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存在状况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特征、能意识到自己同别人的关系,还能给自己下达各种各样的指令、保持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行为举止等等,这一切都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个体自我意识的萌芽始于个体出生十个月左右对动作和动作对象的区分;然后,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渐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了自我;再以后才逐步进入主观化自我阶段,产生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人格形成和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全的标志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全面…  相似文献   

2.
(一)自我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自我意识指的是人对于自己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形式。自我意识与一般意识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意识总是通过“自我”对外界的反映体现出来的。但是,自我意识与作为“自我”的个体又是  相似文献   

3.
美国1787年宪法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章从人的特定性与发展历程的特定性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宪法产生的独特背景.从人的特定性上看,它反映了清教徒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体现了制宪者的阶级属性,即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蜕变;从《独立宣言》制定者到《宪法》制定者历史地位的迁移;实现自由的向往者向自由的实践者飞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发展历程的特定性从中央与地方及中央政府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美感新论     
马立新 《桂海论丛》2011,27(4):125-129
审美的本质是自由情感的运动,据此可以从自由情感的对象形态、价值取向和运动特征三个维度来分析美感的性质。根据自由情感的对象形态,可以将美感划分为现实型和理想型两种典型存在形态;根据自由情感的价值取向,可以将美感划分为古典型和现代型两种典型形态;根据自由情感的运动形态,可将美感划分为愉悦和震撼两种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自觉和自我革命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整个实践过程之中。从历史演进角度来考察,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自觉和自我革命辩证关系的发展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自觉与自我革命辩证统一关系所涵盖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等哲学意蕴,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就发展的视角而言,我们必须关注和重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自觉与自我革命之间关系所涵盖的哲学意蕴,以期更好地平衡好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觉是意识内在矛盾发展的质变,扬弃自身的意识转变为自我意识,一个新圆圈的起点。自我觉醒的自我明白地自我实现:在与自身共现的精神空间中,自由地多重化"自我游戏",游戏的本质即自我与时—空的共源性。未觉意识和自我意识实现方式不同:未觉意识时刻置身于无间状态;自我意识时刻置身于有间状态——将自身实现的过程否定为可见的历史性空间。根据自我与时—空的共源性阐明《精神现象学》中的整体性转环据点之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7.
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与社会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鑫 《前沿》2008,(5):59-61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反映,它可以分为个体自我意识和群体自我意识。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可以分为个体自我评价和群体自我评价。社会舆论,是民众自我评价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群众的言论,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自我意识可以说是自我评价的基础,而自我评价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个体自我评价是民众自我评价的基础,社会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民众评价活动,因此,自我评价对社会舆论同样有重要作用。人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必然受到各种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社会舆论对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辩证法"在东西方思想史上均有不同的阐释;后现代主义在中西学术界也有殊异之解读.本文倾向于把主奴关系辩证法解读为"人的内在自我教化"和"方法论功能",并以此作为理论质点,绘出现代性的主人谱系和后现代性的奴隶谱系,把主奴关系的辩证运动理解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发生的真正动力学.  相似文献   

9.
自由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被高扬,作为这场运动统帅的陈独秀在这一时期对自由的理解包含了"绝无以奴隶自处之义务"与"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两个方面,既宣传了西方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概念,又批判了传统孔教儒学的专制压迫,还开始动员国民直接参与政治行动,其自由观呈现出西方两种自由传统杂糅的状态,内容复杂兼具局限性,烙着时代的印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自我意识本体进行历史进程与逻辑结构的剖析,一方面要阐明从先前定向于物的存在论到后来的自我意识的存在论,这一转向并没有抛弃前者,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追问存在,毋宁说这两种存在论是同一个东西;另一方面要阐明自我意识将形式推理的主观的主体收归于客观主体,形成了"主—客同一体"。最后以马克思哲学的视角,梳理自我意识的历史辩证法的理论贡献与不足,以警惕两种情况:因其理论贡献而囿于黑格尔哲学城堡,或因其理论不足而把它当作一条死狗抛弃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思想具有两种基本的表述形式:一是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表述形式,即"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二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表述形式,即"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由个性"。理论界以往的研究当中存在着忽视前一种表述、进而忽视前后两种表述之间微妙关系的普遍倾向,需要我们予以检讨。实际上,这两种表述形式之间既有世界观发展程度、批判对象选取、革命着力点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又有"价值—科学"维度相统一、思想发展连贯性、社会有机体认知等方面的本质联系,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马克思前后期思想关系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咸瑜 《理论月刊》2006,1(10):49-51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历史思维的最伟大成果。从思想进路来看,人与市民社会、人与异化劳动、人与社会实践三对关系范畴循序递进,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其中,在对人与市民社会关系的思考中,马克思洞察了政治解放的历史限度,确立了人类解放的至高理想;在对人与异化劳动关系的思辨中,马克思以生产劳动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在对人与社会实践辩证关系的追寻中,马克思最终确立了求解人的问题的真谛,实现了历史观上“壮丽的日出”。  相似文献   

