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世界政治   8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4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从本质或应然层面看,政党关系和谐是我国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我国实现政党关系和谐提供了一定基础;但应然与实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过去和谐并不意味着现在与将来和谐。从政党关系和谐角度看,面对时代发展,我国在政党关系认知、政党理性、政党制度乃至政党自身建设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与影响着我国的政党关系和谐。面对时代发展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挑战,我国要继续保持政党关系和谐,需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和谐的政党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党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党权力与利益行为,进一步加强政党自身建设,实现政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红凛 《人民论坛》2022,(21):42-47
明确什么是“大党独有难题”,要从世界政党百年沉浮、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寻找答案。从百年来世界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看,决定民心向背的主要因素,除了政党意识形态之外,主要在于经济发展与执政绩效问题、利益集团与贫富分化问题、权力腐败与政治腐败问题、政党官僚化与僵化保守问题、党内团结与政党分裂问题、颠覆性错误与改革失败问题等。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大党独有难题”的核心问题,即如何防止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问题。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40年,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40年,也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40年。概括说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要管党、必须全面从严治党;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面临的形势越严峻、任务越繁重,越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越要坚持、改善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可谓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最为根本的经验。新时代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坚持从严治党、科学治党与党内民主的有机统一,着力强调增强管党治党的系统性、协同性、预见性、创造性、科学性、实效性,将党的政治路线与党的建设主线有机统一起来,着力改进党的建设模式与方式,不断提高党建质量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4.
党风问题关系党的执政成败与生死存亡,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始终是执政党工作作风建设的核心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高度出发,严整"四风",成效显著,成为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最为亮丽的风景线。充分正视作风问题的顽固性与反复性、以"钉钉子精神"驰而不息地推进作风建设、从党性高度全面思考与部署作风建设,彰显了习近平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精神特质与思想品格;紧紧围绕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总体思路,着力强调公私分明、划清党员干部行为底线,以"四风"为重点、以从严治吏为关键层层推进作风建设,坚持纪在法前、正风肃纪合力推进作风建设标本兼治,认真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致力于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是习近平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实践方略与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5.
不宜简单提“党的领导法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后,有些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党的领导法制化”的观点。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明显的缺陷。它没有准确把握法制化和党的领导的科学内涵,忽视了党的领导的特点,将与国家政权相伴存的法制概念生硬地套用于党的领导范畴之中。这不但容易在理论上引起混乱,而且在实践中也不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法制化的涵义法制化的内涵主要集中在“法制”一词上,“化”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法制的涵义大体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即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和制度,或简称法律制度;动态意义上的法律,指立法…  相似文献   
6.
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在党的领导活动中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改善党的领导就要以“三个代表”为指针,把党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在领导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仅要求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而且还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范围,为党依法执政提供了充足的法律依据,对全党厉行法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坚持从严治党,坚守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才能赢得民心、赢得公信,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凝  相似文献   
8.
<正>多年来,我国学界对于引咎辞职制度的解读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对于引咎辞职能否作为法律制度的判别一直见仁见智。事实上,引咎辞职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行为,它一旦被法制化,就必然造成曲解与背离引咎辞职本质的问题,这也是引咎辞职制度作为法律制度的根本困境所在,它集中反映在我国学界有关主张与支持引咎辞职法制化的各种主要理由之中。将本质上作为道德行为的引咎辞职制度化,从而所提  相似文献   
9.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义在于按规律办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把党的自身建设、党的领导、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从执政实践角度全面把握执政党建设所面临的内外关系与内外矛盾,从政党自身建设规律、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的角度来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正确处理党的建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要立足于执政逻辑、执政环境、执政使命,正确认识中外政党执政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党的建设科学化与西方政党现代化的共性与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实践中,邓小平围绕“什么是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一主题,在党的领导本质、领导体制、领导方式、领导条件、自身建设、检验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执政观点和理论范畴。这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最直接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