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拉美的市场容量比非洲大,除了是原料产地,还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中拉双边贸易额近10年来保持30%左右的增速。中国政府已从战略高度来看待中拉关系,但是鉴于中非峰会引发西方媒体恶炒的经历,中国在拉美的投资与合作应该相对低调进行。  相似文献   

2.
去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拉美四国之行和今年1月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对拉美五国的访问均取得圆满成功.从而推动了中国拉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主席的拉美之行为中国的外交再次掀起了强有力的浪潮。 中国与拉美虽然相距遥远,但却有许多共同点:中国与拉美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古老文明发源地;中国与拉美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双方的历史性崛起,将同样有助于构筑起一个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没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包袱,有的只是源远流长的历史友谊;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也没有领土与资源利用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拉丁美洲的关系走向。两位作者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与拉美关系的发展史。文章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拉经贸关系迅速升温,现在已经成为推动中拉关系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不过,中国在拉美的经济角色在当地存在争议。在中、美、拉三角关系方面,中国正在成为拉丁美洲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但是只是因素之一。拉美各国试图以此制衡美国在该地区的霸权,而不是用中国替代美国。在中国模式的吸引力方面,拉美国家不能照搬或复制中国模式,但是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当代世界》2016,(2):4-7
正日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周力接受本刊记者专访,介绍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美")政党交往的情况。记者:新一届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对拉美工作,亲自推动中拉关系发展。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访问拉美,从战略高度全面阐述中国对这一地区的政策主张,开启了中拉关系的新时代。请您谈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作为党的对外交往职能部门,新时期是如何落实党中央对拉美工作部署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拉美研究在过去60多年间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亦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以日本和韩国的拉美研究作为参照,通过对中日韩三国拉美研究的源起与发展、高校课程设置、研究人员构成、学术平台及其作用、重点议题分布等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的拉美研究当前面临着语言学习与地区研究联系不紧,多领域、跨学科研究未获应有重视,研究中偏地区轻国别、偏政策轻基础的取向明显等结构性问题。加强研究人员西葡语语言能力建设、提升研究人员综合学科知识素养,细化拉美地区国别研究与增强针对拉美地区的基础性研究,应是当前推进国内拉美研究纵深发展的优先选项。  相似文献   

7.
正一、中国拉美研究的缘起与发展刘建华(以下简称"刘"):作为国际问题研究或区域和国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拉美研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江时学(以下简称"江"):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报纸和大众刊物有时也发表一些关于拉美的文章,但那些文章很难说是学术研究成果。1959年古巴革命的成功使世界上的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欢欣鼓舞。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的一些老同志回忆,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议指着世界地图上的拉美和非洲两个地区,对  相似文献   

8.
岳云霞 《南风窗》2010,(5):33-35
中国未来短缺和严重短缺的19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17种以拉美的储量最为领先。随着中拉贸易经过5年爆发式增长后达到某种程度的饱和,直接投资拉美正当时。除了资源型产业,中国还可向拉美转移边际产值下降且竞争冲突明显的产业,以充分利用其内部化优势,但不要忽略拉美在基础设施、融资环境、企业税负、政府效率等方面的欠缺。  相似文献   

9.
当胡锦涛主席首次以中国武装力量统帅身份开始拉美之行时,正是布什总统兴致勃勃宣布"大选让我捞足了资本,我一定会把它花出去"之际,更是美洲诸邦苦思摆脱"拉美化"之路的历史时期。如果说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执政能力建设等标志着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内政上的治国理念,那么胡锦涛主席此次拉美之行,则使中国外交方面的全球战略布局开始清晰地浮现。  相似文献   

10.
读者     
《南风窗》2010,(6):10-10
<正>对发展中拉经贸合作关系的几点看法黄士康(中国前驻智利、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大使)看了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岳云霞博士的"投资拉美"一文,我很赞同岳博士关于"投资拉美正当时"的观点,并补充以下几点:中拉经贸合作互补性强,我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拉美这个经济战略伙伴。  相似文献   

