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青少年在面对犯因性情景时采取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其犯罪行为。犯罪青少年的应对方式是一个过程,包括了应对意向、应对评价和具体的应对行为,三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犯罪青少年独特的应对模式。探讨和分析犯罪青少年的应对方式可以为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犯罪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运用整罪分析模式认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故意时,无法合理解释“情节严重”的认识问题以及“刑事推定下明知的过失化”现象,造成本罪故意认定困境。与整罪分析模式截然不同的要素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要素分析模式下,故意的成立仅需行为人对构成要件行为不法性有“明知”即可,其他犯罪事实要素的主观心态在所不问。以此为准,当行为人对自己所提供帮助行为违法性以及他人网络犯罪行为有所“明知”时,“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中的“明知”即使因刑事推定方法而过失化,也不影响本罪故意认定。“情节严重”的各项情节中,除与帮助行为非法性提升存在密切关联的情节需故意心态外,其他的只需过失心态即可。  相似文献   

3.
犯罪构成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刑法学犯罪论的基础。犯罪构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犯罪,是因为与行为有关的要素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和犯罪的客体四个要件。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对自己罪行负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法人)。对于自然人来说,只有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单位是人格化了的组织系统。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在进行犯罪活动时的思想意识活动。根据犯罪时的心理态度的不同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的外在的表现,包括行为、行为方式、行为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以及犯罪活动赖以存在的特定的时空条件等要素。犯罪客体是主体的犯罪活动所侵害的社会利益。犯罪构成理论及其模式在刑法理论上和刑事司法实践中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犯罪构成概念的使用和体系的设置与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等概念和要件之间存在着矛盾、竞合、不相协调等问题,本文拟就此提出几点质疑。  相似文献   

4.
犯罪行为是指触犯国家刑律,应受到刑法处罚的对社会构成一定危害的社会行为,犯罪行为的一致性特征就是严重侵犯了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危害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所有犯罪行为自一开始就和道德相联系,犯罪行为的生成、出现也无一例外地具有道德上的原因,所以对犯罪行为进行道德原因上的解释是分析犯罪行为成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要对各类社会犯罪行为的道德原因进行基本的归类分析,以此来探讨犯罪行为在道德上生成的基本类型与途径。 1990年和1993年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在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对两年入狱的犯罪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工作,被调查的犯罪人员总计达8千余人。通过对这8千余犯罪人员的分析,我们将犯罪行为的道德特征进行了必要的分类,发现犯罪人员在道德的成因上主要表现为三种致因模式类型,以下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一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论未遂犯     
犯罪从其完成的时间顺序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1)行为人决意实施犯罪行为;(2)为了实施犯罪行为而准备工具;(3)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4)实行终了;(5)构成要件的要素全部实现。犯罪发展阶段上的犯罪形态有既遂犯、未遂犯、预备犯与阴谋犯。本文将从未遂犯的成立条件来重点理解有关未遂犯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先行行为是出现在刑法学界不作为犯中的一个词汇,先行行为的种类有很多,包括了合法行为也包括了违法行为,那么犯罪行为可不可以被纳入到先行行为的范畴中来,学术界对此分成对立鲜明的两种观点,笔者比较认同肯定说,即将其纳入先行行为范围,因为这样的做法具有较积极的意义,但是对范围加以限制,如何限制,将在本文中加以阐释说明。  相似文献   

7.
在刑事审判中,被害人谅解符合刑法谦抑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与恢复性司法的理念相契合.被害人谅解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主体系特定的刑事被害人、对象是犯罪人或犯罪行为、做出的时间具有一定阶段性,并须产生相应法律后果.作为量刑情节,需具备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形式要件、时间要件等.  相似文献   

8.
犯罪动机是指推动犯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犯罪心理成分,犯罪动机的形成有不同的模式。了解这些模式,对于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已经进行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将犯罪动机的形成模式归纳为如下几种:一、犯罪入的需要→犯罚动机模式这个模式意味着,犯罪动机是由犯罪人的需要直接转化而来的。大量的犯罪动机是犯罪人需要的直接体现。犯罪人的需要是犯罪人对其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的依赖状态。在犯罪人的需要中,有许多内容是和普通人相一致的,例如,对财物的需要,对性的需要等,与…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场所空间关系的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场所是犯罪行为实施的空间要素之一。由于青少年对空间环境较为敏感,其犯罪行为与案发场所情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不同场所中犯罪类型的差异、不同场所犯罪的暴力倾向差异以及作案难易程度的差异等。对青少年犯罪场所的研究,有助于犯罪空间预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婚姻”是虚拟婚姻的一种,具有虚拟性和游戏性。由于青少年自身的身心特点和环境因素,网络婚姻可能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形成各种影响。在思想上,网络婚姻影响青少年的责任意识、道德感的培养,性心理,对婚姻的认识等。在行为方式上,网络婚姻具有成瘾性,可能导致青少年种种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减小网络婚姻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钱骋 《法制博览》2022,(7):6-11
为实现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一个完整的"套路贷"违法犯罪行为由制造虚假债权债务关系行为(前行为)和非法转移财产行为(后行为)构成.实施的前后两个行为性质相同时,成立一罪;实施的前后犯罪行为性质不同时,无论是否针对同一被害人,都不存在牵连犯情形,应根据具体情形以其中一个重罪处罚或者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12.
司明月 《法制博览》2023,(25):84-86
以日本和法国为代表的域外国家,对“软暴力”行为的刑法规制非常积极。域外刑法对“软暴力”行为的调整范围很广,规定了众多情形的“软暴力”行为。例如,对“软暴力”犯罪行为,采“立法定性”立法模式,仅以“行为标准”予以定性,无情节、后果等定量要素标准,并保持立法活性,不断扩大犯罪圈;司法定量方面,宽严有度地将罪行分层而设;涉及“软暴力”行为的犯罪,量刑幅度大都偏轻,多属于轻微犯罪,为有效治理此类多发的轻微违法犯罪,日本和法国分别设立了城市管理法庭和违警罪法院进行专门管辖。  相似文献   

