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卉 《学习月刊》2010,(6):28-29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思想是儒家思想,而传统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又是一种德性思想。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不同,它是一种东方式的德性思想,具有中国文化的背景,它以德性为核心范畴,德性的根据、德性的规定、德性的培养等是它整个思想的中心。从先秦时期孔子的德性思想来看,德性是一切美好品质的概括。在中国传统里表现为恭、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公正德性观的主要观点包括:公正是一种德性,中道是公正德性的理想境界,公正德性源自公正行为的规训,给予和维护幸福是公正德性的价值诉求。从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观来看,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该走出"制度正义"的路径依赖,即公正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应当重视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而且需要塑造具有公正德性的公民。  相似文献   

3.
黄晓利  赵微 《世纪桥》2008,(2):71-71,75
儒学在探索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时,运用了独特的德性视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儒家德性经济思想,具体表现为四个特征:富民重农的生产观为社会经济发展之根本、诚实守信的交换观为经济行为之准则、均无贫的分配观为社会发展之主题、崇尚勤俭的消费观为民族美德之要义,这些都对当今中国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食品伦理学的雏形蕴含在人类的食物习俗之中。一般说来,人类的食物习俗倾向于健康快乐的自然目的,并逐步形成相应的节制德性。当食物习俗和节制德性追求社会目的时,节制德性也就突破自身限制,走向外在食物伦理规范的轨道。在特定历史阶段(主要是中世纪),食物习俗和节制德性转化为神圣食物法则与世俗食物伦理的颉颃。二者的颉颃在农业科技大变革的历史境遇中演进为食品科技对人类伦理精神的挑战和后者对前者的反思。在此进程中,食品伦理学应运而生。食品伦理学既应当为人类健康快乐的个体生活提供理性行为规则,也应当为食品立法提供哲学论证和法理支撑,还能够为应用伦理学开拓出深刻宽广的研究领地。  相似文献   

5.
马立新 《理论学刊》2013,(2):122-126
艺术德性即艺术之于主体特有的陶冶情操、涵养精神、净化心灵、启迪思想等利他价值。在数字艺术系统中,艺术德性的生成经历了三个过程:生活德性和职业德性实现了完美统一,这是数字艺术德性较之原子艺术德性建构的第一个飞跃和质变;互动德性的生成是数字艺术德性的第二个飞跃和质变,它对艺术本体的创造性贡献是在原子艺术真实的基础上开拓出本真真实和虚拟真实两种艺术德性要素,并相应地创生出本真情感和虚拟情感两种新型自由情感;智能德性的获得是数字艺术德性机制建设的第三个飞跃和质变,它为艺术本体贡献了超现实真实这一新型艺术德性构成要素,并创生出超现实自由情感。本真情感、超现实情感和虚拟情感是数字艺术德性特有的三大情感属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数字艺术的德性本质——数字德性。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中,作为古罗马最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演说家的西塞罗主张人类应该过有节制的生活,节制是一种好的德性,节制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唯一特征,节制是一切美德的根源,人们应该对权力、欲望、荣耀、野心、财富、情绪等进行节制,公职人员更须具有节制德性,并且人类应该用理性来培养节制德性,通过责任伦理的自律和法律的他律来节制贪婪。西塞罗的节制思想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全球化治理、生态治理和腐败治理等都需要节制德性的培育和强化。  相似文献   

7.
人性、德性、品性,即人类天性、道德准则、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习惯的总和。人性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何谓人性?人性即人的根本属性,即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固定不变的蕴藏着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类天性。人性既具有共通性,又充满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多样性与独特性的  相似文献   