13.
“伦理”与“道德”是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从词源学上,二者具有相似性;在哲学史上,二者也往往被混用。黑格尔是最早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的哲学家,这一区分体现出了作为他律原则的“伦理”与作为自律原则的“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为新时代的立德树人教育提供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实践理性。立德树人的任务是在健康的师生关系中实现道德文明的代际传递和科学知识的迭代更新,因此,在注重个体道德自我意识培养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师生伦理共同体或整个社会伦理实体的构建。只有实现伦理实体和道德自我的和谐共生,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各自的道德主体性,养成“求真向善”的德行,从而达到立德树人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平等、自由与制度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桂艳 《思想战线》2006,32(4):32-37
社会正义的根本是制度正义,制度正义的两个基本论题是平等与自由.在如何协调平等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观点,平等优先与自由优先构成了衡量制度正义的价值尺度.不能因强调平等而贬抑自由,也不能只重视自由而忽视平等.一种国家制度是否具有社会正义性,体现在对平等与自由关系的不同理解和建构上.只有建立在对平等与自由价值的合理选择基础上的统一关系和制度,才能协调好现实社会关系,从而促进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5.
自我意识使侦察主体象了解外部世界一样了解自己成为可能,并使侦察个性心理各种成分趋于和谐状态.侦察主体的自我意识有三个特点,即:社会性、自反性、高度的自觉性.影响侦察主体自我意识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接受他人的观点、人际交往、自居作用.侦察主体自我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个性心理和行为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借助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的三段论式结构,把世界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未来"自由个性"三个阶段,与此相应,存在着共同体的自由、个人的形式自由、每一个人的实质自由三种自由形态。马克思关于第三个阶段的自由理想使人们意识到现代市民社会是一个远非理想的社会,并给全人类树立了一个理想的神性之维,以此来批判和关照现实,从而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因此,研究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治伦理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反映了政治与伦理的复杂历史关系。对政治合法性的论证和对于理想政治社会秩序的理论构建是政治伦理的一个永恒的和持续的主要关注对象。梳理以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群主义为代表的三种近现代西方主要政治伦理观,便于从整体上理解西方哲学的脉络,这必然会对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党政合作机制与党政职能分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宇 《理论月刊》2006,(12):78-80
在中国的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中,有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即党政合作机制与党政职能分开。党政合作机制是党委领导制的一种基本存在形式,执政党通过这种形式实现了对国家机构的领导,同时,这一机制也涵盖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党政职能分开则明确了党政领导的权限和党政权力的互相监督与制约,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要求。认识和处理好党政关系的两个基本特征及辩证关系,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促进党政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张威 《前沿》2009,(12):26-30
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具体包括三个环节:抽象法、道德、伦理。伦理阶段的实体性自由是黑格尔自由思想的最高阶段。它是精神经由意识和自我意识达到理性阶段外化为伦理现实的结果。在伦理阶段的精神已经具有了现象学本体论意义——自我意识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相互承认,并超越现代性主体意识哲学而表现出了反思性的方法论意义。但是,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的现象学方法毕竟只是精神的现象学,真正的现象学本体世界的确立必须超越他的精神的局限性。因此,精神现象学中所包含的历史方法和辩证方法是其合理内核,而它的唯心主义基础是我们所要坚决反对的。就当下和谐社会建设来说。尤其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个体自我道德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自由如同空气,只有当失去它时才能感觉到其重要性,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前工业社会的自由理论,摆脱了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逆来顺受或主体通过在精神上摆脱客体的限制而获得自由的两种理论范式,他从主客体辩证关系的向度来把握自由,从社会关系的现实维度来把握自由.只有从生存论的人学视阈出发,立足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才能突破单一的认识论范式,才能深度解读马克思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