13.
在犯罪心理学中,累犯行为(recidivism,recidivistic behavior)是指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继续重复进行的犯罪行为。 对累犯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比较缺乏。一般而言,导致累犯行为的心理因素可以概括为下列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何屹  梅达成 《法制博览》2023,(25):133-135
盗窃,在从古至今的法治活动中,一直被视为治理的重点,因为其犯罪成本低,所以导致犯罪数量大。在社会生活相对简单的时代,盗窃行为的认定并不复杂,只要是秘密地窃取他人财物,即构成盗窃。但社会发展至今,现在对盗窃行为的认定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偷”,我们不能仅以是否秘密窃取,作为判断的唯一标准,现代社会的盗窃行为很多时候还会和抢劫、抢夺、侵占、诈骗等犯罪行为相交融。基于刑法保障人权、惩戒犯罪的属性,准确认定是否构成盗窃,是对广大法律职业工作者的一大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社会生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是一种孤立的政治行为,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态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潜在地影响和决定执政党行为的取向和质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有社会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同质整合关系,使社会处于新的多元重组状态。科学分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对实现执政党与社会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保持政治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具体的犯罪行为都是某个犯罪个体犯罪经验、犯罪知识、犯罪技能及心理健康寻方面水平的综合体现,对犯罪行为不同侧面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获得有关犯罪人个人方面的大量资料。据此,本文提出了犯罪行为经验性、智能性、变态性特征,试图使侦查人员通过对犯罪行为三个方面特征的归类分析,勾画出犯罪个体的心理特征,为认定犯罪嫌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郭永 《法制博览》2024,(10):127-129
互联网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催生出新型的犯罪形态——互联网毒品犯罪。互联网毒品犯罪的治理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本文旨在讨论互联网环境下毒品犯罪行为治理法律机制研究。文章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探讨本主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互联网环境下毒品犯罪行为的考察,阐述了互联网毒品交易平台、网络毒品信息传播、网络毒品犯罪隐蔽支付手段、网络毒品犯罪国际流通性强、互联网毒品犯罪涉及罪名多样几点;第三部分论述互联网环境下毒品犯罪行为的类型,包括网络贩卖毒品、网络推广毒品、网络走私毒品、网络募集毒品使用者和贩卖者、网络洗钱几点;第四部分论述互联网环境下毒品犯罪行为治理困境,从犯罪技术、跨国犯罪、法律规范问题、公众防范意识几点进行论述;第五部分论述互联网环境下毒品犯罪行为治理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8.
高原 《法制博览》2023,(26):96-98
随着脑机接口技术在实验室中取得不断的成功,在不远的将来人类生活将被脑机接口技术深度改造。输入型脑机行为作为脑机行为的一种类型,将会提升人类的思维能力,改变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实现脑联网络,操控他人的行为。因此,应当从哲学上和法学理论中对输入型脑机行为的犯罪行为进行界定,依据犯罪行为支配说,从共谋和犯意发起者角度进行解析,确定正犯,划定输入型脑机行为的法律边界。  相似文献   

19.
犯罪心理总是相对于犯罪行为而言,是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和支配力量,是最终表现为犯罪动力的由知情意三者所构成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表现为一种决意实施犯罪行为的意向,依存于犯罪行为,因此不具有稳定性;犯罪心理不同于犯罪人心理,后者主要体现为区别于守法者的心理特征,亦称犯罪倾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是司法公正中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的司法公正更涉及到对未成年人的生命权、人身自由权以及财产权的直接维护和剥夺。为了准确地打击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应正确把握每一个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犯有什么罪,罪责轻重以及是否具有从重、加重或从轻、减轻的情节。而定罪量刑的关键是证据的证明过程,即如何证明,能否证明犯罪行为及其情节的存在。其中,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的查证、认证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