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论社会转型时期的民营经济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和困惑,其焦点就是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价值选择问题。正是由于这一理由,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问题就成为哲学的研究核心。“民营经济价值观”是当前哲学价值论转向中的创新观念,应当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重要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从"实在论"走向"价值论"的当代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思考人类生活及其世界的“价值问题”的理论。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生命本质的意义、实现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它体现人类对自己生存命运的关注,对理想境界及本性完善的价值追求。纵观西方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实在论”范式向“价值论”范式转变的历史。当代价值论范式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从“实在论”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立足于人的价值性活动的哲学思维,进入价值论所面对和关注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创造人与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3.
曹飞 《理论导刊》2002,(4):34-36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应建立于实践观点的基础之上。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也应以实践观点为基石。基于此,本文拟对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生命价值与人生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及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一、价值是什么?从实践的观点看,价值无疑是客体对主体的关系。而客体对主体的关系是物(本文所说的“物”指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对人的关系。物对人的关系可分为两种:一是物对人的自在关系,一…  相似文献   

4.
郑文宝 《学理论》2008,(9):16-17
和谐,浸透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内涵,是祖先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与哲学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同时也成为了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价值问题,不仅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广泛实用的现实问题,而且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我们国家,特别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不论是价值根据、价值取向、价值选择问题,还是价值标准、价值评价、价值实现问题,都成为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赵馥洁教授所著《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一书,剖析中国哲学史上各派思想家的价值观,挖掘传统价值论的宝藏,使之系统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传统哲学价值论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哲学是一门学科,它应该成为一门科学,即有明确的对象,有一系列的科学的原理,并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有体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体系是迄今为止惟一的相对科学、相对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亟需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一个新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应当以整个世界,人类社会和人,认识、价值和方法这三个层次为研究对象,应当包括世界观、历史观、人学、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六大部门,应当通过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7.
张业茂 《学理论》2009,(20):216-219
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探寻,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而且常说常新。笔者提出一种基于价值论的研究路径,即从实践价值哲学的视角,注入生存论的人性关怀,在汲取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天地人合一”的“和谐”智慧的基础上,反思当今音乐教育的价值理论,检视现实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重构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以此指导音乐教育实践。也就是说,从价值论范畴针对音乐教育价值问题进行研究。当然,这一研究其理论贡献必巨,而工作任务也坚。  相似文献   

8.
祁程  郑忆石 《理论导刊》2012,(4):57-60,87
百年演进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诸多相似相通的因素,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和思想资源.在哲学思维方式方面,传统辩证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多层次的相通,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哲学范式;在社会思想的文化价值心理方面,“大同”理想作为世俗的社会理想,经几千年历史阐释流转积淀为中华民族一种恒久的文化价值心理,与“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相通性;在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取向方面,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交互,体现了民生“共同体”的社会价值结构模式;在社会践行的贯彻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国哲学的“知行观”相得益彰;在哲学思想与方法方面,中国传统哲学的“实学”思潮,形成一种重“实事求是”、经世致用、躬行践履的思想和学术价值取向.这些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找了生长的土壤和空间.  相似文献   

9.
人文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本体是对生活之根的承诺,不同时代的哲学以不同的本体承诺不同的 生活之根。现代哲学的特质在于,它承诺人文(人文世界)为生活之根,“人文”由此成为现代哲 学的本体性范畴。处于近、现代哲学相交之际的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作为其基础性范畴。因 此,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便成为确认马克思哲学时代定位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哲学的 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势必将马克思哲学框定于传统哲学。而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 范畴是以其特有的“人文”意蕴超越于传统哲学的实践范畴的,它通过与“实践”融为一体的 “社会关系”范畴表达了“人”与“文”的双向开放性动态,从而成为具有“人文”意蕴的现代哲学 的本体性范畴。马克思哲学由此被定位于现代哲学。  相似文献   