11.
楼项飞 《当代世界》2014,(11):56-59
<正>2014年对于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4年7月15—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在巴西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后,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古巴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实现了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以下简称"拉美")领导人首次会晤。这是习近平主席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第二次访问拉美。此次访问对深化双边合作,构建中拉整体合作框架,完善中国整体外交布局具有深远影响。中国—拉共体(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简称)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今后中拉关系将双边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两年内第二次访问拉美,将中拉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拉美正成为中国全方位政治经济外交的重要板块,中拉论坛的创立又为中拉合作开辟了新的战略空间。随着中拉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发展,需要全面考虑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战略布局,有重点地建立以经济为基础的战略支点。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中,牙买加地理位置优越,制度条件规范,经济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半年来,拉美左翼政权接连受挫,如阿根廷右翼上台执政,委内瑞拉国会选举右翼反对派大获全胜,巴西众议院通过弹劾罗塞芙议案等,拉美左翼政权步入低潮有着哪些原因?拉美左翼会不会就此低潮下去?近年来,拉美国家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拉美政坛的钟摆向右摆,其主要表现是:左翼政党在选举中频频失利,执政困难加剧,  相似文献   

14.
周力 《当代世界》2014,(12):6-7
<正>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远隔重洋,但双方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传说早在公元五世纪,就有中国僧人东渡墨西哥交流。中外文献还记载着明朝万历年间的海上"丝绸之路"通往拉美,促进了中拉贸易往来。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在中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关系持续稳步前行。进入新世纪以来,各领域合作突飞猛进,成效显著,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高层交往,政治引领。中拉双方高层交往日益频繁,访华的拉美和加  相似文献   

15.
向骏 《南风窗》2013,(4):84-85
拉美对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欧洲和亚洲。而如果中国出口保持目前增长趋势,到2017年拉美可能取代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我们将支持从亚洲到非洲、从美洲到中东的民主政权,因为我们的利益和共识驱使我们以那些渴望自由者之名行之。"奥巴马连任就职演讲中,与拉美相关者仅此一句,用的还是"美洲"的泛化表达。讽刺的是,一周后,同样以促进民主为首要目标之一的"拉美暨加勒比海共同体",由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接任主席。该组织成立于2010年,拥有33个会员国,  相似文献   

16.
一段时期以来,古巴的改革、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提出的"21世纪社会主义"、厄瓜多尔祖国主权联盟提出的"21世纪社会主义"及其所推行的"公民革命"、玻利维亚争取社会主义运动提出的"社群社会主义"受到广泛关注。最近两年多来,随着国际形势和拉美局势的变化,拉美左翼和右翼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拉美政坛出现了"左退右进"的局面。然而,拉美左派并没有消亡,拉美进步周期并没有结束,拉美左翼仍有希望复兴。  相似文献   

17.
新闻眼     
《南风窗》2005,(4)
中国和拉美展开“石油蜜月”1月下旬,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访问,在所到地区迅速刮起“中国旋风”。中国和秘鲁、委内瑞拉又相继签署了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备忘录和合作协议。石油是这场“旋风”的源头。从去年开始,中国与拉美各国关系迅速升温,中国的“大国石油外交”策略在南美最大、世界第五大的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的发挥更是可圈可点。去年底,在查韦斯总统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交政策中的能源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刊《中国政治学杂志》2006年第1期刊登了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查尔斯.E.齐格勒题为《中国外交政策中的能源因素》的文章。该文认为,中国的发展日益受到能源的制约,这种情况已影响到中国的外交政策。文章还论述了中国对中东、俄罗斯、中亚、亚太地区、非洲和拉美的能源外交,以及中国通过多边组织进一步确保能源安全的努力。种种迹象表明,经济上的互相依赖能够促进国际合作,中国将通过参与多边组织和其他论坛的方式与其他石油消费国进行合作,这将缓和中国外交政策中冲突性的一面。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前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日…  相似文献   

19.
美国http://www.bu.edu/pardee/网站2010年10月8日刊登了科芬·P·盖拉格尔题为《中国与拉美工业化的未来》的文章,认为中国的崛起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出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并帮助和促进了该地区近10年的经济增长。但是,这样的出口增长最终可能导致这些地区出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美国学界对中拉关系的快速发展予以了高度关注,认为中拉的相互接近导致美拉的彼此疏远。出于维护美国全球霸权的考量,美国学界将中国进入拉美视为中国"全球崛起"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对美国主导的西半球秩序的挑战和破坏。中国经济的崛起之势与美国国力的相对衰弱进一步加重了美国对中国的猜忌和顾虑。美国学者分别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中国在拉美的角色定位、利益诉求以及战略影响,并从美国的角度提出了制衡和防范中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