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十年代第一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海峡两岸的交流更加蓬勃发展,势不可挡,推动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值此岁尾年初之际,本刊海外版同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国内部、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部和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联合约请海内外学术、教育、科技、文艺、体育、工商等各界人士和回大陆探亲旅游的台胞,或撰文笔谈,或接受采访,或抒发探亲旅游观感,或就两岸交流与和平统一坦陈己见,以期引起更多的海内外各方人士关注两岸交流和统一大业,并为之献计献策。现将这些笔谈和访谈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萧乾 《今日中国(中文版)》1986,(3)
著名作家蕭乾是北京人,現已是七十八歲的老人了。他出生在羊管胡同,在東直門一帶長大,童年時代很少出过城圈。成年後,前前後後到過十來個國家。但他始終忘不了兒時的北京城,清脆委婉的京白、胡同里名种不同的叫卖声、五彩缤纷的春節花燈……都深深地留在他的記忆中,现在一一重新出现在作家的笔下。这一组雜憶和冰心的評論原载《北京晚報》,現徵得作者同意,予以轉载。限于篇幅,本刊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3.
@者、翻i领域取有传帝曲折鹰识分子外学者来研究少有人事。这改时深己生是位著名的作家、记,他在文学、新闻、翻译等:骄人的成就。他的一生富!,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在他身上蕴涵留中国老知;历史道路的悲欢。很多中B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现象见他的影响之大,但是很,发生在他身边的摄影故片是他在解放初期参加上层拍摄的O目击新中国的土改运动@萧乾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九年访美时,就曾听人说好莱坞在酝酿着一部关于埃德加和海伦·斯诺的影片。关心中美文化交往的人们都热切地盼望这个片子能早日拍成。那年十月,我去康涅狄格州乡下访问海伦·斯诺时,一进她那间斗室我就问起这件事。她谈了一下经过,但对于能否拍成,显得没有把握。她要我去好莱坞访问这个片子的制片人康塞丁。后来我专程去影城同康谈了一个晚上,了解到不少情况。但是当时从康的谈话看来,前景也还很渺茫。因此,回国后就没有报导。 相似文献
5.
1956年春间,作协决定让冰心、董秋斯二位和我去参加中直党委的马列主义学习班。当时规定要全面脱产,不许请假,甚至嘱咐连电话也尽可能不接。 一天,正当我在啃《反杜林论》时,忽然接到讣告:我的恩师杨振声(今甫)先生不幸逝世了。我愣 相似文献
6.
年前收到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巴金题签的《颖南选集》,引起一段愉快的回忆。八三年初在新加坡逗留的那七天,同新朋旧友会晤比参加会议占的时间还多。在新朋友中间,周颖南君给我留下颇深的印象。他使我领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国籍可改,民族文化的根却是时间空间以及人为的因素都割不断的。颖南第一次到旅馆房间来看我时,带来两大厚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我多次出访时,曾在伦敦、柏林和奥斯陆等城市街头看到一种怪现象:一簇年轻(大多在20~25岁之间)的男女,把自己装扮得像妖怪。女的把一头秀发染成红色,男的则把头剃个净光,顶上翘起根几寸长的辫子,有的还撅成猪尾巴形。脸上则个个涂得花花绿 相似文献
8.
尽管文革中旧时日记、笔记俱已化为灰烬,由于劫后记忆力始终末见减退,去年还写了一部30余万言的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香港版已于1988年11月由香江出版公司出版,国内版正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排印中)。开头《黎明曲》系写我的童年。我还能记起幼时玩些什么,受过哪些责罚,在庙会上看过什么杂耍曲艺。然而关于自己的身世,我却写得有些矇胧。其实,这也怪不得我。谁叫我爹在我呱呱落地之前就已仙逝。祖宗牌位前虽然也供着一本积了上寸尘土的家谱,可汉化了的家里,早已没人通晓蒙文。所以关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