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宾忠 《法国研究》2007,4(2):18-23
卞之琳早期诗作颇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有论者指出:"卞之琳对法国象征主义的重要诗人--前期的魏尔伦,后期的瓦雷里--由形入神,多有借鉴."[1]卞之琳自己也坦陈:"我前期最早阶段写北平街头灰色景物,显然是得自波德莱尔写巴黎街头穷人、老人以及盲人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刘娟 《法国研究》2006,(3):46-48
1872年5月,兰波写下了他那一时期最忧郁黯淡的诗《五月的旗帜》(Bannières de mai)。明亮的表面基调,难失的植物情结,还有忧伤绝望的心情,我想,这是《五月的旗帜》的表达主旨。“明亮”,“欢笑”,“飞舞”,“天空美得像天使”,其实,这都不难解释。当时,兰波刚满18岁,尽管遭受挫折,遭遇痛苦,受到生活的诅咒,但他毕竟只是一少年,是早上8、9点钟的太阳,未来仍在,前途仍在,改变命运的可能仍在;而且,兰波仅仅把痛苦归结在一个季节--夏季里,过了这个季节,也许,柳暗花明,一切都会有转折。生活就是这诅咒与希望的混合体,而兰波永远都保留着他对生…  相似文献   

3.
张亘 《法国研究》2007,(3):38-43
《巴西红》(Rouge Brésil)是法国当代知名作家让·克里斯托佛·鲁芬(Jean-Christophe Rufin,1952-)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2001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受到评论界的关注。让·克里斯托佛·鲁芬的创作轨迹和其社会活动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曾经作为人道援助人士被派遣到许多国家工作,担任过著名的"无国界医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组织的副主席,并且刚刚于2007年8月被任命为法国驻塞内加尔大使。他的几部倍受读者关注的小说往往是自己在第三世界国家经历的折射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宋莹 《法国研究》2007,(3):25-30
杜拉斯生前,没有多少作家能像她那样将读者和评论家们斩钉截铁地划分为两大截然相反的阵营:一方面,将杜拉斯的小说封为圣品的读者们希求将她推上巴黎第一文人宝座;另一方面,总有一些人对她的创作和她本人充满了"厌恶"和"憎恨"――因为她太流行了,太我行我素,太爱制造丑闻了。当然,获得法国龚古尔奖的《情人》也使杜拉斯举世闻名。到如今,辞世十年的杜拉斯渐渐荣升为一位圣哲。作为伟大的作家,电影人和导演,她愈来愈使世人分享她的作品。对杜拉斯的研究评论历来纷繁复杂。对杜拉斯某些小说的诠释也并非清楚明白。笔者此次涉及的是被误解的杜拉斯,解析杜拉斯的一篇代表名作《如歌的中板》,道出读者从未看透的《如歌的中板》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曹乃云 《德国研究》2004,19(2):52-55
<国际歌>在我们国家无疑是一首神圣的歌曲.本文以德语版的<国际歌>为例,对<国际歌>歌词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以进一步完善对<国际歌>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剑桥东南亚史>在学术视野、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重大问题以及编写体例上都实现了突破,是东南亚历史研究的新飞跃,而<剑桥东南亚史>中译本的出版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人的作品中,中国形象素来代表着一种东方的异国情调。法国文学中关于中国形象的描述更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早前时代。但这漫漫几百年中,关于中国形象的书写却并不“均质”。尤其是自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形象更惨遭贬抑、污蔑、丑化。“异国情调”之“异”也从伏  相似文献   

8.
景春雨 《法国研究》2005,(2):220-228
<天一言>(Le dit de Tianyi)是法籍华人作家程抱一先生(Francois Cheng)用法文创作的小说.作品叙述了中国画家天一几十年间的坎坷经历,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了特定历史情境中生命个体的心灵镜像.有人将这部作品看成是程抱一先生的自传,也有人将其看成是一部"传奇".  相似文献   

