来不断完善旅游城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朱尔茜 《求索》2016,(4):118-122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破除以往忽视城市要素整合与资源优化配置、传统粗放和“遍地开花”式的老路,着眼于以重点城市圈建设为引领,走出一条有效发挥城市特色优势,实现城市集群式、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此,应重点建设“一圈一带一群”,即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建立国家重点城市圈;以省会城市为辐射,培育发展若干区域性城市带;以县(市)城区为支点,带动发展中小城市群。科学编制重点城市圈发展规划,加快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市圈建设多元化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是城乡发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县域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打破城乡分离格局,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业资源,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使人们充分享受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网络媒介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工具。从构建城乡文化共同体的视角出发,网络媒介所构建的网络空间能为城乡居民提供非在地性和谐共处的机会,从而为构建城乡文化共同体提供了空间条件。网络媒介推动城乡文化价值的互动和重构,表现在网络媒介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和推动城乡文化再生产两个方面。前者有两方面的意涵:一是能促进农村居民流向城市就业,或城市居民流向农村消费,实现城乡区域间的人口转移红利;二是能促使城乡人口由传统的线下活动向新兴的互联网空间流动,实现在地性向非在地性的转移。后者也有两方面意涵:一是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作为互联网米姆(meme),共同参与网络文化的建构;二是网络文化反过来重构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进一步地,发展网络媒介有助于弥合城乡文化鸿沟,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傅铭 《人民论坛》2015,(5):187-189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变迁,传统文化必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寻找到新的适宜生长的土壤、养料和气候,才能得到传承与发展。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传承,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构建适应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养料和气候,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由自为向自觉转变。  相似文献   

19.
朱丽颖 《理论月刊》2015,(2):153-157
新型城镇化战略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农民工市民化"转型。"农民工市民化"不是简单身份转换,而是实现"外来农民"向"城市人"乃至"现代人"转化的城市深度融合过程。面对"新型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挑战,一个终身浸润式的"大教育"环境——完善的社区教育化人成为消解"新型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必然要求。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不仅需要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更要转变社区教育参与各方认识,完善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主体,构建社区学院为主的实体教育平台,设计个性化教育课程体系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牛飞 《人民论坛》2020,(12):92-93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将城乡一体化看作城乡“一样化”、城市文明高于乡村文明、过分重视城市扩张忽略生态文明等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应坚持“两条腿”并行,即坚持城乡共同发展、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样重要、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