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衔接机制之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基于中华民族“和为贵”和“息讼止纷”的传统,在民事纠纷的处理机制上,建立了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也称诉讼调解)并立的制度。尽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两大调解制度对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民间纠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化,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制度“调审合一”的矛盾却不断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2.
近日,笔者有幸随司法部参访团赴台湾地区考察乡镇市调解制度。在台期间,先后与台湾“行政院法务部”、“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和部分地方法院检察署官员进行了沟通,就两岸司法制度特别是司法行政制度交流了情况,并实地参访了台北市信义区公所调解委员会、新竹市东区区公所调解委员会,听取了其调解工作的情况介绍。  相似文献   

3.
前 言   我国现行婚姻家庭法规定,离婚案件经起诉后应先行调解,调解无效方转入审判。这种离婚起诉程序被称作“强制离婚调解制度” (简称强制调解制度 )。   调解制度是一种便捷有效地解决纷争、利于当事人达成双方认可的协议的制度,但我国调解制度的法律效果却颇值怀疑,“调审结合”的模式近年来也倍受批判,相应地,婚姻家庭法领域也应重新审视强制调解制度的法律效果和存在的合理性。   本文目的即在于通过对强制调解制度进行实证和比较法的分析而提出一点建议,希望能引起学界和立法者对此问题的重视,从而深入探讨此制度存在…  相似文献   

4.
赵勇 《河北法学》2023,(5):102-117
《新加坡调解公约》确立了国际商事和解协议跨国直接执行机制,其调整的国际和解协议需同时满足调解性、国际性、商事性和书面性要求。对比我国的规定和实践,“和解”的内涵与国内认识不一致,可能引起误读;“国际性”判断标准与国内不一致,可能造成内外区别对待的问题;“商事性”范围与我国实践不一致,可能引起适用冲突。究其原因,既包括我国缺乏专业的商事调解制度;也存在缺乏个人调解制度和统一的调解员资质标准;还有“和解协议”缺乏可执行力等原因。为全面对接公约的实施,推进我国商事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要构建以《中国商事调解法》为核心的商事调解法律制度体系,建立以规范调解员为中心的个人和机构调解并重的调解方式,确立以公共政策和第三人救济为重心的执行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民事调解制度是世界民事诉讼法上的首创,民事调解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一枝花”,它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化解民事争议,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然而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该制度暴露出种种弊端,在司法改革过程中,学者们对调解制度的存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文在阐述调解制度的优越性的同时指出现行调解制度的某些弊端,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刑事调解制度由于适应阶段和范围的限制并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刑事调解制度的作用,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我们应当建立公安刑事调解制度,发挥公安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晋红 《法学研究》1998,(5):110-116
法院调解在经历了从“调解为主”到“着重调解”再到“根据自愿合法原则调解”的立法性淡化过程后,近年来又受到了学理上的挑战。有的学者认为,调解作为民诉法的基本原则应予否定,其只能是一项诉讼制度。〔1〕还有的认为,现行的“调审合一”具有无法克服的弊端,因而...  相似文献   

8.
调解在十多年来经历着“重视-冷落——重新重视”的发展过程。其中,法院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从法院的角度出发,对“法院重新重视调解”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改进法院调解制度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潘乾 《行政与法》2008,(4):76-79
随着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ADR)在西方行政法上的广泛适用,行政调解作为“东方经验”的本土资源也日益受到世界学术界的关注。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对行政调解制度的忽视和行政调解自身缺陷等原因,导致了法治观念的极端化及其与和谐理念相背离,难以发挥行政调解在和谐社会中应有的作用。通过比较法的考察,我们从西方ADR的相关制度中得以启发,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一度淡化的调解被重新焕发了制度活力。在调解制度中开始建立引入社会力量的新机制.即设置协助调解和委托调解两种新模式。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引入社会力量进行调解的工作机制。”正是在这种诉讼调解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法院之外的各种调解协助力量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运用。公正作为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的有效法律方式,应积极介入到诉讼调解制度的改革发展当中.逐渐成长成为一种特殊的调解协助力量。  相似文献   

