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长江 《唯实》2006,43(8):27-32
对于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苏联共产党的政策变化,经济学家在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新经济政策的终结中的作用在我国的研究中仍然是一个空白。实际上,在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终结的过程中,苏联的经济学家提出的解决苏联面,临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农村经济问题的设想方案,对苏联共产党的政策选择都发挥了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长江 《唯实》2006,(9):27-32
对于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苏联共产党的政策变化,经济学家在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新经济政策的终结中的作用在我国的研究中仍然是一个空白.实际上,在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终结的过程中,苏联的经济学家提出的解决苏联面临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农村经济问题的设想方案,对苏联共产党的政策选择都发挥了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长江 《唯实》2009,(4):53-59
苏共在决定采取新经济政策前,曾经对选择什么样的农村发展政策进行过研究。最终苏共选择了以发展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政策。为了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走向社会主义,苏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起到恢复苏联农业经济的作用后,对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这导致了苏联农业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最大量的商品粮。在广泛征求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后,斯大林认为,只有采取能够提供最大量商品粮的农业生产方式才能最终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新经济政策因此而结束。  相似文献   

4.
1985年10月15日,苏共中央召开全会,审议了党的纲领新修订本草案(简称修订本).这个修订本与现行党纲相比较,在苏联现阶段的社会性质、任务、经济战略目标、对外政策、与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上,都有明显的不同,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文件.苏联党的这一政治、理论动向,应该引起重视.现根据有关材料对修订本作些简要介绍,供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苏联共产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提出过“新经济政策”,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不久也曾提出过中国式的“新经济政策”却鲜为人知。 1956年我国虽然提前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不少遗留问题却开始暴露出来。突出表现是:公有制经济模式单一、僵化、政企合一和缺乏活力;商品流通不畅,市场供应紧张。这就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国家也背上了很大的包袱,即生产和流通中留下了许多空隙无人填补,许多种小商品和土特产在市场上见不到了。这些都对生产  相似文献   

6.
应对新经济     
新经济现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的经济表现及周期不同,它是创新经济,是“知本”经济。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的突飞猛进是新经济产生的条件,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是新经济产生的基础。面对新经济的挑战,我国不应追赶潮流,实事求是地制定应对战略,方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7.
政策实践过多强调政策制定而忽视政策终结导致严重的政策冲突,适时的政策终结凸显其必要性.对政策终结的诱因进行探究则成了政策终结的起点和应对之基.从多源流政策理论框架出发,其问题流表明背离公共利益、违反法律或违背客观规律的政策并不鲜见;政策流揭示出问题政策被识别后需政策共同体经过博弈提出终结方案指导政策终结;政治流作为政策终结的关键,受执政党、政治领导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大众舆论和少数利益集团等因子影响.任何一个源流都可能诱致政策终结,但彻底的终结需要三种源流耦合.因此,以政府为核心的政策主体通过促进三种源流的汇合,可以为政策终结提供机会与动力.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茂良 《发展论坛》2002,(12):28-30
1985年,邓小平在讲到中国改革时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邓小平所说的“列宁的思路”,明确指的是新经济政策。从思想渊源看,邓小平理论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包括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仅为当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复苏和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了唯一正确的道路,而且也为其他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共产党人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第一,列宁提出了…  相似文献   

9.
当前,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进行改革,在理论和政策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变化。同时东西方政党关系也有所改善,西欧社会党与苏东共产党之间联系增多,意识形态上的距离逐渐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回顾和研究西欧社会党和苏东共产党在观点与关系上的演变,对认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李琦  陈晋 《新湘评论》2020,(4):54-56
1949年6月26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率一个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他在苏联呆了足足50天,此行的目的,是争取苏联在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的支持。刘少奇还向斯大林提出,想利用“在莫斯科的短短时间学习苏联”,并列出了一份庞大的学习清单,包括苏联各种国家机构的设置、苏联经济的计划与管理、苏联的文化教育政策、苏联共产党的组织与群众团体之间的关系等,几乎囊括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1.
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周恩来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赴西安前提出"努力争取蒋之大部"的方针西安事变发生前,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政策是:"一面着手对苏交涉,一面亦着手中共问题的解决。"(蒋介石:《苏俄在中国》)他派陈立夫赴苏联谈判,希望与苏联签订共同对付日本的军事同盟,同时让国  相似文献   

