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事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寻求工作人员与工作岗位的最佳配合,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状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由于人事管理中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人事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流沙 《法制博览》2009,(10):70-70
人生,有时候也需要熬。有的熬出了头,有的熬不住。 有位内地亲戚,育有三子一女,当年一年到头没顿饱饭吃。他晚上下地偷瓜,上山挖葛藤块,逢年过节甚至会偷人家鸡鸭……贫穷让他尊严全无。  相似文献   

3.
蔡源霞 《法制博览》2008,(16):56-56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人们都憋足了劲儿往上爬。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上面是什么,以为登上峰顶就万事大吉。往上爬,就是最终目标。在下面,永远战战兢兢,大家都下意识地往上爬,以为越到上面越有安全感。  相似文献   

4.
一般的人看当官,看到的往往是官们风光的一面:当官可以发财,可以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威风八面,好不快活。其实,当官有当官的难处,累着呢。这是我最近读中国历史的收获。  相似文献   

5.
钱可通神     
耕斋 《法制博览》2009,(9):20-20
相国张延赏将判度支。知有一大狱,颇有冤滥,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狱吏严戒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帖子复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命两日须毕。  相似文献   

6.
胡中柱 《法制博览》2010,(10):22-23
曾从一份杂志上,看到过一则报道,说境外有个人做了个实验,在两个果园的门口,各竖了一块牌子。一块上写着“严禁人内摘果”,另一块则是“原则上不准摘果”。待到果熟之日,前者丰硕满园,后者寥寥无几。实验者得出结论:“原则上”的禁止,是“实际上的允许甚至纵容”。  相似文献   

7.
都市病     
王川 《法制博览》2010,(8):14-14
一个食客到饭店吃饭,见服务员长相不错,便盘问人家姑娘一周的哪一天休息。服务员急了: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这里的“人”,说白了就是“坐台小姐”。  相似文献   

8.
佚名 《法制博览》2008,(17):47-48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对这话题产生兴趣,上网搜索,也没很好的答案。关于王羲之的死,一种说法是因为长期服用五石散,用今天的话说,差不多就是吸大烟,中毒而亡。这说法我不太赞成,一个大书法家,一个被称之为书圣的人,不说德艺双馨,怎么也不能坏在这事上,再说了,人家好歹活了59岁,那年头活这把年纪已不错,算长寿了。  相似文献   

9.
大师有三招     
顾土 《法制博览》2009,(8):46-46
官场的人最爱谈人情,人类的特点是缺少什么就强调什么。 乾隆皇帝到热河避暑,宠臣傅恒奉命伴驾,忽然丧报传来,傅恒的大哥去世,傅恒赶紧告假回京奔丧。在此期间,其兄家已按例搭好灵棚,供人凭吊,讣告也早送给相关亲朋友好。但前两日来者寥寥,在京大僚更是无一人至。第三天,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教诲     
这多年来,我们制定过若干很好的政策,也引进过许多对我们有用的“他山之石”,可是不论多好的政策,多好的外来经验,经过一级一级传达贯彻下去,或许一开头还好,但好景总是不长,没有多久就变了味儿,走了调儿。为什么呢?这就应了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彭广军 《法制博览》2008,(14):25-25
坊间常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说法,朴实点还有“一正压十副”之类的话,表的都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隐隐约约也道出了副职一般都要仰人鼻息的现状。然,低声下气必有求于人,这一法则用在官场则更加微妙。还有人说“人不求人一般高”,可是放到中国传统官场上却没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墨宁 《南风窗》2014,(26):36-38
从“打老虎”转向更加重视打“虎蝇”,显示出在清理存量阶段,反腐开始着手打通权力体系“最后一公里”对改革形成的壁垒。  相似文献   

13.
石勇 《南风窗》2014,(17):8-8
<正>8月2日,江苏昆山的一家工厂发生爆炸,场面相当惨烈,正在车间里干活的工人死伤严重,当时的数据是65人死亡,120人受伤。那一天,我在一种难过、压抑的气氛中度过,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本来就处于底层承受各种压榨的工人,他们的命运多么悲苦,而这,似乎无从选择。第二天,我接到了一个从贵州老家打来的电话。是一位当了某局二把手的官员  相似文献   

14.
这题目颇有点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很难一下想明白,越不易明白难免越要想,于是也就顾不得许多,只顾一路想下去。 官能荣人自不待说,如果做官实在是件丢人的事,那么陶渊明这样的人物就不会寥若晨星。人能荣官则实属罕见,自古及今某官非由某人来做的事固然也有,但某官由某人做后即可使这官位在人们心目中增值的事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而相反的情况则比比皆是,以至使人感觉很难说清究竟是人坏了官还是官坏了人。  相似文献   

15.
刘燕敏 《法制博览》2008,(16):29-29
我在拙作《国画》里曾经有段关于钱和水的议论。先抄录于兹:  相似文献   

16.
猾吏     
为了使读者相信这句话确有依据,不妨先举一个最具有说服力的事例,主角就是人所周知的“大清官”包拯,够得上“官清如水”了吧!  相似文献   

17.
事前与事后     
陈四益 《法制博览》2010,(20):51-51
小时听书,说诸葛亮未卜先知,曹孟德过后方知.长大了,知识渐长,才知道,《三国演义》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未必可信,而曹孟德只因派他奸雄,事事后觉,同样未必可靠。  相似文献   

18.
效慧 《法制博览》2008,(20):39-39
讲一个故事:两个嫌犯落网,为防串供被分别关押,警察放出话来:两人都不招,各判1年,两人都招,各判3年,一个招一个不招,招了的放走,不招的判8年。道理很简单:两人合作,都不招,对彼此都好。结果很遗憾:两人都招了,各得3年徒刑。  相似文献   

19.
王国华 《法制博览》2008,(10):45-45
就算“大换血”造成工作瘫痪,又有什么呢?这个不瘫痪的官场还能够为民众做事吗?  相似文献   

20.
李敖 《法制博览》2008,(24):25-25
小孩子看电视,他对形形色色的剧中人弄不太清,因此他采用一种简单的标准——“是好人,还是坏人?”大人只要说“是好人”、“是坏人”。小孩就心满意足了。大人也觉得省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