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新发展的趋势和社会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培养目标发生多方面转变。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多样化的选拔、评价标准,主体化教育、人性化管理,开放式、终身制教育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促进高等教育背景下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校就业率已成为对高校进行考核和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此背景下,对高校就业率进行准确角色定位和价值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试图立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语境,对高校就业率的角色进行定位并作价值分析,以期还原高校就业率的本来面貌,使高校就业率的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形成了“两级办学”体制,并从此开始实行“以区域化发展方式为主”的制度安排,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是,如果从科学发展观和教育均衡化的角度来审视这种制度安排的话,它既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同时又引起了区域高等教育差距化发展的趋势。这是今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以及确保大众化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崛起及其中心位移的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发展及其大众化的进程中,地方高等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认真总结国内外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实践,坚持科学发展,办好地方高教,强化其基础地位,发挥其主体功能,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过程中快速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产物,又承担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任。新建本科高校要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就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决策,把握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服务地方,追求优质,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毕奎奎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2):115+118-115,11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的引入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华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一线学生工作人员的作用。加强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培养刻苦学习的进取精神与严谨治学的优良风尚,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提高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紧张局面。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全球化直接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在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这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目前,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式有学者互访、学生交换、学分与学位承认、经费支持等等,但是,对即将步入“大众化”时期的我国高等教育,这些形式远远不够,其突出的缺点是不能够普及到广大高校师生。事实上,全球化环境下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不但要让人员“流动”,更重要的是让信息“流动”,这就给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提出新要求。一、全球化…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平等原则的内涵应该是从起点到终点的平等。当前,我国在教育平等原则实现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必须提升高等教育的实际质量;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层次化,培养多样化人才;逐步完善奖、贷、助学金制度,构建平等的绿色通道;注意招考形式的完善与改革,使平等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高职生,积极探索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交融式、分层式、开放式实现路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在教学管理上重视个性的自由发展.本文首先对"个性"进行了界定,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要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管理观;接着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改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编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指出教学管理制度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永恒的,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