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9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日关系发展顺利,成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和密切的经济关系相比,政治、安全关系发展滞后,安全关系尤其是阻碍中日关系深化的重要原因;作为东亚的两个重要国家,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东亚形势和地区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论日本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目标,日本进行了多方努力,积极参加联合国名义下的各种活动,推动联合国改革,积极做各成员国的工作,但困难和阻力仍不小.日本能否实现其既定目标,既取决于自身的条件,更取决于他国特别是亚洲国家的信任程度和世界形势尤其是大国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菅直人内阁从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逐步改变鸠山内阁的对外政策:完成防卫大纲修订,提高对华防范,加强日美安全合作和构筑制约中国的地区联盟;在经济上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菅直人内阁成立后即想改善日美关系,钓鱼岛撞船事件为调整对外政策提供了契机.撞船事件后日本国内的对华外交讨论,反映出日本在中国国力上升形势下重建对华关系的思考,即加强日美同盟和对华防范,同时在经济等各领域开展与中国的互利合作.  相似文献   
4.
孙承 《当代亚太》2001,(1):38-43
日本经济已走出谷底,出现自行恢复的趋势,并将保持缓慢增长势头.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民间需求疲软,特别是失业率居高不下、个人消费不振.经济走向恢复将使日本重新发挥在地区经济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开始对亚太安全形势和日本作用重新评估,要求重视和加强美日同盟。美国调整对日政策可能使美日关系进一步向平等方向发展,以换取日本对美国亚太战略的支持与合作。这是近年来美国加大对亚太地区投入战略的一部分,美日双方对此都十分重视。这对今后美日关系和亚太安全形势的走向会产生影响,但不会改变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大国关系与东亚合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区合作的进退和成败。东亚大国为保持地区稳定与繁荣都希望进行合作。由于美对东亚的影响和其政策目标与其他大国的利益不尽一致,使东亚合作的进程复杂化。中日合作是实现东亚合作的保证,但需要切实建立互信、互利的关系。俄目前对东亚合作的影响还是在安全和战略方面。东盟仍然希望保持地区合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朝鲜核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朝美核问题日益升级。美要朝放弃核计划,朝要美提供安全保证。现双方互不信任,但谈判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朝坚持由朝美双边解决核问题,美则主张多边会谈,最近双方态度略有松动。朝核问题有望和平解决,但也不排除发生冲突的可能。朝核问题如何解决对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形势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福田主义是日本在中国迅速发展、亚太地区成为新增长中心形势下的外交构想.它继承了福田主义的精神,是对冷战结束以后日本亚洲外交实践的概括,也表明今后的政策取向.中国是日本亚洲外交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日本将努力稳定中日关系,提高两国的合作水平,同时也更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动向.新福田主义的提出带有福田个人色彩,也是日本转向重视亚洲外交的历史必然.它的一些原则不会因日本政局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 随着中、日两国交往日益频繁,联系日益广泛以及各自的发展变化,双边关关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日本从废墟上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成为与美欧鼎立的“经济三极”,进而要求在各领域发挥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国际作用,这就是所谓“日本的崛起”。冷战结束以后,日本把谋求大国地位作为主要外交目标之一,在21世纪将继续这一努力。一、重筑经济实力基础,发挥经济大国作用  日本要谋求大国地位,首先要重振经济。自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复苏乏力,舆论称90年代是“失去的10年”。1999年春季,日本经济总算走出谷底,但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不振,经济增速缓慢,又背负巨额债务(到2000年底预计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