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产出规模、人口效应等五个方面对江西省2004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同时运用Tapio模型对江西十大产业部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分析二氧化碳变化对于经济发展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江西省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其中以能源产业最为明显,产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仍低于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各工业部门低碳发展虽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处于发展程度较低的不稳定状态,因此江西省工业要实现低碳发展的绝对减排仍存在一定压力。  相似文献   

2.
薛建春  曹力博 《前沿》2023,(1):70-79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一带一路”陆路通道的关键地带,沿黄河流域城市的工业发展主要依赖能源的生产与消耗,实现经济、能源、碳排放三者协同发展是尽早实现黄河流域“双碳”目标的关键。本文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2010-2019年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借助脱钩模型分析各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状态,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分析能源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间,黄河流域整体碳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具体到各省区,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的碳排放量逐渐上升,甘肃、四川、河南、山东的碳排放量随时间变化不大;内蒙古的碳排放强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余省区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脱钩状态方面,黄河流域整体脱钩状态相对不错,甘肃、四川、河南的脱钩状态均为强脱钩及弱脱钩,比较理想;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增长是黄河流域能源碳排放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人口规模对能源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引起的碳排放变化为负增长,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引起的碳排放变化为正增长。  相似文献   

3.
周跃云 《求索》2016,(4):112-117
通过对2001~2013年长沙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的行业差异分析,发现:(1)工业直接碳排放总量呈逐年增长之势,能源产业碳排放量的比重在逐年上升,采选业的比重却呈逐年下降之势,制造业的比重近年来虽呈下降趋势,但仍是比重最高的行业。(2)大部分年份表现出工业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明显脱钩关系,这种有效的脱钩关系主要得益于工业能源效率的提高。(3)工业直接碳排放量既具有行业集中的特点,又具有明显的行业差异性,可将之划分为高碳行业、中碳行业、低碳行业及碳排放关注行业4种类型,因而应根据不同类型特征采取针对性强的节能减碳对策。(4)具有专业化优势和比较优势的行业大多集中在低碳行业,对这些行业要重点扶持和努力培育,这是产业结构向低碳化、高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利用碳足迹测定的方式首先对长江经济带11个主要省市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能源消费效率和碳排放压力四项指标进行测定比较,分析湖北省服务业低碳水平;同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湖北省服务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北省服务业低碳水平在长江经济带中位居中等偏上水平,有较大上升空间;就影响因素看产业规模与能源效率和与湖北省服务业碳排放呈现强关联,能源消费结构与人口效应和湖北省服务业碳排放呈现中等关联;湖北省有待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与提升能源消费效率两个方面,提升服务业低碳水平。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分析和测算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从目前中国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动向看,还没有研究针对北京的碳排放因素进行定量分解,使得北京低碳城市建设难以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可考核性高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本文基于1999-2008年时间系列的统计数据,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对北京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因素进行定量分解,定量测算了北京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得出经济发展是北京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能源效率是北京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能源结构对减少北京人均碳排放量贡献力不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空间效应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的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效应及驱动因素的结果显示,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集群趋势,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和能源消费强度大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对碳排放总量影响显著,其中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城市化、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论为我国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量、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碳减排鼓励政策和技术研发支持机制,以及各省域构建各具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决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3,(4):96-96
朴英爱在《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5期撰文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虽有其必然性,但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驱动低碳经济的方式受制于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效率等的影响,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度、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是驱动低碳经济的基本因素。低碳经济的驱动机制涉及法律政策的调整、市场的构建、产权的设立、技术进步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8.
周少华 《求索》2011,(9):45-46
受资源、环境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工业低碳化转型是历史的必然。通过对湖南38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表明:行业总量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非常大,表现为与三次方成正相关关系;碳排放与数量因素的三次方是负相关关系,而与二次方是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工业低碳化转型过程中,既要重视行业总量规模因素,适当控制行业总量规模,突出工业发展质量,也要重视企业数量因素,突出企业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9.
梁日忠 《中国发展》2011,11(5):21-26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低碳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将反映区域或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加以分析和合理综合,提出了"支持-投入-响应-产出"模式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结合上海市发展情况,分析评价了其低碳综合发展水平、碳排放脱钩弹性状况以及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演化阶段,对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希希 《群众》2022,(6):45-46
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城市承载着我国60%的常住人口,碳排放量占总量的70%以上,必然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当前,现代城市越来越重视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发展。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城镇化率达到73.44%,更有条件积极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中,通过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等各方面的调整,改变大量建设、消耗、排放的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宜居指数。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全球5个发展中国家及5个发达国家1971至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水平的面板模型,研究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论认为:技术进步在短期内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在长期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尤其是重工业)导致碳排放增大,虽然抑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这一效应并不显著,综合来看,技术进步还是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的边际碳降低率要高于发达国家,这为发达国家有义务将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以推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全球5个发展中国家及5个发达国家1971至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水平的面板模型,研究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论认为:技术进步在短期内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在长期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尤其是重工业)导致碳排放增大,虽然抑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这一效应并不显著,综合来看,技术进步还是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的边际碳降低率要高于发达国家,这为发达国家有义务将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以推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能源资源的制约,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模式。武汉市建设低碳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困境,其建设路径选择应是:引进和创新低碳技术,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二、三产业并重发展,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增强城市碳汇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推进低碳试点建设;提倡低碳消费。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和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很多国家都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主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同时也是对地球生态环境保护负责任的国家,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降低经济发展过程的碳排放,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本文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优化贸易结构、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转变消费方式,以及其它方面的政策,如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推动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对武汉而言,倡导低碳经济、推行绿色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应有之义。本文分析了武汉市低碳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促进城市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刘裕生  陈锦 《人民论坛》2013,(11):244-245
文章利用LMDI分解技术对北京市碳排放增量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人均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北京市碳排放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下,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才能真正达到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高峰 《中国发展》2022,(2):12-17
能源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能源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具体实现。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依靠能源互联网科技创新促进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解耦,实现经济、高效、安全、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均重视能源、数字新技术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应用。该文从研发支出、研发人员、学术产出、研究方向、国际合作和产学合作等方面,对2011至2020年间各主要国家对能源互联网的数千项科技攻关项目投入和数万篇论文产出进行了分析研究。识别中国在能源互联网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产出质量和效率方面同主要国家的差距,提出深化能源互联网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选择重点方向开展专项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工程等建议,以期推动我国能源互联网实现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助力中国碳中和目标圆满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时序演变、影响因素与管控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鹏  代霞 《求索》2015,(1):111-115
面对资源消耗和生态恶化几近极限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对能源消费总量提出了明确的控制目标,显示出中国政府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决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意志。尽管在不同年份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速度有所起伏,但是近30年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总量持续增长,能源利用方式依然粗放,业已成为能源消费世界第一国度。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受到经济规模增速、产业结构构成、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发展等主要因素影响,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国要实现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目标,应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考核办法、实施碳排放交易、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低碳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设低碳社会,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当务之急。文章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随后阐述了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及理论基础。武汉城市圈是“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但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钧”(节能减排)发展情况,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忠伟 《前沿》2012,(7):91-92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存在能源结构欠佳、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层次较低,工业结构重型化等方面的障碍,因此,调整能源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