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郑世保  李朝龙 《前沿》2003,(2):88-90
尽量促使证人出庭、减少书面证言的出现 ,是完善我国书面证言制度的关键所在 ;明确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并为其真实性提供制度性保障 ,是完善我国书面证言制度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拒绝证言权是指证人在司法机关要求其提供证言时基于法定的事由而得以拒绝的权利。各国刑事诉讼中多有此项证人权利的规定。大陆法系国家规定的拒绝证言权的对象和范围相对英美法系国家宽泛。立法者承认证人有拒绝证言的权利 ,是在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间价值权衡的结果 ,在逻辑上和学理上是沉默权延伸的必然结果。因此 ,拒绝证言权不仅仅是证据法上的一项抗辩权 ,更应属于基本的人权范畴。拒绝作证权在我国有实行的必要 ,应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证人拒绝作证权制度 ,包括拒绝自陷其罪权、亲属之间拒绝证言权和职业、公务上的拒绝证言权。  相似文献   

3.
匡青松 《求索》2008,(8):152-154
证人出庭作证率低一直是困扰我国审判实务部门的难题。由于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十分复杂,仅基于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的认识提出引进国外的证人作证制度来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比率,难以在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为充分发挥证人证言的证明价值,尽可能发现案件真实,求得最终的审判公正,我国宜建立“攻守结合”的证人作证制度,即一方面,就“攻”来说,我们要积极采取必要措施促使证人出庭作证,另一方面,就“守”来说,直面证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出庭作证的事实,对证人庭外提供的证言不作绝对的排斥,对证人书面证言的采纳和运用作出规制。  相似文献   

4.
证人证言作为一种证据制度有其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法律典籍《周礼》中就有其记载。近代和现代世界各国在诉讼立法时均将其纳入其中。在当代我国诉讼制度中,无论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有证人证言制度的规定。而证人证言是由证人所提供的。因此,哪些人能够充当证人,哪些人不能充当证人,易言之,证人资格和范围问题就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真实、准确、完整的证人证言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诉讼法规定的重要证据之一。但是,由于证人证言非常敏感,其可靠性很容易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化,因此,司法实践中对证人证言的使用一直持高度重视,但谨慎采信的态度。心理学关于证人证言可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影响因素;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审查和判断;提高证人证言可靠性的方法。根据证人证言可靠性影响因素的来源和稳定性,可以将其分为:内部稳定因素,内部不稳定因素,外部稳定因素和外部不稳定因素,其中,询问过程和辨认方式的有效性和相关技能训练是警学界应重点关注的课题。非言语行为观察和陈述真实性判断是证人证言可靠性审查和判断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强应用研究,探讨案件调查中证人证言可靠性审查策略及审查能力的培养,是今后研究的方向和课题。催眠技术和认知询问技术是唤醒并避免证人记忆受到污染的实用技术,这两种技术的应用还有待于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不断推动。  相似文献   

6.
通过证人证言认定案件事实,需要经过证据准入和评估两个阶段,主要围绕证人证言的可信性审查展开。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言可信性的质证存在证人不出庭、质证能力低、质证运行差、质证后不评价和忽略非语言行为等问题,导致证人证言可信性审查不足,庭审质证虚化,案件事实认定不准确。应从“证言三角形理论”分析证人证言的形成机制,明确证人证言可信性的内核,进而确立证人证言审查重点,即证人证言的法律可信性、逻辑可信性和补足可信性,并设置“三步走”可信性审查模式,以弥补现有证言可信性审查的不足,提升案件事实认定的准确率,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证人提供的证言是刑事诉讼中最为普遍的证据来源,询问证人是侦查过程中运用得最普遍的侦查措施之一.我国应细化保障证人权益的规定,规范询问证人的期限和笔录内容,并在询问证人时注意语言的文明合法、准确规范和简明灵活.  相似文献   