11.
宋健 《中国律师》2014,(11):72-73
一、民事诉讼调解之现状 本文所讨论的诉讼调解是指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由审判法官所主持的为双方当事人就解决纠纷而进行的调解工作。目前“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已然成为最高人民法院确立的工作原则之一。但是,在目前环境下仍有必要仔细认清诉讼调解制度的利弊关系,特别是“背靠背”调解方式对司法权的正常运行乃至法治前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裘索 《中国律师》2011,(3):44-45
在崇尚以和为贵、以和为善的中国,调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及至近现代.调解制度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受到国内外司法界的一致认可,被誉为“东方经验”。随着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决策和最高人民法院推动司法调解多项方针政策的提出,司法调解制度迎来了一波复兴的浪潮。  相似文献   

13.
“调审分商论”认为,我国诉讼调解制度内含调解与判决之间的矛盾,存在结构性缺陷,故应将调解从审判制度中分商出来。本文的分析说明,诉讼调解制度中的法官自由裁量与依法审判、当事人的自愿与法官强制、让步忠诉与权利保障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否就是诉讼调解制度在实践中异化的原因.是值得追问的。  相似文献   

14.
法制焦点     
《法庭内外》2009,(9):F0002-F0002
最高法院:推行“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 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强调,要正确认识把握“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的内涵,有效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工作新发展。要积极推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努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5.
“诉前调解”.对熟悉我国调解制度发展轨迹的人而言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末遍地开花的“经济纠纷调解中心”,为追求快速结案的效果曾经运用过这一形式:90年代初,它又发展为法院主动派员深入企业帮助企业清理诉前债权,召集债务人并主持调解的一种制度,后因违背不告不理的司法规律而为人诟病。  相似文献   

16.
法院调解制度的成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成本分析的新思路改革现行的法院调解制度,是当前我国司法改革中一个重点。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是否取消或限制被誉为“东方经验”的我国独创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下简称调解制度。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人在追求依法治国的目标上出现了对“法治”的极端倾向,片面排斥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于是,法院调解制度受到了“纯粹法治主义”的挑战,在诉讼法理论与实务界出现了“取消法院调解制度肯定说”。笔者的基本观点是,调解制度弊病的存在是难免的。从调解对判决的替代意义上分析,如果调解成本小于判决的成本,那么…  相似文献   

17.
调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经过漫长时间的累积,我国公民运用调解来解决纠纷的意识逐渐增强,调解制度也渐渐成为了我国公民解决纠纷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马锡五审判方式”就是典型的依靠调解解决纠纷的一种审案方式,该方式重点强调审判与调解需要相互结合,而在民事纠纷过程中则将调解作为主要解决方式.1963年第一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指出“调查研究、调解为主,就地解决”作为民事审判工作的根本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1982年试行的我国第一部《民事诉讼法》确立了“着重调解”的原则.1991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为“自愿、合法调解”原则.2002年、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接连颁布两条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关于审理民事案件中调解制度的使用原则和具体办法,为后来调解制度正式确立奠定基础.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122条第一次在立法上确立了先行调解制度.目前,先行调解制度尽管有了立法上的支持,但新修订的民诉法第122条对先行调解制度规定的较为原则,本文对“先行调解,”的内涵、适用条件和适用规则提出自己的观点,建议进一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一、调解制度建立的基础多年来,我们认为民事问题绝大部分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对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于是法院成了“教育者”,当事人成了“受教育者”.应运而生的是“调解为主”、“着重调解’等提法.实际上是把调解的权利和义务均赋予了法院.尽管现行民诉法对调解原则的表述有了进步,但在落实该项原则的具体制度上与旧民诉法并无实质性改变,且审判人员长期养成的观念,使调解仍沿袭着过去老一套作法,使调解在案件中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究其根源是我们对调解制度建立之基础认识不够.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调解制度的基础主要是法院的审判权,是法院审结案件的制度.忽视了当事人的权利,也不认为调解制度是当事人处分权利的制度.结果本末倒置,把调解制  相似文献   

19.
调解是我国自古以来解决纠纷的重要途径,调解制度在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由于其植根于我国几千年的法律文化和司法实践之中,代表着中国特有的儒家法律文化,所以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经验”。  相似文献   

20.
徐亮 《法制与社会》2011,(21):123-124,133
200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在答辩期满前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案件可以调解”。2005年各地对立案调解(即庭前调解)的适用范围、调解原则、调解规程及立案调解效力等立案调解方面有关的问题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这些均为庭前调解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及制度上的依据。本文就庭前调解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