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恒峰 《行政与法》2009,(10):26-29
协同治理是一个新的政府治理理论,它要求在公共生活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子系统构成开放的整体系统,从而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全能主义政府"、"无限责任政府"的管理模式,使得公共服务多元治理程度较低。因此,应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实现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城乡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本文提出了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树立服务理念,转变服务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落实政府属性;提高人员素质,扩大参与,建立和完善多元供给体制;解决公共服务的比例协调问题;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改革,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所谓新公共服务,它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它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新公共服务理论重新强调公共性、合法性、公民精神、政府责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公民社会与政府资源互融和协调,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希望之所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为社会服务为己任,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为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高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主体较为单一的集中供给方式已无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分散供给方式即多主体参与的供给方式成为应然选择。新时代,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实现政府与市场“双到位”、强化社会组织主体地位、引入并稳定外资力量,是促进公共服务“三大供给主体”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公私协力的表现,是担保国家理论在行政法中的具体化。透过担保国家理论、公私协力背景分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政法属性,政府保证责任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责任转型,有其宪法渊源与民事责任阙如的现实需求。基于保障社会公众以合理的价格持续、均等地获得质高价优的公共服务之目的,政府保证责任可以类型化为监督责任、管制责任、接管责任,其内容体现为保证有限竞争、质量与价格供给、持续与均等供给以及公共服务的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可以通过行政规制、契约治理及信用监管等措施,促进政府保证责任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正视角下的我国公共服务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服务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权利为逻辑出发点,公共服务改革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目前的公共服务体制与实现社会公正有一定差距,需要在深化改革中逐步优化公共服务体制,社会公正是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取向之一,既要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又要注重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合理的政府间事权配置是公共服务改革的基础,此外,适当的政府间财权配置是公共服务改革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王志华 《法制与社会》2011,(13):195-196
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是整个公共管理部门格局的调整,NGO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地位在理论上得以确立,公共服务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NGO在政府职能掌舵化、公共服务竞争化、公共服务评估监督主体社会化、公共管理权力分散化等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NGO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意义凸显在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合作治理理念的建立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左晓慧 《法制与社会》2012,(33):128-129
乡村治理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是治理理论在我国乡村社会中的运用。现阶段,我国乡村的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乡村治理的重心在于通过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由于我国社会力量发育不完全,在公共服务提供中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的发展,建立政府主导、多主体积极参与的农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的悖论及其消解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义程 《行政与法》2005,(11):22-24
古典经济学在深入论证公共服务市场供给无效性的基础上,将政府视为唯一的当然主体。然而,市场之手失灵并不意味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必然有效。事实上,政府垄断型供给模式会引发诸如公共服务的超量供给、效率低下、质量低劣、有效供给不足等一系列制度性缺陷,由此形成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的悖论。为了寻求破解悖论的密码,需要摆脱在政府或市场两极间进行选择的惯性思维逻辑,借鉴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等分析工具,构建我国公共服务的一主多元型供给新模式。这一模式势必需要我国政府实现从直接生产者的单一角色向动态兼任生产者、安排者和培育者的“多面人”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0.
白静 《行政与法》2006,(2):17-20
由于全球化和资讯时代的冲击,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社会结构范式逐渐取代了政府—市场的二元社会结构范式,从而改变了政府治理的规模和传统边界。针对这种大变革时期的发展趋势,中国政府必须重新认识和改革传统体制的政府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三元社会结构共同治理模式的互补优势,在中国渐进改革的演进发展中构建出一种新型的、有中国实践特色的政府治理模式,即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