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这首朴实无华的歌曲。唱起来是那样的亲切和温馨.在危难之时则更让人感到一种特别的寓意和滚烫的温度。突如其来的天灾.瞬间逝去的生命.满目疮痍的家园.让每个中国人感同身受、心如刀绞。面对如此灾难。玉树没有畏惧,青海没有退缩。中国没有迟疑。在中央领导下全国总动员.以国家的名义.倾全力迅速展开救援!从国家高层迅速反应到各级组织勇于担当。从总书记、  相似文献   

2.
感悟青海     
感悟青海应该说是更高层面上的精神之旅。青海的苍茫与雄浑对一般的旅游者来说也许会显得单调乏味。也许会令人手足无措.但它体现的却是一种磅礴的气势和野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和皈依。  相似文献   

3.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 将于本月中旬在西宁举办的2013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正在谋划、引进并宣传推介一批重点消费性工业、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和投资改造项目.力争实现全方位、多领域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回望“十五”渐行渐远的身影.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开发性金融理念,一个个亮点闪耀眼前,一个个精彩纷至沓来.一个个喜讯迎面而至.在高原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包括青海在内的河西内凉地区呈现出一派文明昌盛的局面。学者汇集、文教振兴。其主要原因,由于河西地当东西交通之要冲.西域的文化学术东渐,必先在河西驻足。而东汉、魏晋时期.恰是西域文化东渐的重要时期。河西大量感受到西学的清新.从而以其沃土。植彼嘉禾,取得新的文明滋养.融汇新的文明成果,东西两个方向文明汇聚的结果,形成丰富的文化沉淀,被“五凉”政权所利用.构成文明昌盛的雄厚基础。其次。五凉文化的繁荣,还应当与河西地区文化传统风尚有关。  相似文献   

6.
统一战线作为一种大团结.大联合的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力量和有效途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青海由于受历史因素、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的制约。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村牧区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环境脆弱,处理好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7.
打搅儿,是青海地方曲艺中一个很别致的曲种,其篇幅短小,风格诙谐、幽默。早年,打搅儿是在演唱长篇曲目的间歇中演唱的。当演唱到大传“贤孝”中那些悲苦的情节时.听众唏嘘感叹,哽咽哭泣,说唱只好中断。为了使听众情绪上得到调节。书场气氛上得到缓和。艺人们便说叶丁一个搅儿吧!”就是另外唱一个节奏明快而逗趣儿的小段儿之后。再把原来的演唱继续下去。从说唱的连贯性来说。这一停顿是打搅了故事情节的连续发展.所以把这类小段曲目叫做“打搅儿”。其含义是不属于正式演唱的故事。后来,“打搅儿”的曲目逐渐增多.独自形成以讽喻见长,以幽默风趣为格调的一种曲种。在河湟地区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8.
实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奋斗目标,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和努力,其中精神动力是非常重要的支撑.而涵盖自信、开放、创新精神的青海意识,就是我们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加快青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强卫同志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要求我们.要自觉地把青海意识转化成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相似文献   

9.
青海是我们伟大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当西部大开发的阳光翻开又一部千年史的时候.带着远古的呼唤,带着地球第三极的圣洁与神秘,青海从历史的沧桑巨变中走来,沿着长江、黄河开辟的希望之路,奔向大海,走向世界,溶入了一个充满希望与憧憬的崭新世纪。  相似文献   

10.
青海的山     
青海是个多山的省份。青海的山远比青海本身有名。不少青海人在沿海内地都遇到过相同的经历:你言明自己来自青海.对方常会有片刻茫然,或者以为你在说青岛。但如果你提起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则会得到明确的肯定:“哦.知道。小学地理课本上学过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红线”.从九个方面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昭示着我国正处在一个和谐提升、历史跨越的极为重要时期。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而全会为我们精心设计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宛如一幅壮丽的画卷,印刻在13亿中国各族人民心中。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70年代。乡政府叫人民公社。我家离公社很近.小时候,我经常上那儿去玩。当时的公社是一个约6亩地大的四合院。是青一色的红瓦房。法庭就在这个院子里办公,只有两个法官的法庭是一个套间,内屋被用来做宿舍,外问是办公的.靠墙边立着一辆八成新的永久牌自行车。法庭没有电话.打电话要到隔壁的邮电所,办公条件极其简陋。法庭门前也没有挂任何对外的名称标识。当时的法庭工作基本上是常年累月配合公社干部在贴大字报、搞批斗、揪“四类分子”.很少进村办案。听大人们说,告状要找公社,书记自然也就成了断案的“法官”。在公社改乡政府后。因人员增加房子不够用.一个个单位就从乡政府大院里分离了出来。法庭也不例外。随之在乡政府大院隔壁另辟新址,盖了4间红瓦房。  相似文献   

13.
人口问题实质上就是发展问题。人口问题牵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大局,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实行计划生育,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反映了人口必须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正1月26日上午,省委书记王国生参加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经济、工商联联组讨论,强调要把热爱青海、建设青海、奉献青海变成每一个青海人的自觉行动。热爱青海政协委员吴汉忠说,作为港澳委员,我们一定要成为青海代言人,在香港和澳门把青海介绍好、宣传好、推介好,让更多的港澳人了解青海、认识青海、走进青海、爱上青海。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四个更加"打下坚实基础。到那时,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  相似文献   

15.
2008年4月.有一个新闻事件悄悄发生——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协议。从那时开始的青海馆筹备工作.是一桩由全省多个部门、多种行业、多个领域热情参与的盛举;是一个凸显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的文化创意:是一项以卓尔不群的文化个性吸引外部世界的地域亮相:是一次青海形象的自我重塑和成功推介。  相似文献   

16.
青海是一个历史悠久、多元文化、多宗教并存、自然风光优美、入文浅蕴深巨的省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居青海高原的六大主体民族创造了独特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这既是传承、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17.
《党的生活(青海)》2010,(7):F0002-F0002,I0001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甘青两省交界,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全县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312个村,总人1239.8万人,有汉、回、土、藏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3.2万人,占58.3%。民和历史文化悠久,民族特色浓郁,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主产区,在全省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  相似文献   

18.
青海是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三大汀河发源地。独特的F1然与人文,孕育了青海丰厚多彩的摄影资源。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摄影家协会、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丁今年7至8月完成的三汇源国际摄影节及其系列活动。是我省对外开放的义一标志,是我省综合实力的义一展示.同时也是向世界树立生态形象的一种创举和积极实践.是让世界了解青藏高原、特别是让青藏高原走向世界大舞台的新尝试。作为一个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国际性文化节会.它所具有的多重吸引力,为青海各项事业与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19.
聚焦青海     
A 2014年国考报名已于10月24日18时截止。据统计,本次国考海东所属职位计划招录中央国家公务员22人,截至10月24日18时已通过审核总人数330人,平均报考比例15:1,其中.竞争最激烈的职位是平安县国税局政策法规科科员,比例为51:1。  相似文献   

20.
青海民间小调主要流传在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在黄河、湟水之滨,沃野千里,风景秀丽。聚居着各族勤劳淳朴的人民。他们不但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也创作了优美动听、传情写意的民歌小调。小调被群众称作。家曲”.在演唱时不受时间、环境、对象的限制。由于小调根植本乡本土。与地方语言结合紧密,饱孕浓郁的民间情调,展现绚丽的乡土风姿,深受人们喜爱,得以长期在汉、回、土、撒拉各族群众中广泛流传。小调像历史长河中扬帆鼓浪的轻舟。随着生活的变异而更新.具有茁壮的生命力,是民族民间歌坛上一朵光彩夺目、芳香袭人的蓓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