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春丽 《世纪桥》2008,(5):59-60
当前,对于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政违法行为,没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和救济,是我国法律制度的缺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构建国家与公众合作的高效公益诉讼制度迫在眉睫。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建议:确立公益诉讼制度模式;规定宽泛的公益诉讼范围;设定公益诉讼先行程序;明确法院立案审查权;适用公益诉讼调解机制;设立国家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价值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公共利益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几近空白,给司法实践带来了种种困难.本文从立法和司法层面提出几点建议,以对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根据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有些国家的环境公益诉讼已经建立起来并比较完善,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我国已经具备建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内容方面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具体做法,将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尽快地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回应了民众对检察机关能否有效承担公益诉讼人角色的关切与期盼,解决了公益诉讼主体不明等问题。这是继《民事诉讼法》确立公益诉讼制度之后,检察机关被赋予的新的法律职能,必将丰富检察机关法律角色的内涵,进一步凸显检察机关在国家机构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林秋 《世纪桥》2008,(12):54-55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根据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有些国家的环境公益诉讼已经建立起来并比较完善,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我国已经具备建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内容方面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具体做法,将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尽快地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根据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有些国家的环境公益诉讼已经建立起来并比较完善,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我国已经具备建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内容方面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具体做法,将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尽快地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7.
公益诉讼于西方法治发达国家已较成熟,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制度亦较为完善。我国新修民诉法中虽增设公益诉讼机制,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尚不明确,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比较发现,将提起公益诉讼之权力赋予检察机关,明确有关组织的范畴,排除行政机关的参与,方能保障公益诉讼机制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8.
公益诉讼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这一制度在西方一些国家己趋于成熟.而在我国,随着环境污染、国有资产流失等侵害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的案件频繁发生,在缺乏相关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公益诉讼悄然出现在诉讼实践层面.本文从借鉴国外公益诉讼的经验出发,立足国内公益诉讼的实践,分析了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的一些想法,旨在探索一条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公益诉讼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这一制度在西方一些国家已趋于成熟。而在我国,随着环境污染、国有资产流失等侵害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的案件频繁发生,在缺乏相关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公益诉讼悄然出现在诉讼实践层面。本文从借鉴国外公益诉讼的经验出发,立足国内公益诉讼的实践,分析了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的一些想法,旨在探索一条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浅谈公益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公众的公共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时 ,无利害关系人是否可以通过合法的诉讼程序要求保护 ,这在我国目前的诉讼体制之中似乎还无法得到圆满地解决 ,笔者认为 ,建立完善的公益诉讼制度将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不受侵犯 ,同时也是对我国现有诉讼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保障程序正义。检察机关作为原告参加民事公益诉讼的应协调其他适格原告,以适应原告多元化后的民事诉讼制度,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基于程序保障主义和原告多元化,检察机关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权利义务并不同于普通民事诉讼当事人,应赋予检察机关充分的民事公益诉讼监督权能。  相似文献   

12.
诉讼法发展的新动向 --国外公益诉讼制度鸟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文卿 《探索》2003,(5):133-135
诉讼制度的基本目的是解决社会纠纷与冲突,当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纠纷类型时,必然要求创设新的诉讼形式予以救济.当前我国公益纠纷的不断出现为诉讼审判实践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始终带着解决国内问题的强烈意识,运用比较的方法,重点考察各国公益诉讼的理念功能、立法模式、代表机制以及修改法律的努力,以期为我国公益诉讼研究的推进和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应强 《学习论坛》2004,20(1):46-48
公益诉讼在国外既有深入的理论研究 ,又有成熟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而在我国均处于初始阶段。因此 ,研究公益诉讼制度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首次作出了规定,但是,就民事公益案件的范围规定而言并不全面,需要将来继续完善。遵循纯粹公共利益和私益附带公益这两条界定民事公益案件的标准,拓展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围,将更多符合标准的案件,如垄断、不正当竞争、价格违法等公益违法行为也纳入到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围之中,已成为现阶段充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惩罚性赔偿请求权的法律性质影响检察机关惩罚性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判断标准与惩罚性赔偿金的归属与管理。检察机关在惩罚性民事公益诉讼中扮演代位者的角色,其惩罚性赔偿请求权仅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诉讼实施权,其原告资格的判断难以适用“直接利害关系”标准,而应将“社会公共利益”为实体要件、“诉前公告”为程序要件作为特别标准。惩罚性赔偿与罚金、行政处罚具有本质界分,其以民事权利为基础,惩罚性赔偿金应先由受害人认领,剩余部分可转化为公益基金,由相关公益组织管理,用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16.
《就业促进法》已于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然而该法并没有规定反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这不能不说是种缺憾。因为,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于大量不直接损害公民个体平等就业权利但造成社会公平就业秩序遭受损失或有损失之虞的歧视行为,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原告资格不被承认。这样,当公平就业秩序遭受侵害时或有侵害之虞时,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反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突破,也是对传统诉讼法律制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保障公民环境权与经济法律、法规的可诉性。目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在诉前、诉中、诉后分别面临着"无人起诉"、"举证不能"、"迟到正义"等困境,急需建立协同起诉机制、创新诉讼证据规则、采取多元裁决机制,实现有人起诉、有据可证和即时正义,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理念的司法实践,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公平正义制度保障提供了一条法治进路。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破除了旧有的法制藩篱,原告范围逐渐扩宽,司法救济不断强化。新时代,为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必须制定专门立法,强化检察职能,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为建设美丽中国构筑坚固的法治屏障。  相似文献   

19.
江沛 《理论研究》2007,(2):40-41
在传统法律不足以制止环境侵害的情况下,环境公益诉讼是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和救济环境公益的重要法律手段。我们应从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放宽原告的起诉资格,扩大法律对环境公益的保护范围等方面来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现环境公益诉讼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对环境污染、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