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肠道冠状病毒(swine enteric coronavirus,SeCoV)是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危害。本文综述了4种主要的猪肠道冠状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即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和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ADS-CoV),包括通过受体APN侵入细胞并诱导宿主细胞凋亡、逃逸宿主的天然免疫,以及与宿主细胞内质网应激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以便为猪肠道冠状病毒研究及相关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传染性贫血(EIA)虽可经多种途径传播,但主要通过吸血昆虫机械传播。EIA病毒借昆虫机械传播依赖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最重要的变量是感染马血液中的病毒滴度,媒 介昆虫的种类、数量和生物习性,以及感染宿主与易感宿主间的距离。 (一)EIA感染马血液中的病毒滴度 感染EIA的马属动物是EIA唯一的传染来源。感染动物终身具有病毒血症。其病毒血症的滴度不仅因临床类型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同一个体  相似文献   

3.
从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的重组、病毒基因的复制与重排、病毒基因的重复复制和序列插入、病毒基因的缺失和点突变几个方面阐述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由非致细胞病变型(NCP)向致细胞病变型(CP)转化的分子变异机制。总结了前人对NCP型向CP型BVDV转化研究的结果,归纳了5种生物型转化形式,揭示了BVDV具有高变异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建立能稳定表达日本脑炎病毒NS2B蛋白的细胞系。利用RT-PCR扩增NS2B基因,并将之克隆至带嘌呤霉素抗性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sin-EF2-MCS-Pur中。然后用慢病毒载体系统包装慢病毒,并将之转导正常293T细胞,通过嘌呤霉素加压筛选纯化细胞系。最后利用Western-blot、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对NS2B蛋白在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NS2B蛋白可以在所建立的细胞系中被稳定、高效地表达。在此基础上,利用该细胞系,通过串联亲和层析与质谱技术,筛选出了与NS2B可能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从而为深入阐明NS2B的功能及其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真核生物病毒的基因结构具有类似其宿主染色体DNA的生物学特性。病毒基因的复制、转录、表达以及其调控在某种程度上和真核生物相似。随着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机理逐渐被弄清楚,人们的兴趣已转到了真核生物方面来。基因表达和调控是当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而基因转录的起始事件在生物传息的流向、基因表达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DNA重组、分子克隆、核酸探针、体外及体内DNA定点突变、核苷酸序列分析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真核生物及其病毒基因转录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发现:许多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起始时,和两个重要的核苷酸序列区域有关。一个为起始位点上游约30个核苷酸处的富含“AT”碱基对序列(称为“TATA”或“Goldberg-Hogners”盒);另一个为起始点上游近70~80处的CAAT顺  相似文献   

6.
羊口疮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羊口疮病毒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近年来发现其也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动物,为一种人兽共患病。对羊口疮病毒的病原学、基因组结构、应用研究、免疫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已鉴定的几种病毒重要免疫调节蛋白和毒力基因及其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较为深入地探究了羊口疮病毒干扰宿主免疫系统及其免疫逃避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的传染性疾病。ASFV多基因家族编码的MGF360-9L已被证实是ASFV重要的毒力蛋白,是ASFV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关键之一。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基础表明,宿主细胞核基质蛋白3(Matrin 3,MATR3)可能是MGF360-9L的相互作用蛋白之一,但这种相互作用未经验证。此外,MGF360-9L和MATR3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调控,对于病毒复制或宿主免疫有何意义尚不可知。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免疫共沉淀(Co-immunprecipitation,Co-IP)验证MGF360-9L与MATR3的相互作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分析ASFV野生型病毒株(ASFV-WT)、ASFV MGF360-9L缺失毒株(ASFV-ΔMGF360-9L)感染或MGF360-9L过表达对MATR3表达的影响;通过RT-qPCR、Western-blot以及分析ASFV荧光重组毒株复制...  相似文献   

8.
2018年以来,江苏地区部分养殖场病鸭表现短喙、生长延滞。为确定该病的病原特征,本研究团队从某发病樱桃谷肉鸭场采集病料,经无菌处理后接种11日龄鸭胚连续传代培养,分离获得1株病毒,传至第3代次时可致感染鸭胚死亡,第5代次病毒滴度达5.3 log_(10)ELD_(50)/mL。通过PCR鉴定、电镜观察、基因遗传进化分析和动物回归试验,证明该毒株是短喙型小鹅瘟病毒(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goose parvovirus,SBDS-GPV),遂将其命名为SBDS-GPV JS01株。为了进一步研究SBDS-GPV JS01株对不同品种鸭的易感性与致病力,将该毒株第5代病毒分别经皮下接种1日龄GPV阴性健康高邮鸭、金定鸭与苏邮1号鸭。结果显示,JS01株对各品种试验鸭均易感,感染鸭出现发育迟缓、腹泻、跛行瘫痪及上下喙萎缩变短等临床症状,发病率100%,死亡率10%~25%。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出1株SBDS-GPV,该毒株具有较广的宿主感染谱。  相似文献   

9.
通过了解MDCK细胞感染犬细小病毒(CPV)后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研究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以及细胞抵御病毒感染的机制。利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分析持续感染犬细小病毒的MDCK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并用Real-Time PCR技术加以验证。结果显示,获得了359个差异大于1.5倍的表达基因(P0.05),占总基因数的1.53%,其中193个上调表达(0.84%),166个下调表达(0.69%)。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聚类分析,小部分涉及免疫应答、生长周期调控、信号转导和蛋白酶活性,其他大部分基因功能未知。利用Real-Time PCR随机验证5个基因在持续感染CPV后的差异表达,其结果和芯片杂交的结果一致。表明建立了MDCK细胞持续感染CPV后的差异表达谱,初步了解到CPV对宿主细胞的制约作用,引起部分细胞增殖调控相关基因发生了表达下调,以及细胞对感染的积极应答反应,部分免疫反应基因、肽链内切酶活性基因等发生了上调表达,从而为探索病毒的致病机理和宿主的抗病毒途径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细胞因子在抵抗狂犬病病毒感染的基础上,从狂犬病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狂犬病病毒的5个结构蛋白N、P、M、G、L在狂犬病病毒致病性中的作用以及细胞凋亡在该病毒致病性中的作用等方面综述了狂犬病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旨在为狂犬病的防制和疫苗研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