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丹 《法制博览》2022,(26):118-120
《民法典》新增居住权制度并用6个相关条文构筑了居住权制度基本完整的框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法律意义。本文从居住权的立法背景、意义入手,通过分析居住权制度的详细条文,探究这一新增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探究居住权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史士辉 《法制博览》2023,(10):139-141
居住权是指对他人所有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占有、使用的权利。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与继承制度紧密相连,主要目的是保证未能获得财产继承的子女获得生活保障。近代之后,西欧国家大都借鉴这一制度,在本国民法中进行了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事立法工作成为我国立法重点,《民法典》的编纂也成为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居住权便是最为亮眼的制度之一,但由于立法留白或司法实践的缺失,后续实践中还是出现了居住权与他物权诸如抵押甚至所有权的冲突。本文通过对各权利的法理辨析,从比较法、实务操作等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阐述,并对解决路径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3.
沙爽 《法制博览》2022,(23):108-11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让人民住有所居,包括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兼顾的住房制度。为响应这一要求,满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民法典(草案)》《民法典(二次审议稿)》和2020年5月28日正式通过的《民法典》都在物权编下增加了居住权的内容、制度,明确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并登记占有和使用他人的住宅,以满足其稳定生活居住的需要。但居住权涉及问题较多,尤其在居住权人离婚情况下,保留居住权的必要性备受争议,合理解释和明确该制度的具体适用可为其完善做出铺垫。因而本文围绕《民法典》居住权的设立正当性切入探究,对有关制度进行解释、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钟婉秋 《法制博览》2022,(26):130-132
居住权制度源于罗马共和国末叶,是为无所依的妻子或奴隶提供安身之处的制度,随后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将其作为民法用益物权立法,有效满足了弱势群体的生存需求。本文主要对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居住权制度进行研究比较,从各国用益物权制度视角出发,结合我国《民法典》物权立法体系,为我国居住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5.
夏菁 《法制博览》2022,(35):110-112
在2021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居住权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不动产用益物权范围方面做出了更进一步的拓宽,对于法律实践中有关住宅类不动产的部分提供了分外重要的参考。与此同时,《民法典》中对于居住权的定义相对较为简易,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理解并分析。为此,如何理解居住权的各项有关内容,如何深入把握居住权各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又如何看待居住权公证的定义、作用和注意事项,逐渐成为居住权及其公证工作中应当切实予以解决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6.
刘炯 《法制博览》2023,(30):124-126
我国《民法典》规定了居住权制度,但居住权相关规定仅有6个法律条文,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需通过法律解释去进一步完善。例如没有对居住权的取得方式、主体客体范围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这样使得在司法实践中难以适用和操作。本文以《民法典》中居住权的相关条款为基础,对居住权的设立、主客体范围作出论述,希望能够为居住权制度的解释和完善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适用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照,也让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更容易操作。  相似文献   