8.
制度作用既可以是积极性的,也可以是消极性的,关键取决于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与正义性,即制度的德性或制度的正义。制度的德性不仅不为个体或群体的偏好所左右,而且对个体或群体的偏好、价值起着矫治的作用。制度正义和权力文明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制度正义是权力通向文明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幸福和德性进行过详尽的阐述,而幸福与德性也成为全书基本构架的要素。在当代中国,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和幸福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对于构建现代人的幸福观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存体系中的德性:是人类的生活、实践世界之本然;是人的普遍存在的自我肯定的生存形式;是人的德性的本体化、人的存在的新充实.而这些观点正证实了:德性对于人类走向文明深处具有不可或缺生存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作为美德的"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清文 《理论学刊》2005,(7):100-103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勇敢都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德性.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勇"只有与"礼"、"义"等德性结合起来,才可能作为一种美德而成为人们追求和景仰的目标.在西方传统思想中,勇敢则更多地和智慧等德性相联系.中西传统伦理中,作为美德的勇敢都不是没有制约和规范的肆无忌惮,而是与轻妄、鲁莽、狂热等有着严格的界限.吸收传统勇德的合理因素,树立科学的勇敢观,对于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保证社会公正、有序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性涵养由"德性"和"涵养"两个概念互动形成:"德性"可以通过"品质"和"德行"进行诠释,"品质"和"德行"是"德性"一体两面;"涵养"兼具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涵盖着"修养"之意,为此,"德性涵养"可以诠释为"德性"和"德性的现实化",即它既是"德性",也是"德性"的践行和现实化。德性涵养的实质是"得",即获得"德",它是德性涵养的最终形态,也是德育事业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平等作为西方国家行政官员的一个重要德性,是指行政官员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只拥有法定的权力和权利,不享有也不该享有特殊的权力和权利,即特权.行政官员是否拥有这一平等德性对于他们是否能够道德地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持盈问题向受中国思想界关注。持盈于德性之中是传统持盈论 的基本理念。从天道到义务到德性之中的持盈架构中看到这“德 性”具有存在论(生存和本体)意义。透视传统持盈论向现代文明 社会转换中的德性诠释,令我们看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深刻之处 无疑具有这种持盈实践性质,因而这种转换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 文明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桥生 《求实》2012,(5):41-43
制度与人的关系具有内在性和紧密性,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制度德性建设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人的发展视野中,自由和平等是制度德性建设的价值追求,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自由与平等的和谐是制度德性建设的灵魂,自由与平等在现实中的冲突,使得国家的干预成为必要.构建合道德的制度是国家干预自由与平等关系的着力点,而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则是制度德性建设中协调自由与平等关系的尺度.  相似文献   

16.
信念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气质上是统一的,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指引着大众的判断与选择。它是德性伦理中最具基础性的元素,或者说是促成德性成长最重要的基元,其他德性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它的影响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凝炼出的12对德性要求,也都与信念伦理有机联结。它需要全体国民具有与这种价值观相吻合的信念伦理作支撑。信念伦理的缺失将导致工具理性泛化、价值相对主义甚至走向道德虚无主义。研究信念伦理理论,有助于加快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接受,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坚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德性的本质与德育基本范式的应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离了德性内涵的德育是异化的德育,对德性本质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德育基本范式的价值取向。人性与和谐品质是当代德性本质之伦理根基与内涵。德性本质的当代解读决定了德育基本范式在主体性人格向度、关系内容向度、过程整体性向度、方法实践性向度、目的意义向度等方面的应然选择样态。  相似文献   

18.
公民德性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文从"德性"的分析切入,旨在从法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国家的制度对公民德行的影响,从而表明良好的制度建构对于公民德性养成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近代以来,西方德性伦理为规则伦理所取代,义务论和功利论成为伦理学的主流。20世纪50、60年代,伦理学领域的这种形势发生转变。西方德性伦理学出现了复兴。他们反对以规则为核心构建伦理学理论,认为要把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规则从属于德性,进而将德性作为人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理解。它从实质主义而非形式主义来诠释伦理学,并重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构建目标、构建内容、构建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幸福具有双重内涵:从经验的角度来看,幸福是自我意志的实现.它以经验与理性( rational)为判断尺度.同时,幸福是超验的.它是主体德性(人性与德性)在现实中的逐步发展与完善.这两种内涵可以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