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劳动政策与理论着重于通过执行党和国家的劳动政策,进行宏观控制体系,来克服市场上某些自发性、盲目性与延迟性等不利因素,以保持宏观的经济总体平衡和结构优势。《劳动合同法》制定后,强调经由工会、集体谈判集体合同和三方协商机制的一套健全的劳动体系,以调整劳动关系等重大劳动问题的机制,经由《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劳动法律的规定,以期望能解决劳资双方权益的失衡,协调劳动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苏和  兰山 《前沿》2008,(11)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调整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由于创建时间较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如完善立法、拓宽范围、充实内容、健全规则等,尽快予以完善,充分发挥三方协商机制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成  李文沛 《人民论坛》2013,(8):236-237
近年来,随着各级三方会议工作的推进,三方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文章概述了三方协商机制的现状,阐明"广州模式"的具体内容与特点。通过分析归纳各项立法规范,总结出该模式在调停机制、预防机制、文件的报送公布等方面的创新之处,并结合该模式的立法经验与协商模式,提出了推进三方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工资集体协商:能否走出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三条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资集体协商是中国协调劳动关系的独特道路,它既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过漫长的劳资冲突最后形成的集体谈判制度,也不同于亚洲新型工业国家经过民主改革所形成的劳资协调机制。集体协商是在可控的范围内由政府主导推行劳资双方的平等协商。工资集体协商推行艰难,现状堪忧,但少数成功的案例给出乐观的答案。工会体制创新、集体协商法律的完善、社会各界的助力能促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生长;而可持续生长依赖职工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跳楼、自焚、报复性杀人等非常态事件时有发生。这是部分人对现实无奈、对既有程序和规则无望而采取的极端行为,让人很容易想起鲁迅先生的说法:“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相似文献   

6.
工资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一线职工劳动报酬权益的主要途径,是职工参与企业收入分配,促进职工工资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重要制度。这项制度既是普通劳  相似文献   

7.
德国独具特点的劳动关系模式,行业一级的集体谈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德国的行业层面的集体谈判逐渐向公司一级的集体谈判分散。探讨德国集体谈判分散化趋势及其产生的原因,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劳资冲突化解:由集体谈判向网络化治理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劳方与资方的不同利益诉求得以彰显,由此引起的劳资冲突也日益显现。集体谈判是西方劳资冲突化解的基本形式,但由于我国集体谈判在实施中存在着工会主体的独立性不强、基层工会的空壳化等问题,集体谈判对劳资冲突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网络化治理作为一种多中心的治理结构,多元主体可以参与劳资冲突的治理,构建了劳资冲突化解的合作互动模式,对当前的劳资冲突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了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今年7月22日,天津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天津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决定于9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33条,从总则、协商代表、协商程序、协商内容、工资集体协议、法律责任等方面,对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进行了规范。  相似文献   

10.
谢玉华  郭永星  张媚 《湖湘论坛》2011,24(2):100-102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增加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而历史经验表明,工资集体协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逐步推行这一制度,集体合同的覆盖面不断加大。但同时也出现集体协商"走过场"、集体合同形式化等诸多问题。要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提高劳动者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需要在工会改革、三方机制完善、劳资协商制度创新等方面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杨成湘  陈治亚 《求索》2013,(4):206-208
集体协商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调整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就中国劳动关系现状而言,集体协商制度对于化解劳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更为重的现实价值。经过19年的实践,中国集体协商制度得到了迅速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着集体协商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等现实困境,其原因在于认识不到位、主体不对等、法律不健全、政府作用发挥不到位等方面。为健全完善中国集体协商制度,需作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安排。  相似文献   

12.
王一军  曹洁 《中国人大》2010,(16):29-30
7月22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天津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于9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33条,从总则、协商代表、协商程序、协商内容、工资集体协议、法律责任等方面,对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进行了全面规范。此次立法行为旨在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田思路 《理论月刊》2012,(3):5-10,1
世界范围内的劳动法的改革正在加速进行.最初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型的工业化社会所形成、发展的传统劳动法,已经不能适应近年来社会的复杂化和国际化带来的劳动形态多元化.目前有两种新的法学理论引人注目,一是欧洲的“手续的规制”理论,二是美国的“构造的路径”理论.前者以政治哲学为基础,后者以经济学为基础加以思考和构成.虽然基石不同,但都倡导对应劳动社会的多样化、复杂化的实态进行新的理论建构,并在劳资协商中重视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两种理论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与融合,以实现劳动社会的公正和效率.借鉴上述理论,结合我国劳动法制的现状,有必要在劳动形态多元化背景下建立反映各种劳动者意见的分权的协商机制,同时劳动法的规制内容自身应由国家详细制定的事前规则向重视当事者的集体协商的事后规则转变.  相似文献   

14.
集体劳动争议对于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冲击强烈,应当侧重预防。中外实践经验都证明,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预防集体劳动争议的最重要途经,国家应当引导、鼓励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活动,既促进企业发展,又使职工在发展中获益。实现双赢,是预防集体劳动争议的根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贵州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的立法工作,将其纳入5年立法规划和2014年立法项目,坚持民主立法,广纳意见建议,积极推进这部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立法。  相似文献   

16.
推动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开展集体协商,是中央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新部署和新要求,是保障基层群众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协调劳动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和多发期,因干群间沟通不顺畅、基层单位群众对涉及自身切身利益有关事项不知情、决策中群众民主参与不够而导致的矛盾纠纷较为常见,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行集体协商制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与老板坐在同一张谈判桌前,普通员工为自己的劳动所得及权益与资方唇枪舌剑,在这样的权利话语博弈中,老板最终妥协,与企业员工达成工资上涨协议——这是工资协商制度所描绘的劳资双方公平谈判博弈的场景。然而,这样的图景对于许多的中国普通劳动者而言,无疑还过于奢侈。但值得欣喜的是,在"用工荒"的背景下,这样的场景已开始不断出现在浙江企业。  相似文献   

18.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省劳动保障厅、省经贸委、省总工会、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9.
正推行工资协商构建和谐企业在2013年全区"两个普遍"推进会上,播放的一段宣传片上有这样一个镜头——北海市一名40多岁的渔民工坐在渔船上对着镜头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我们工资只有1000多元,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后,我们的工资年年涨,今年已经可以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了!"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我区普遍推动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规划的最后一  相似文献   

20.
常凯  邱婕 《探索与争鸣》2011,(10):43-47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劳动法治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这一法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并为今后劳动法律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基础.但由于一些政府部门在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方面仍然没有摆脱GDP至上的执政理念,中国劳资力量的对比仍不平衡,缺乏一套法律和社会制约机制,<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并不理想.劳务派遣的泛滥是劳动法治最为突出的漏洞,这种情况加剧了劳资冲突.不过,<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2010年爆发的罢工潮,标志着中国的劳动关系开始由个别调整向集体调整转变.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这一客观趋势,政府、企业和工会都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加快以劳工三权为基本内容的集体劳动关系的立法和实施,是中国劳动法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