7.
将居住权作为新类型的用益物权规定在物权编中是此次《民法典》修订的一大亮点。居住权制度是立法机关希望通过私法途径解决特定群体因养老、丧偶、离婚导致的居住困境,具有重大意义。但《民法典》现有居住权制度规定仅寥寥数条,难以全面规范居住权制度。具体而言,居住权的设立方式仅注重意定居住权,居住权的主体范围模糊不清,对权利消灭事由规定考虑不全面。为使居住权制度发挥实际效用,有必要对现存问题进行解释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王文君 《法制博览》2024,(7):106-108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权利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民法典》的实施为居住权的保护提供了更加完善和系统的法律基础。本文以《民法典》为基础,旨在深入研究居住权公证的法律依据、程序和保障措施。通过对居住权公证的研究,为提高公证工作质量、保障公民的居住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朱东阳 《法制博览》2023,(1):130-132
为了保障人民住有所居,《民法典》在用益物权中新增一章居住权的内容,住宅房屋所有人可以同他人签订居住权合同,签订合同的一方有权根据合同占有、使用约定住宅。立法者设立居住权的初衷显而易见,但依据现有的法律条文,居住权制度尚且不够完善,尤其是居住权和其他权利(主要是抵押权)发生冲突时,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法院就没有统一的裁判思路。本文旨在就《民法典》的现有规定下,阐述居住权制度对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清收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钱莉 《法制博览》2022,(27):127-129
居住权起源于古罗马法,各国对于居住权制度都有不同的规定,为了更好地平衡离婚当事人的利益,我国原《婚姻法》中对于居住权也有所涉及,但仅有原则性的规定。本文结合《民法典》物权编中居住权制度的出台,以婚姻家庭为视角,探究在离婚经济帮助制度中居住权制度适用率不高,未能充分避免离婚当事人无房可居状态的成因,本文通过分析立法空白、离婚经济制度适用率低以及我国传统习俗导致房屋产权多样的原因,着重论述了法定居住权的设立要件、居住权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拓展了释明离婚经济帮助制度的必要性以及裁判者在适用居住权在离婚经济帮助制度中发挥的相关作用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1.
孟令华  王洪磊 《法制博览》2022,(31):128-130
自古以来,住房一直是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中所关注的头等大事,住房也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自2000年房价上涨以来,购房市场可谓面临着“过山车”现象,近几年由于房屋占有量的不均衡,导致居住权无法得到稳定的保障,虽然“居者有其房”的目标逐步实现,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居住权制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初步确立了居住权制度,在第三分编用益物权的第十四章中,以专章的形式规定了居住权制度,这是居住权制度第一次写入法律,这标志着我国居住权制度正式写入法典,这一规定使得特殊群体按照合同或遗嘱居住他人的住宅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但是任何一项法律都不是完美的,对于居住权制度的设计不同学派之间存在争议,在写入法典时,也有许多概念和规范没有界定清楚,导致在制度设计和解释上存在不同的理解,出现了司法实践中不同的理解和适用,迫切需要司法解释来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从“居者有其屋”到“住有所居”观念的转变,以及市场对房产的多元化利用趋势的发展,在《民法典》之下形成了新的用益物权体系,增加了关于居住权的规定,完善了社会住房保障体系。本文从居住权的设立背景及内容出发,对居住权出台以后的适用情况进行内在检视,并对优化居住权的保障路径进行了建议,以期促进居住权多项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常亮 《法制博览》2023,(13):82-84
我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居住权的首次设立引发各方关注。居住权是从罗马法时期就出现的一种权利,起初是为了保护丧夫的女子以及被解放的奴隶等弱势群体而设置的,这一传统延至近代,其权利人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此番我国设立居住权,对于解决“以房养老”、保护弱势群体、维护婚姻家庭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民法典》只对其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同时也存在不少争议,需要通过实践探究和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进一步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符俏瑜 《法制博览》2022,(6):103-105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多层次住房政策,我国施行的《民法典》增设"居住权"制度,为我国现实的养老和住房矛盾问题给予了制度支撑.本文将从"居住权"的定义和制度设立背景入手,阐明居住权的设立方式及需要关注的实务要点,并逐步深入剖析居住权制度在实务层面给社会及审判活动带来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居住权制度作为《民法典》新增制度,仍有规定模糊之处和规范上的空白.在居住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中可以探知,居住权的人役性并不是固有属性,居住权的本质属性是所有与使用的分离.居住权客体是他人房屋,农村房屋、房屋部分及附属设施也为居住权客体.居住权是用益物权,可依合同、遗嘱或者遗赠设立,通过遗嘱的方式设定居住权,在继承开始...  相似文献   

16.
民事权利是制定《民法典》的根本,民事法律的核心保护对象是民事权利.发展至今,《民法典》不仅要将民事权利作为保护对象,还要对《民法典》的保护对象进行扩展.当前我国《民法典》私权保护对象逐渐突破局限,并逐渐扩展.本文主要以《民法典》为基础,对《民法典》立法价值、民事法律私权保护对象进行分析,并分别对《民法典》私权保护对象向...  相似文献   

17.
郑波 《法制博览》2022,(3):105-107
本文试图结合《民法典》物权篇回应社会现实需求增设居住权这一国家制度顶层设计,在我国老龄化趋势日趋严峻的当下,探索"以房养老"的新的进路,通过房屋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设计,如何更大程度地提高房屋的利用率,应对老龄化的挑战,从而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屋".  相似文献   

18.
杨千玲 《法制博览》2022,(23):123-125
我国居住权制度尚处于初步实施阶段,该制度势必随着涉居住权案例的增多,而面临法条释义与规则扩充的必要。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居住权限制为人役权的居住权性质已不能满足当代民事主体对财产多元化利用的现实需要。为此,可结合涉居住权纠纷实际,对居住权制度进行创新性再造,从不同的功能定位出发,结合我国居住权制度的立法缺失,从居住权功能定位、设立方式、内容构成、转让效力认定四个方面推演出居住权制度的类型化构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在隔代探望权上的立法,202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沿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已废止,以下简称原《婚姻法》)的探望权规定,仍未明确规定祖父母对孙子女的隔代探望权((1))。隔代探望权的立法缺失,并不能阻止现实生活中隔代探望权的行使与诉讼活动中隔代探望权的司法裁判。本文拟循着我国隔代探望权的立法轨迹,去梳理隔代探望权的立法现状与立法尝试,并根据我国隔代探望权的司法裁判状况,探讨我国隔代探望权行使的原则、条件与方式,提出区别不同情形对隔代探望权予以适当限制,以期对未来的隔代探望权司法裁判与立法完善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汲广珍 《法制博览》2022,(12):69-71
我国按照计划在2021年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颁行任务,我国在编撰《民法典》的时候就明确规定了婚姻家庭相关法律法规属于《民法典》中独立的一编,但由于婚姻家庭编本身具有较强理论性特点,因此如何权衡其与《民法典》的关系,并通过《民法典》来不断完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是目前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