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大平 《证据科学》2005,12(4):270-273
医师的过失行为本质是一种客观过失,是对医师注意义务的违反,考察医疗过失行为应合理的运用风险判断、专业判断、信赖原则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
医疗过失问题,是医患纠纷的焦点.医师的过失行为本质是一种客观过失,是对医师注意义务的违反,因为任何医师在自己从事特定的医疗行为时都必须达到相应的医疗水准.医师的注意义务是指医师在医疗行为时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具体操作规程,以及职务和业务上的习惯和常理、接受期约或委托的要求等保持足够的小心谨慎,以预见医疗行为的结果和避免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相似文献   

3.
论医疗注意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尔肯 《法学杂志》2006,27(6):30-32
医疗过失是医师在实施医疗行为的过程中违反其应尽的注意义务从而引起医疗损害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作为法律义务的注意义务是整个医疗过失的核心,也是判断医疗过失是否成立的前提。因此,本文在界定医疗注意义务概念的同时,全面阐释了医疗注意义务的内容、产生的根据以及医疗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等关键问题,为客观、公正地认定是否构成医疗过失,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大平 《证据科学》2004,11(4):278-281
医疗过失问题,是医患纠纷的焦点。医师的过失行为本质是一种客观过失,是对医师注意义务的违反.因为任何医师在自己从事特定的医疗行为时都必须达到相应的医疗水准。医师的注意义务是指医师在医疗行为时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具体操作规程,以及职务和业务上的习惯和常理、接受期约或委托的要求等保持足够的小心瑾慎.以预见医疗行为的结果和避免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相似文献   

5.
于军波 《山东审判》2004,20(1):66-71
医疗行为事关患者的生命健康,故道义责任、社会 责任重大,作为专家的医师在实施医疗行为时,应尽善 良管理人的义务,就抽象的轻过失负责。在审判实践 中,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作为比较特殊的过失侵权案件, 过失的有无应以医师是否具有应有的技能与注意义务 而定。应有的技能一般以医师具有执业资格就可认 定,而注意的标准只能以通常的医师水平及注意义务 判定。在英美法中,这种判断标准称为"医师平均、 通常具备的技能";日本法则称之为"最善的注意或 万全的注意"。一言以蔽之,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中医疗 过失确认的关键就是医疗者在医疗行为中是否尽到了 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目前我国关于过失犯罪注意能力判断标准的四种学说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了在区别普通过失与业务过失的前提下,对普通过失和业务过失注意能力的判断分别采用不同的标准。普通过失的注意能力判断采用个人标准,业务过失的注意能力判断采用平均人标准。本文论述了业务过失的判断基点,认为业务过失是业务行为的过失而非业务人员的过失。  相似文献   

7.
论医疗过失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过失是医方承担医疗侵权责任的核心所在,如何认定医疗过失就成为确定医疗侵权责任的关键性问题。但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医疗过失的认定并无明确规定,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也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从医师专家这一特殊身份的视角出发,结合医师的注意能力以及其他影响因素,探讨医师在医疗服务中应负的注意义务,从而进一步提出医疗侵权责任中医师医疗过失的判断标准及其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中原 《法学》2013,(8):122-129
整个过失的评价机制中包含了一系列不同层面的二元结构模式。作为过失的本体或评价基础的"可预见性"包含了主观能力与主观义务的二元结构,过失的客体则包含了行为上的过失与结果上的过失的二元结构,行为上的过失判断体现为特定过失与一般过失相区分的二元结构,结果上的过失判断则体现为具体预见能力与概括预见能力相区分的二元结构。在过失评价机制中,政策判断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狭义的过失竞合是过失同时犯的竞合,其在结果归责上存在不同于过失共同正犯的特殊性。过失竞合的处罚范围借助因果关系的广泛认定存在不当扩大的倾向,在因果关系之外寻求过失竞合结果归责的限制路径具有必要性。过失竞合结果归责的核心问题包括主体的特定问题以及归责范围的限定问题,前者在于判断行为人缘何负有注意义务的根据,后者在于判断过失正犯的答责范围。以因果经过支配可能性作为判断过失正犯的正犯性标准具有妥当性。在正犯性判断的基础之上,应当将处于支配范围之外的过失行为排除在处罚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0.
监督过失的客观归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运用客观归责理论中的危险制造与危险实现的原理来解释监督过失的客观可归责性问题,这对于判断监督者、管理者的行为是否制造了刑法上所不允许的危险,理解监督过失与信赖原则的关系,以及解决管理过失中他人行为介入时对管理者的归责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旭巍 《法学杂志》2012,33(7):161-164
相对于认定故意犯形态的原因自由行为有诸多疑难而言,在过失犯形态的原因自由行为之中承认原因行为的实行行为性并没有太多争议。但无论如何,过失犯形态的原因自由行为至少在表象上有别于一般的过失犯,其特点就在于可以划分为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这两个阶段,而在结果行为阶段又的确是丧失了责任能力甚至是行为能力。相关判例印证了在自陷无责的情形中构成要件模式的正确性,即原因自由行为实质上并不是一种需要特殊归责的构造,而只是一种现象上有独特之处,但完全可以被包括在一般的归责形态(无论是过失犯还是故意犯)之中的说明形式(说明实行行为到底在何处)而已。要成立过失犯形态的原因自由行为,关键在于如何在具体情况下认定行为人的过失心理,它可能有三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李洁  谭堃 《北方法学》2014,(4):56-67
我国过失共同正犯的理论与实务都是以《刑法》明确否定过失共同正犯的成立为前提的。在此前提下,既不利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过失共同正犯理论自身的发展,因此有重新审视的必要。通过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发现,《刑法》第25条第2款的规范构造既是行为规范也是制裁规范。作为行为规范,该条所禁止的是引起法益侵害结果的过失共同犯罪行为。而作为制裁规范即是要对违反行为规范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法官在依照该制裁规范裁判案件时,是以过失共同犯罪行为为评价对象的。在具体定罪量刑之前,需要确定是否成立过失共同犯罪,进而将结果归责于各行为人,这就为过失共同正犯的解释论展开提供了规范前提。  相似文献   

