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一、中国文治传统分析文治,即以文而治。其一面是统治者、实权者对自我具有切合天道之圣德(文德)的一种宣示;另一面,其又是统治力量对既有典章制度乃至圣王言辞合乎天道的一种宣示——天道与文辞,乃至制度之间的深度分裂被强行捏合。其表现为以圣人言辞(行)、圣德宣示代替具体规范制度,也就是说文治社会中,"治理之根本"的宣言性、告示性、理念正当性远远大于其规范性、操作性和规范自洽性。文治之所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民利主义以及市场化政治,在宋代“文治复兴”以降发生,具有特定的文化逻辑,是与西方民本主义相区别的“国家民本主义”。国家民本主义与民利主义市场政治是一种具有互通的文化机制。历史上的民利主义市场化政治是连接国家与民众的重要形式和共享空间,这种连接的特点不是基于政治权利,而是基于政治市场之“利”,如此形成了国家与民众即若即离的共主体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3.
王勇 《湖湘论坛》2013,(2):104-107,112
《吕氏春秋》旨在为秦统一天下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进行治国理论上的准备。为扭转战国中期以来秦国以法家精神法度立国带来的消极影响,强调要“以行德义、得民心”为治国最高原则,通过“道德感召教化”来整合人心,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实现文化统一,使整个社会在共同道德信念、共同文化习俗的基础上达到高度整合,形成不靠强制的内在力量。在使天下倾服和归顺方面,文治具有武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显见了吕不韦强调文治教化政策取向的深邃眼光。  相似文献   

4.
资本逻辑中的“物”渗透着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自我意识,大众消费价值取向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抽象力量的统治.即“物”的符号隐喻表征了“非神圣形象”控制下的价值追寻和欲望释放,它既具有在“面子”消费观影响下为个体价值正名的“拜物教”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在西方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大众消费价值取向的特殊“幻象”.因此,大众消费价值观的社会重构离不开理性精神的自觉和对当代文化生产的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5.
从公元一二四○年蒙古帝国派兵入吐蕃境至公元一二八三年元朝招降贵州境内的“九溪十八洞”,其间经历四十三年之久,西南各民族中的一些主要地区才基本上被征服.征服的时间既有先后,各民族地区的情况又不尽一样.蒙古帝国和元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先后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最终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下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较之过去有所发展变化.(一)万户府和千户、百户所的设置蒙古贵族们先后征服西南各民族地区之初,为了使他们的统治能够在既是多民族,各民族发展又不平衡的西南各地稳定下来,采取了保留各民族内部原有的政治结构不变的办法,使各民族中的上层分子复长其民,仍领其地.为避免征服者大民族统治阶级与被征服的地方民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乃以各民族中的上层分子充当万户、千户、百户,依旧统治他们原来统治的地方.万户、千户、百户本来是蒙古族中的一种政治、军事组织.蒙古初起于北方之时,其内部的氏族、部落组织依然存在.各氏族、部落的成年男子在军事活动时都是战士,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而部落贵  相似文献   

6.
陈政 《人大论坛》2014,(12):3-3
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宪法目的设立,意味着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马克思曾用“宪法法律的准绳”来说明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习近平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宪法乃九鼎重器。  相似文献   

7.
吴根友 《新东方》2012,(1):6-10
徐复观是现代新儒家之一,他努力发掘儒家思想与现代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相通的思想内涵,将自由精神看作是一切民族文化创造的根本精神,认定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创发了自由社会的人物。为了与现代西方的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相区别,笔者将徐复观的自由主义思想称之为“文化自由主义”,其特征有三点:第一,他在将自由放在宽广的文化创造背景上加以讨论,使自由成为一种普适的价值,从而构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对话的共通性的正面价值。第二,这种“文化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强调“我的觉醒”或日“自作主宰”,凸显个人意识之觉醒。第三,这种文化自由主义不是不关注政治自由,而是把政治自由看作是文化自由的特殊表现形态,并将政治自由放在德性自由与知性自由的基础之上,使政治自由获得坚实的人性基础与知性的基础。徐复观的文化自由主义有其理论上的优势,但这种自由主义未能区分政治自由中积极与消极自由的不同性质,对于政治生活中个人权利的尊重与落实缺乏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值此新世纪揭幕之际 ,东亚、中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时期。在东亚与中国 ,现代化是“外启”式的 ,但同时又是“民族”式的、“国家”式的和尊重“传统”式的。西方现代化“个人”色彩重 ,而东亚现代化总显示出醒目的民族聚合与国家参与特征。东亚的现代化起步于“边缘” ,其大部分国家 ,包括中国至今仍处在世界体系的“边缘” ,都在一种不平等的环境中求生存与发展。处在当下严峻的世界商战“战国”时代 ,一个后进东亚国家突入战场 ,必须集合精锐的经济大军。引领这个“经济的大军” ,组织、法制和渗透人心的国家利益追求是必要的。另外 ,还需…  相似文献   

9.
读书     
《大领导力》西方重形,东方重意;西方人求技,东方人论道; 西方文化以科学自居,东方文化以智慧闻名。本书完美融合“西方领导科学”与“东方领导智慧”,既以多位世界顶级管理大师的经典理论作为科学依据,深入浅出;又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纲,明示人心。大量生动的实例涉及古今中外历史、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令人读来手不释卷。  相似文献   

