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文侠 《青年论坛》2010,(4):149-152
在后工业社会中,后现代文化的空幻以及宗教神圣性的失落,导致文化危机和人生意义的迷失,对此,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全面探查西方社会结构、政治模式和文化思想领域,尤其对文化在造成当代社会规范、共识崩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反思,主张建立“新宗教”以拯救现代性,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宗教世俗化的走向作了颇具合理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是一个自20世纪后期以来至今仍被西方哲学广泛关注的概念,这种关注在于现代性始终处在批判与重建的论争中.在批判与辩护中,哈贝马斯不失为一个核心人物,他通过对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双重批判,力图实现以语言为媒介、以交往为途径的哲学范式转向,提出了他的重构现代性理论.重建现代性的提出尽管有其“乌托邦式”的幻想,但理论彰显的反思批判传统、紧扣现实改革的精神对当今社会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理论研究,作为古典社会学四大家之一的西美尔把主要分析的视角聚焦在都市个体心理品质与精神体验的变化上.他认为在现代货币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化背景下,都市个体深刻地受到货币经济自身所产生的工具理性逻辑的作用,个体内在心理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嬗变.由此西美尔站在不同于经典现代性解读如马克思和韦伯的立场,开始发起对个体心理变化的极富生命哲学意味上的文化解读,并从中提取出现代性内涵,得出主体性宗教对现代危机消解的理念.而这不仅为其现代性思想搭建了独特的建构理路,也为后来现代性批判的思潮提供了另类却重要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志明 《前沿》2011,(23):95-98
宗教哲学是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形而上学及道德哲学一起构成了批判哲学,宗教哲学的独立性不容否定。然而康德的宗教哲学经历了一个从前批判期到批判期再到建构期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展示了康德不同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简单否定宗教的反宗教立场,在批判与建构中,康德完成了对理性的道德宗教的先验论证。  相似文献   

5.
社会理论不仅是现代性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现代性发展的矫正仪.批判的社会理论,将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引向了历史的深处.它所强调的是,真正的社会理论应该以批判性和实践性为其本质特征,以个体解放和社会解放为其价值旨趣,以对现代性以及理论自身知识建构双重意义上的批判、规范与重建作为核心内容,通过重建理论与公众的联系,实现社会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思想史上,黑格尔是第一位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哲学家。而韦伯对现代性的诊断即是意义的丧失与自由的丧失。现代性病灶的根源在于意识哲学,20世纪的西方人文哲学家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纷纷对以主客体分裂和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意识哲学进行了批判,但是哈贝马斯认为,若想摆脱意识哲学的樊篱,必须建构主体间的交往理性以及交往哲学,才可以解决传统形而上学解体所遗留的哲学难题,驱除日常交往实践的异化,重构本然的现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凸显出来。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包含着对现代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他对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和"资本逻辑"的批判中。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当代价值是:客观上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在反思中发展;有利于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成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通过对宗教意识形态的批判,阐述了宗教意识形态的派生性和依赖性,并将宗教批判引向政治社会批判。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正确处理宗教与国家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9.
张高翔 《思想战线》2004,30(1):131-135
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意味着三种不同社会的范式转换或超越。宗教在其中呈现着不同特征:在前现代性中,宗教是一元的、垄断性的;在现代性中,宗教是多元的、具有世俗化的倾向;而在后现代性中,宗教除仍具有世俗化的倾向外,还具有灵性追求、教主崇拜、家庭式社区型小宗教团体等特征。这代表了后现代宗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松州》2015,(1)
一直以来,宗教都希望通过以科学的论证方式来为自身寻求一种合理的解释。而设计论证就是宗教用来证明上帝存在的一种科学论证。尽管设计论证曾受到休谟的批判而走向衰落,但近代以来神学家和哲学家对设计论证的探讨又使其复兴起来。因此,设计论证作为宗教与科学进行对话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研究设计论证并对其进行反思,对研究科学与宗教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回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历史脉络,把握思想史维度中马克思理解宗教存续问题逻辑基点的变易,才能领悟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所实现的存在论根基革命及内在的双重维度。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涉及从其博士论文到《资本论》的诸多重要文本,按照逻辑基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自我意识批判、人本主义批判、社会存在批判三个阶段。至《资本论》第一卷对拜物教观念的批判深入到对拜物教性质的批判,标志着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实现了意识形态批判与现实社会生活批判双重维度批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中的宗教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这篇文章包含着马克思对宗教问题比较连贯的思索过程,并分析了对宗教的批判分析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范畴得以建立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从根本性质上看是政治现代性批判理论.西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大都具有非政治性的特点,都把现代性归结为哲学和文化问题,进行哲学和文化批判.马克思则强调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这是由其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实践和历史本质决定的.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是通过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来完成的.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政治幻想,批判了以政治幻想为基础的政治实证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思想条件.后政治和后市民社会是人类未来必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14.
翟传鹏 《求索》2012,(5):120-122
《白银时代》作为"反乌托邦"小说,以未来虚拟世界来结构故事、表达情感,并将历史与现实的因子融入到未来场景,反思与批判意义凸显。王小波借鉴福柯"全景敞式"监狱的理念来建构未来场景,探讨的是权力话语如何从三个层面上对个体进行规训与惩罚的过程。通过对权力话语的批判、反讽与解构,作者对生命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也同时得到了凸显与张扬。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解放"这一重要问题的深刻洞见。文中以"虚幻的花朵"隐喻宗教,揭露人在对宗教这一"神圣形象"的膜拜中走向"自我异化"的现实;在此基础上,批判了作为产生宗教的现实世界并以"锁链"为意象揭穿了完成政治解放的"现代国家",非但没有使人走向自由,反而使人从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中挣脱出来后,又再一次陷入到"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泥淖中;最后,在批判宗教和现实的基础上,诠释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是指引人走向解放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侯冬梅 《人民论坛》2012,(17):178-179
近年来理论界对齐美尔现代性思想的研究较广泛,涉及文化、宗教、审美等多种领域。但从哲学层面对其思想的审理还未受到关注。文章试图对齐美尔生命哲学思想进行理论概括,揭示其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反观其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而指出生命维度是齐美尔进行现代性批判的哲学维度,现代性批判是齐美尔生命哲学的时代论说。  相似文献   

17.
作为鲍威尔宗教批判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异化论”源自于黑格尔的“不幸意识”,最为鲜明地体现了鲍威尔宗教批判的锋芒 ,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一起构成马克思由宗教批判向政治、社会批判过渡的理论前提。全面阐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之作为超越一切思辨哲学的根本性质 ,鲍威尔的宗教异化论是一个不可缺失的历史环节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个新的维度———宗教批判的维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是一种从辩证的层面对现代性客观肯定后的理性批判。在我国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念为指引,将现代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此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晓敏 《前沿》2010,(10):14-16
任何伟大的理论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其必然经历一个由产生到发展及至成熟的过程,马克思的宗教理论亦是如此。本文将通过对中学时代至大学时期的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回溯,力图真实、客观地还原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萌芽。探究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宗教观的演进与其理论上的转型、成熟是同一过程。具体来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批判和反思是当前理论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域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社会中资本逻辑盛行、人的主体性膨胀、社会理性分裂等西方现代性问题予以前瞻性揭示与批判,并指出解决方案只能是彻底摧毁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扬弃了西方现代性内在的资本逻辑,以引导“公共人”成长来发扬人民主体性,其内含的公共理性实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制度设计使其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之间有着本质差异,这为我们反思西方现代性以及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