12.
陈媛 《党史纵横》2011,(12):12-14
中国共产党与莫斯科有过长达40年的密切关系,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与毛泽东代表的中共在国共两党关系和中国革命问题上存在重大政策分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共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和历史进程。毛泽东与莫斯科在抗战时期的政策分歧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共合作的问题,二是抗日战争胜...  相似文献   

13.
杨晶  陶庭马 《唯实》2012,(5):8-12
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俄国共产党内展开了一场关于工人民主的论争。列宁和托洛茨基、布哈林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坚持过渡性质的社会主义工人民主,还是坚持"工会国家化"的工人民主。列宁在论争中具体、全面、深刻地阐述了过渡性质社会主义工人民主的三个方面:坚持工农联盟、推行工人管理能力的教育和坚持党的领导。列宁经济民主中常态性的思想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民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7,(9)
苏联作为拥有100多个民族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民族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沙皇俄国不断向外侵略扩张留给苏联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苏联时期不正确的政治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等又使苏联的民族问题更加尖锐,最终民族分裂,苏联解体。且苏联后期背离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第一、无产阶阶专政条件下国家资本主义的概念长期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苏)科兹洛夫《简明哲学词典》把国家本主义和租让制等同起来,说:“在苏联,国家资本主义占极小地位,主要采取向外国资本租让的形式。”(〈苏〉《简明哲学词典》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笫221页);有的同志把国家资本主义和苏联的整个新经济政策等同起来,认为:新经济政策所提出的经济形式,总结起来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加自由贸易。(《来定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1980年第22期第27页);有的同志甚至认为:“建立起以社会主义经济为领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关系,列宁把这种经济形态称之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研究》1981年第4期25页)。  相似文献   

16.
在世纪末叶,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实力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群消失了.与此同时,另一个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却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巨大转折,政治稳定,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本来,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历史课题,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曾经是最为经典和权威的解释.但事实表明这一模式既不具有普遍意义,更不具有恒定性质,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特殊情境下的选择和模式.而且当年苏俄还考虑过另一种思路,实施过另一种政策——新经济政策,并且实施时间长达八年之久.当然最后还是改弦易辙了.为什么苏联没有沿着新经济政策这条道路走下去?它的结束有怎么样的理论、实践背景?  相似文献   

17.
不论怎样评价,十月革命都是一件历史大事。由于十月革命同共产党、暴力革命、社会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苏联模式的国家和西方模式的国家对其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其本质在于固化或虚化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正因为如此,研究十月革命主要不是学术探讨,而是政治和国际政治问题。就欧洲而言,冷战结束后,苏联模式与西方模式的对抗不复存在,对十月革命讴歌和诋毁都失去了意义,逐渐转向学术研究,但其总体趋势是越来越不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18.
乌克兰、白俄罗斯和高加索地区的共产党□吴锡山苏联解体之后,除了在俄罗斯、中亚地区建立了共产党以外,在其他新独立的国家中,也都建立了共产党组织。这里只介绍在乌克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共产党。乌克兰共产党乌克兰原是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199...  相似文献   

19.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贡献。布哈林对新经济政策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一是对新经济政策的解释的阐述,推动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二是科学地总结新经济政策的经验,丰富了理论宝库;三是阐述了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这些理论贡献在今天仍然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1期刊登余永定的《2000-2001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文章认为美国经济在2000-2001年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股市动荡。在过去数年中,许多经济学家对美国股市严重的泡沫一再发出警告。但是,美国股市不但没有出现暴跌反而不断攀升。一些经济学家为此提出了“新经济”的观点。认为美国经济在90年代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新经济的出现,美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和公司未来的赢利潜力大大提高,因而传统的市赢率水平不能再作为衡量股票价格的尺度。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接受了这一观点。但是,在2000年,美国股市却频繁出现大幅震荡。道—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