10.
元明和清前中期是广西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又一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广西民族关系比较尖锐和复杂.这种民族关系的尖锐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广西被统治少数民族与统治民族之间,而且也表现在统治民族内部之间即土司土官内部及其与流官之间.  相似文献   

11.
胡震 《理论月刊》2006,(2):67-71
表面上看来,被称为清初画坛“四王”之殿的王原祁崇古模古确实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在崇古的表面现象下,又交织着他对历史和现实,对文化和社会等复杂关系的个人态度。王原祁之“仿”不仅是一种切合实际的赋有建设性的艺术概念,而且具有比西方观念更为宽泛的内涵。是维护和发扬传统的综合性选择,也是以自己所领会的、符合自己秉性气质的造型原则来表达自我情绪的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
姚大志 《思想战线》2012,38(1):57-61
在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传统是一个核心概念.麦金太尔认为,从道德的和文化的意义上看,西方只有一种传统,而自由主义不是传统;从认识论的意义上看,西方具有不同的传统,而自由主义是其中之一.他把传统的合理性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传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进步.当一种传统内部发生认识论危机的时候,这种传统的信奉者有可能遭遇到其他的传统,从而求助于其他传统的资源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不同的传统具有不同的合理性.他使用了两个传统概念,即“被建构的传统”和“建构的传统”.所谓“被建构的传统”是指一种传统具有事实性、历史性和特殊性,所谓“建构的传统”是指传统是变化的和开放的.  相似文献   

13.
试析台湾政党政治的形成李猛黎莉本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统治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开始调整其统治政策,“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推行西方政党政治,从而结束“一党政治”出现多党并存竞争的格局。这种局面的产生,有其岛内外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一)台湾政党政治的形成导...  相似文献   

14.
王敬民 《求索》2008,(10):164-166
索绪尔、皮尔士和卡西尔等符号学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符号学思想,他们虽然论述各异,但在符号学的诸多层面仍可达成一致。就文学研究而言,符号学既可准确揭示文学语言的特性,又能确定文学符号的意指规约。这种“超乎语言之外,又贯乎语言之中”的独特品格,让其与当代西方文论逐渐融为一体,具备了西方文论的功能,在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自我”概述所谓“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包括对自己的生理、心理、行为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个体内心世界的统治力量,是联系个体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惟一纽带。因此,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心理的自我比真实的自我更重要。二、认识“自我”中学生在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肯定”或“错误的否定”。由于他们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因此往往目标超越现实,对自己期望过高却又达不到,为此自卑…  相似文献   

16.
现代政治伦理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耀东 《湖湘论坛》2004,17(3):84-85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其文化心理及行为规则层面必然要求政治伦理的现代化,现代政治伦理的产生与建构是政治转型的深层变革,这种深层变革又必然推动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一、伦理政治、政治伦理、现代政治伦理伦理政治是与法理政治相对应的概念。它们所描述的是两种典型的政治形态。比较文化研究表明,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的典型模式,它以“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双向同构为特征,即把伦理道德与政治法律相结合而构建的政治理论体系和政治统治模式。法理政治则是通常所说欧美国家的西方政治的典型政治…  相似文献   

17.
西方以标榜的理性实践大旗去“援助”、“改造”落后民族的结果,却制造了虚幻神话的事实.近代非洲被迫与全球扩张的西方相碰撞,既是历史文化意义中的非洲自我价值观的被动剥夺,也是发展愿景意义上的西方势力的刻意宣扬.总体上,在非洲与西方的遭遇过程中,理性实践与神话生产的际会,在摧毁非洲原本较为稳固的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同时,也促动了西方主列强导下所谓“现代国家”的萌生.事实表明,西方列强无视非洲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自我积累、自我进步的逻辑,通过强行植入西方价值观与发展模式,并不是非洲摆脱困境的出路.非洲具有的传统性比西方的理性实践更具“历史性”,非洲发展道路,取决于非洲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从哲学角度看,精神是同物质范畴相对应的与意识、思维相一致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文化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再到雅斯贝尔斯、弗洛伊德、舍勒、格里芬等学者都对精神概念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具有“灵魂”、“心智”、“意识”、“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等多种含义,而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内涵的“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的意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没有的.研究西方文化的精神概念,有助于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概念,从而对民族精神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也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王春红 《前沿》2010,(18):185-187
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而人的性格的产生与形成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生长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各个民族因其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具有迥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但任何一个民族的性格都不像俄罗斯民族那样独特。这是因为俄罗斯民族不仅有着横跨欧亚大陆的辽阔疆域,而且有着一部起伏跌宕、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和一个对俄罗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的宗教。俄罗斯人的性格特征是在俄罗斯独特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宗教等诸多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周标  孙勇彬 《求索》2013,(10):170-172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美国的黑人文学随着社会和政治生活变化,这种变化与黑人民族觉醒与抗争的政治斗争相伴而行,也与黑人作家和民众对自我身份认同和对人性认知的逐步深入直接相关。美国黑人作家独特的生存方式使美国黑人文学呈现出一种和美国文学既相象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与“双重声音”。黑人文学文本通过反映主流文化霸权下黑人的生存状态,同时对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义与建构打破了传统僵化的、白人主流文化框定的族群文化身份,代之以流动的、差异的、主体的黑人生存体验,给主流文化带来了创新式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