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一个学派,法家在汉以后渐趋消亡,但法家各派学说却融会在儒家思想中,始终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治久安。其中,韩非为代表的晋法家创设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为大一统的秦王朝确立了治国方向。而秦以“法律的恐怖统治”而亡国,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而长久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荀子与韩非的法治思想分别代表了战国末期儒、法两家法治思想的特点。荀子从人性恶的基点出发 ,主张“化性起伪” ,建立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法治思想 ;韩非则集前期法家之长 ,从人性自私自为的观点出发 ,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二人的法治思想分别有不同的人性基础 ,在具体内容与立法原则上及对法的地位和作用、法与德的关系上都得到了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法治运行中,立法者是立法环节的主体,司法、执法主体的法治观念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执法的公正与法律的尊严。人们对法观念法理念的逐步认同并内化于心,乃至上升到法律信仰,促进守法主体自觉遵法守法,完成一个从立法、司法、执法到守法,再到促进立法完善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大变革时期,早期法家顺应时代要求,率先提出"法治"原则,至韩非子时,发展成"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完备的法治思想体系,经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探索和研究,至西汉武帝时又与儒家思想融合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这一系统的治国理论.  相似文献   

5.
韩非子与马基雅维里在以"人性恶"构建其法律思想理论基础上,在拥护君主专制,主张强力以及采取法、术、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统治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二者在对待人民力量的重视程度,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在集权方式等方面却有不同。分析比较二者法治思想的异同,对我国法治建设中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官德"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紧紧围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阐明了传统法文化及法治文明建设的内涵、外延,论述了传统法文化与法治文明建设的关系,并密切联系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我国现代法治文明建设提出了个人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由观念理论形态的的法治和制度形态的法治两部分构成的。其中观念理论形态的法治表现为法律学说、法律心理、法律思想体系及法律精神。制度形态的法治由观念形态法治的精神和原则所决定,并贯穿于整个法律及制度的各个环节建立、程序的设定和运作之中,维护和促进观念形态法治的转化及实现。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在新时期也曝露出种种问题。应当针对制定行政程序法、完善行政诉讼法和修改国家赔偿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完善我国行政法控权制度,使我国行政法治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9.
法治本身不仅是一种法律制度,而且包括着一种价值追求。法治的价值追求的实现,依赖良好的立法,要求法的制定要符合正义、平等、自由、人权的价值取向;要求执法官员具有良好的法的价值修养并正确地做出法的价值选择;要求树立法律的权威,保障公民合法权益,限制公权力的滥用:要求进行法治观念的改革,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0.
哈耶克的法治观是由自发秩序理论衍生而来的,法治原理的根基在于建立在无知论之上的自生秩序理论。由此法治之法才是真正的法律,即保障自由的法律。于是,没有法治也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哈耶克法治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在于,它误解了法实证主义的社会命题与分离命题,对法实证主义的法治观进行了极端的解读;其次,他的法治三原则无法直面真实的法律实践,而且排除了权利,也无法有效实现控制权力之专断行使的目的。因此,这种古老而空泛的法治理论也许只能作为一种政治理想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法律至上是法律发展史上一个比较古老的问题,但在现实中的认识并不统一.坚持法律至上,与区别"法治"与"人治",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要走向法治政府,就必须牢固树立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在当前,公务员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就必须深刻把握依法行政的本质。依法行政的本质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必须全面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依法行政的原则包括法律优先、法律保留、职权法定、比例原则、程序公开、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等原则;就必须在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中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奋斗目标被确定下来。这一方针政策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实行依法治国,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文章探讨了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并存,两者虽有矛盾,但在法律领域则意味着不同法系、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不同程度的融合,全球法治化与法律全球化的趋势俨然存在.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交替作用下形成的"中国法治的民间化障碍"正成为对抗"法治全球化"的巨大阻力.调和这种矛盾的最佳选择是运用"和"的哲学思维和方法论构建强调"和谐"的现代化法治社会,这既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理念在当代的回归,也是融合异种文化后的创新,为中国的法治化建设提供了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刑事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入教育与普及、司法环境的逐步改善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断的取得长足的进步,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法治建设应该首先明确法治概念的内涵和要素。由于哲学基础、社会结构、国家形态的不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虽然有"法治"这一用语,但在概念上与西方通用的内涵大有差异,体现了背后法律思维趣味的不同。中国不曾有过西方近代意义上的法治,法治概念在中国出现才仅仅有百余年历史,我国法治精神的培养和法治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社会背景产生不同的法律,而法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法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与这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相适应,从而形成良法,但仅有良法并非就是法治,法治社会的形成除有良法外,还必须具有相关制度的支持,以及公众对司法的信赖,这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香港及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昭示:法是由统治者制定的用来规范社会主体行为的规则,这些规则只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自觉遵守和维护,才能发挥其规范作用,否则将是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民主法制观,充分论证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和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如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从人性论出发 ,法治在于止恶 ,德治在于扬善 ;从经济方面说 ,法治导致自由 ,德治导致秩序 ;从民众角度讲 ,法治 (民治 )激发社会活力 ,德治 (教民 )引导人们思想。深度思考法治与德治怎样达到内在统一和从哪些层面实现统一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公安部提出了建设法治公安的总目标。"什么是法治公安"作为基本理论问题,需要首先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用来构建法治公安,可以系统地解决这一理论问题。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警、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是法治公安的应有之义。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法治公安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