10.
杨蕾 《学理论》2012,(24):145-146
生态美学逐步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实质上是"天人合一"运思方式对"主客二分"运思方式的超越。传统本体论美学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由于传统"主客二分"的运思方式造成的,虽然这种思维路径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其深远和积极的意义,但这种意义又是相对的。生态美学消除了人与世界的对峙,以此回归人的本真存在,从而在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中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包含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具体实际三个要素,可谓“一主两翼”的“三维”结构。可从这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应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指马克思哲学中的普遍真理和普适价值观念。实践主体应把这些普遍真理和普适价值观念内化并且关注中国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是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哲学把握和实践改进。  相似文献   

12.
"普世价值论"是资产阶级学者"发明"的一种理论,其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资产阶级学者无法用阶级社会的眼光去发现超越阶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价值观念,这是西方"普世价值论"的根本局限。对于"普世价值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深入分析其错误本质的同时,进一步将"普世价值论"与"普世价值"予以明确区分。  相似文献   

13.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登上德国思想论坛的“亮相之作”。奠基于扎实的学术训练和哲学史梳理,马克思质疑和推翻了以往原子论研究中贬抑伊壁鸠鲁贡献的流行见解“,用显微镜去发现”和辨析了他与作为其思想先驱的德谟克利特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差异,借此表明伊壁鸠鲁代表的自我意识哲学“不是幻想,而是真理”,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凸显了人的自我意识,在对客体的认识、解释甚至改变中来发挥了作为主体的意志、功能、力量和特质“。幻想”“、真理”云云,不是认识论层面的,而是价值论和人性论意义上的;举凡在观照和理解世界的诸多思维方式中,只有Idealismus在与物的对立和纠结中把人的价值和意义彰显出来了。  相似文献   

14.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走向问题,许多学者强调哲学应该关注人与实践,也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大前提下,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对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出现和暴露的新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借鉴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路径。实践、人、价值、文化以及科技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几个维度,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热点,并成为重要的哲学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王伟萍 《学理论》2009,(19):3-4
哲学是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探究普遍性终极性超验性问题而取得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成果。诸子百家时代,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由天论、天人关系论、人论三部分组成。“知天以制天”的“天论”是中国哲学的逻辑起点,“究天人之际”的“天人关系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主题,“知人以成人”的“人论”是中国哲学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李云 《理论导刊》2002,(11):48-50
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方式决定人的本质内涵。人的存在是“类”存在,因而人的本质是“类”本质;人的“类”存在是实践存在方式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类”本质也就成为实践方式的内在特征和价值取向。“类”本质思想的确立,既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为理论根据,同时它也是现时代人们追求普世价值、呼唤普世伦理、创建和谐美好生活的要求在哲学观念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哲学应吸收利用中国传统哲学的优良传统及合理的范畴与命题,克服中国传统哲学的固有弱点,从而使当代中国哲学成为一种既克服“民族的片面性”又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成为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18.
困惑参与超越——社会变革与青年“文化人”的价值选择孙玉杰由于同时具备青年的冲动、激情和“文化人”的理想、追求,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一直处在社会运动的潮头,但他们或许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面对社会转型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而困惑、失落、冲突和激越。理性...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价值范畴是人文价值,是人的应然存在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全面生成;而经济学的价值范畴则仅仅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经济价值,二者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既不能彼此分割,也不能互相替代。认真探讨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助于消除因价值概念的混淆而带来的思想混乱,矫正经济活动中的价值论误区。  相似文献   

20.
1 .2 1世纪中国哲学的时空参照系是现代化的中国 ,它首先要确认的仍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理性文化传统 ,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理性文明的自觉批判与超越 ,同时亦惟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能以一种积极的建设和批判相结合的态度而与现代化发展实践保持广泛的开放、灵活适应的关系。据此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应该是 :第一 ,自觉保持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间距与张力 ,从现代化的普遍主义和人文主义立场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理性内涵和人文精神 ,扬弃其语言方式、文化心理和价值境界中的“圣学”、“王学”和神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