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应承担违约责任出发,通过比较违约金与补偿金之间的不同,得出我国《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者违约责任承担的相关规定弱化了劳动者的违约成本,对于用人单位是不合理的结论。并根据相关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求我国《劳动合同法》得到更好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怎么办?2008年9月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在《劳动合同法》的基础上,明确了用人单位超过法定时限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责任。《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强化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助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和谐稳定。部分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的限制,促使劳动者先与其他单位签订形式上的劳动合同,转移劳动者劳动关系,其后通过签订借调合同,分离劳动者劳动关系和劳动用工,使劳动者在本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凭借借调行为,形成借调关系,避开劳动合同法的义务性、禁止性规定,减轻、规避用人单位法律责任。而劳动者则不得不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形式上的劳动关系,损害自身的合法权益。借调行为的滥用,造成劳动关系与劳动用工的分离,增加劳动用工管理、规范的难度,规避劳动合同法规定,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违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原则。因此,应从法律制度、行政规范、司法监管等各方面制定有效措施对借调行为进行规范、管控、制裁。从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忻昕 《法制博览》2022,(32):126-128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了服务期制度。站在用人单位一方,认为此制度的立法目的是保护用人单位的人才获取和保持权,因而违约金具有惩罚性质;站在劳动者一方,认为立法目的是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因此违约金只具有补偿性质,要控制在培训费额度之内。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说理,论证现行服务期法律制度规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王一敏 《法制博览》2013,(11):230+229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法律未规定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将向劳动者支付两倍工资的法律责任。即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双方解除劳动关系的,还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相似文献   

6.
霍健  张宁宁 《法制博览》2013,(1):157-158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权,这对于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力的流通和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立法规定的弹性化,现在的法律法规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当前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王燕 《工会博览》2009,(2):27-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了,这是一部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关系广大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又一里程碑。它的施行必将进一步维护和保障女职工的劳动权益,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谢港 《法制博览》2022,(6):52-54
我国《劳动合同法》分别赋予了劳资双方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出于对劳动者这一弱势方进行倾斜保护,其对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权进行了统一而严格的限制.但这样模糊、不分级、高要求的限制常显得有些畸重,给小微企业造成了一定困扰.细化规定单方解除标准,对不同企业行使单方解除权的标准进行分类处理更有利于劳资双方权利义务动态平衡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资纠纷也日趋增多。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项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常会利用这一规定来行使合同的解除权。本单位就出现过这样的例子:汽车驶车员A拥有国家颁布  相似文献   

10.
用理性双赢实践《劳动合同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实施以来,对于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增强了依法用工意识,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会保险覆盖率明显上升,劳动合同短期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11.
苏佳 《法制博览》2013,(3):69-70
《劳动合同法》针对劳动者离职竞业限制协议问题进行立法规范,但针对竞业限制的关键问题——经济补偿金,则规定双方当事人自由协商。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未体现劳动法应倾向性保护劳动者的理念,且由于规定的不完善,导致各地司法实践的不统一。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应倾向性保护劳动权,如劳动权受损,则用人单位应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金作为代偿措施,从而使离职竞业限制协议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12.
正一、离职员工未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能以此为由拒绝支付劳动报酬吗?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拖欠劳动者工资。双方解除劳动关系时,用人单位应当一次性付清劳动者工资。《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相似文献   

13.
吴超 《法制博览》2013,(6):222-223,220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具有稳定性,对于保障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劳动合同法》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作了重大修改,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和增加了具体相关规定,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仍存在诸多缺陷,同时不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其存在认识模糊,从而影响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和认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针对缺陷来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8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结束征求意见.这部关乎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劳动合同法是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该法的颁布实施,对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规范劳动关系、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蔡华为 《法制博览》2013,(3):174+155
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在如今的就业中,企业都会与劳动者约定一定期限的试用期,正是由于试用期内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录用条件是用人单位单方面制定的,所以用人单位以在试用期内劳动者不符合其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关系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但是这对于劳动者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比如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大学生在这段期间内错过很多就业机会,有些单位要求劳动者先垫付试用期内的住宿费、伙食费无法追偿等,本文针对此类问题,以一个案例为切入口,介绍《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一款的立法初衷,该条还有待完善的地方和一些具体建议,希望能使《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一款的立法初衷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正>"《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除了提供专项培训后约定了服务期、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等两种情况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职工承担违约金,这两种情况我都不符合。我离开学校时被迫交了1.5万元违约金,当我申请仲裁要求退还这笔钱时被告知不予受理,提起诉讼又被法院驳回。怎么会是这个结果呢?"看着判决结果,程晓雅满脸疑惑。经工会调解员解释,程晓雅这才明白,自己与单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从近日起实施。《规定》明确:如果劳动期限在1年以上、2年以内,试用期就不能超过30日。劳动合同期限在2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证金、定金及其他费用,也不得扣押劳动者身份证及其他证明。. (据《中国,年报》)北京劳动合同有新规定  相似文献   

18.
章献彪 《法制博览》2022,(3):102-104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和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有效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形式,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约束保障双方权益的直接依据.劳动关系在解除过程中,需要根据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对合同双方造成相应的损失进行民事归责,合同在发生非正常解除以后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违约金、赔偿金、经济补偿金等,这"三金"在适用过程中由于...  相似文献   

19.
正《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二项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  相似文献   

20.
章炯 《法制博览》2022,(4):79-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为《劳动合同法》)对"不能胜任工作"的具体含义并未有明确规定,导致用人单位滥用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制,将淘汰者认定为"不能胜任工作",侵害劳动者权益事件时有发生.文章结合现有法律规则以及民事基本法理,希冀在劳动法理论中确立起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规则界定标准,以期保障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