9.
10.
赵蕾莲 《德国研究》2005,20(3):64-70
<尼伯龙根之歌>这部德国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伴随着德国历史沉浮走到今天.不同时期德国人对该史诗的不同接受真实地反映出德国主要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变迁.本文旨在沿着德国历史脉络,透视该史诗的接受历史.  相似文献   

11.
冀可平 《法国研究》2004,(2):167-177
<明室-摄影纵横谈>是罗兰·巴特的最后一部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和挖掘贯穿全书的关键词"punctum",阐明此书不仅仅是作家对摄影本质和意义的探讨,更是他对挚爱的母亲的追思,是大师不折不扣的生命的最后注脚.  相似文献   

12.
13.
《法国研究》2000,(1):140-142
“在我们如风的脚步下,婚姻之路上有时会出现一些尖利的小石子。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俩的脚步声一直响到生命的黄昏”。这是一位法国友人在庆祝他结婚十周年时讲的一段话。他怀着对妻子的一片深情,追忆了早年两人相识、奋斗的历程。在此我们根据他本人的要求隐去其姓名。  相似文献   

14.
刘海清 《法国研究》2010,(4):35-39,34
加缪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缔造了一个沉默的世界,由此演绎了荒诞与反荒诞的人生哲学。沉默并非意味着被动、封闭的缄默,而是洞开了一个自动、开放、对话与反思交织的多维空间,为创造爱与光明的世界提供了给养。透过母与子、自然与人、上帝与弱势群体等多重沉默的关系,他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孤独、苦难、流放、衰老、死亡等有关人类生存的基本主题,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困惑与道德良知,试图找到人类走向幸福和尊严的真理。  相似文献   

15.
这篇纪念《法兰西评论》创刊的文章目的不再于重复中国读者已经熟知的名字,而是重新回忆年轻创刊群体所走过的道路,他们对高质量纯净文学的执着,对世俗常规的打破和背叛值得我们纪念。也许《法兰西评论》今天的影响已经不如从前,但是编辑部所秉持的办刊理念仍然在一以为继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甘均先  毛艳 《法国研究》2003,(1):90-101
蒙田 (15 33— 15 92 )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也是最杰出的一位人文主义者。他的人文主义含有非常浓厚的怀疑主义特质。早期蒙田奉行的是禁欲主义 ,后来逐渐转向怀疑论。 15 75— 15 76年间 ,他开始写《为雷蒙·塞邦辩护》一文 ,并于 15 80年在《随笔集》第二卷出版。这篇文章被威尔·杜兰称作“最具毁灭性的论文之一 ,而且可能是现代文学中怀疑论的最具体表现”[1](P312 )。也就在写这篇文章期间 ,他将“我到底知道什么 ?”这句座佑铭刻在他的印信上。可以说 ,蒙田精神上的怀疑危机就在这个时期开始表现出来 ,并渗透到他的不成系统的哲学…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明显地受到过福楼拜的影响,卡夫卡声称自己和福楼拜有某种血亲关系。作为精神导师,福楼拜将卡夫卡引领进了一条源于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又超越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道路。福楼拜是卡夫卡永远的诱惑,卡夫卡在福楼拜的精神引领下,走上了自己的寻求之路。卡夫卡学习和借鉴了福楼拜的叙述文体。福楼拜因为拒绝一切派别而自成一派,卡夫卡无疑从这里获得了启示和信心。  相似文献   

18.
19.
重言与无语     
程静 《法国研究》2010,(3):96-98
老子《道德经》中的世界起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令人耳熟能详,《圣经·创世纪》里描述的上帝创造世界也是家喻户晓。作为创世思想起源,这两个文本无疑蕴含着中国与西方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最初原型。我们从这二者之中发掘出大致相同的创世模式。但同时也注意到,在创世过程中,西方重言而中国无语。对这一差异,本文紧贴《道德经》与《圣经》文本,着重从文学与哲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Ella Maillart 《亚洲事务》2013,44(3-4):264-2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