8.
从本质上说,证人证言真实性的保障制度属于民事诉讼法领域。诚实信用原则以及社会实践需要确立、完善证人证言真实性的保障制度,而证人证言真实性的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有助于诉讼公正、效益价值的实现、证人制度的完善。为了实现公正、提高效益、遏制伪证,我国应确立证人宣誓制度,引入和改造交叉询问制度,完善证人伪证处罚制度。  相似文献   

9.
证人证言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其易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司法实践中较难审查认证 ,文章从程序和实体两方面对证人证言的审查认证方法进行了探讨 ,为全面、合理地认证证人证言的合法性和客观真实性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伍浩鹏 《求索》2008,(3):143-145
证言拒绝权不仅为现代西方各国所普遍认可,在我国也有其深厚的历史根基。确立证人的证言拒绝权不仅有助于确保证人证言的可靠性,准确查明案件事实,也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目前,我国庭审制度的改革也对确立刑事诉讼中的证言拒绝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对证言拒绝权的实证考察,笔者认为在刑事诉讼中我国应赋予近亲属、律师证言拒绝权,以及被追诉人拒绝自证其罪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感知的案件情况向法院所作的陈述。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八种证据类型之一,在诉讼证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现代各国刑事诉讼的通例,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并接受控辩双方质证。我国刑事诉讼法也有相关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在我国,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率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初查中所收集人证的证据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宏 《公安研究》2007,152(6):44-47
初查是立案前必须的步骤,初查中所收集的证人证言和潜在犯罪嫌疑人的罪行供述在不同的权利背景下其证据能力呈现差异。我国现行行政性初查忽视了被对调查对象权利的尊重和保障。初查应归于诉讼行为,其所获得的证人证言和犯罪嫌疑人供述也不应具有当然的证据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证人证言在案件侦破以及罪犯的审判定罪中都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获得正确可靠的证人证言是侦查工作的重点。随着近年来儿童案件的逐渐增多,儿童证人证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不仅仅是法学家们关注的重点,心理学家也一直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心理学家对儿童证言的相关研究在近二十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公安工作实践中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证人出庭率低的原因分析 1.将出庭作证作为每一个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单位和个人法定义务的不合理性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  相似文献   

15.
证人证言是我国法定的七种证据之一,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  相似文献   

16.
证人证言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一直是各国主要关注的问题 ,而证言运用的核心又在于证言的可采性问题。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 ,对中英两国刑事证人证言可采性标准及检测方法作了具体分析 ,认为中英两国刑事证明标准的不同 ,决定了两国证人证言可采性标准的差异 ,从而导致检测这一标准的方法也各异 ,并认为英国现行的刑事证明标准及由此决定的证言可采性标准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证人证言不仅被各国诉讼法接纳为重要的证据种类之一,证人在法庭上接受当事人或法官的询问正是现代司法中最直观、最具标志性的活动。我国各大诉讼法均对证人作证义务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18.
张月满 《青年论坛》2005,(4):110-112
文章从总体角度论述了建立程序性刑事证人证言规则的必要性及原则考虑,并对目前应建立的具体的程序性刑事证人证言规则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期为完善证据立法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刘春梅 《人民论坛》2012,(36):132-133
证人证言作为刑事诉讼中的法定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刑事证人出庭率却极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立法方面的原因,也有检察官、法官态度消极的原因,还受到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影响。为使证人出庭作证落到实处,发挥其作用,必须在这些方面逐步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0.
“证言难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言难取”是当前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遇到的难题之一,其成因主要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侦查人员观念落后,缺乏新形势下做好证人工作的方法;证人作证的立法不完善,缺乏有关的证人保障制度。应当采取的对策是:创造有利于证人作证的大环境;加强公安机关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制度,为异地寻找证人提供帮助;加强对证人心理的研究,提高询问的科学性;根据证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分清询问与讯问的性质,询问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证人应采取热情、诚恳、和霭的态度;建立、健全证人作证的法律和有关的证人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