13.
谢文钧 《河北法学》2003,21(5):16-18
职务过失犯罪刑事责任的程度,是确定职务过失犯罪主体刑事处罚轻重不可缺少的方面。职务 过失犯罪主体的职权所内涵的注意义务要求的不同、相关心理内容所反映的主观恶性的不同、行 为违反规范的数量的多少及犯罪结果的严重程度是影响职务过失犯罪刑事责任程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中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作为义务的先行行为应当是对法益安全造成了现实、具体、紧迫危险的行为,先行行为具有直接性、高概然性、临近性三个特征。原则上,先行行为应当以违反法律规范为前提。但是,在对行为人施加作为义务不与刑法的其他更高价值追求相违背的前提下,合法的先行行为也能够引起作为义务。在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前提下,应当肯定犯罪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引起作为义务的先行行为自身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既可以是故意或者过失行为,也可以是无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基于相同的过失共同造成损害结果即为共同过失犯罪,但现有的共同犯罪理论和行为理论并不能合理解决这类行为的定罪量刑问题。重构行为理论,将行为理解为"行为人运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作用于特定的人或物的存在状态的过程",过失共同犯罪就是行为人之间在相互利用对方行为之际,应当控制而没有控制,最终造成了实际损害结果,所以应当分别按照过失犯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6.
姜涛 《北方法学》2013,(3):36-45
故意与过失的区分之间应有一个衔接的问题,而这个衔接点应体现在间接故意和有认识的过失之间,即有认识的过失与间接故意在法益侵害程度上相互衔接。正是这种衔接,造成了间接故意和有认识的过失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区别之难。基于这种相互衔接,过失犯罪的法定刑之最高刑,就应和侵犯同类法益的故意犯罪之最低刑之间保持一致,以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区别不能之谜。  相似文献   

17.
田圣斌  董邦俊 《河北法学》2003,21(6):131-134
理论界一般认为,合同法第43条规定的是非法泄露或者使用缔约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行为的缔约过失责任,笔者认为该条规定的不仅仅是一种缔约过失责任,而且是一种侵害商业秘密的侵权责任,所以该条的实质是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在救济方法上,该条存在重大缺陷,该缺陷极不利于保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权利,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 lawsuit commenced recently in the Ontario Superior Court of Justice by an HIV-positive inmate in the federal penitentiary system against the Correctional Service of Canada (CSC). This a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ngoing struggle to hold government and public officials accountable for failing to address the HIV/AIDS crisis in prisons. The suit contends that CSC must be held liable for the seroconversion of an inmate while in CSC's care and custody, and that it must also be held liable for the alleged negligent provision of medical care to HIV-positive inmates.  相似文献   

19.
One proposed way of preserving the link between criminal negligence and blameworthiness is to define criminal negligence in moral terms. On this view, a person can be held criminally responsible for a negligent act if her negligence reflects a deficit of moral concern. Some theorists are convinced that this definition restores the link between negligence and blameworthiness, while others insist that criminal negligence remains suspect.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discussion by applying the work of ethicist Nomy Arpaly to criminal negligence. Although not interested in legal issues herself, Arpaly has a well-developed theory of moral agency that explains moral concern in terms of responsiveness to moral reasons. Introducing her work to the ongoing scholarly debate will be helpful for two reasons. First, while a definition of negligence in terms of moral concern is recognized as one proposed solution to the negligence–blameworthiness problem, authors promoting it have yet to give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moral concern and its relation to blame. Borrowing Arpaly's account will help clarify the idea of moral concern so that both proponents and critics of a concern approach to negligence can have a better-defined debate. Second, her theory of blameworthiness is especially suited to defending the blameworthiness of negligent actions, because it does not have recourse to a special quality of choice or self-control that must be active to render conduct blameworthy. To make this second advantage clear,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reliance on choice or self-control problematizes blameworthiness for negligence. Those who wish to defend blameworthiness for negligent acts should base their work on an account of moral agency that does not rely on either choice or self-control to explain when an action is blameworthy.  相似文献   

20.
过失危险犯之存在性与可存在性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决定某类过错行为 ,包括过失危险行为在内可以犯罪化的基础不是主观过错 ,而是危险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过失危险犯只能存在于危害公共安全法益的犯罪中 ,由于公共安全法益本身的特殊性 ,这类法益价值的外延已经突破其本身的价值而及于它的安全性 ,即威胁它的安全就是侵犯它的价值 ,而使过失危险行为具有直接侵犯公共安全法益价值的本质 ,进而具备犯罪化的报应基础。设立过失危险犯与刑法谦抑原则不冲突 ,反而有利于刑法诱导和刑法忠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