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协调可持续思维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颖  臧峰宇 《新东方》2009,(4):36-40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今时代人们审视社会发展路径时所持的思维方式,强调在扩大发展规模和提高发展速度的同时,关注发展的质量、速度及可能承受的代价,其“科学”绝非技术同位语,而是从思维方式角度把握发展的价值视域,反映了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思维创新,  相似文献   
22.
从哲学层面解读金融危机的喧嚣景观,可见其表象背后蕴藏的科学危机、哲学危机与人的危机。重新考察经济的道德前提与生活的幸福目的,可以彰显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道德价值,即当市场经济的道德意蕴流失时,人们会在意义缺失的迷茫之中漂流,从而背离期盼的发展目标,产生各种各样的危机。在这个意义上,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超越金融危机,进而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解决提供思路与力量的原因,对人们展望市场经济的未来前景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3.
缅甸的殖民历史使国家安全成为缅甸独立后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因素,也使得军方长期掌握缅甸外交政策的决定权。对军方而言,外交的核心目的在于保证缅甸主权独立完整,因而军方赞同并坚守吴努确立的中立、不结盟的外交原则。缅甸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其内忧外患的战略环境,限制了其外交政策的腾挪空间。由于不同时期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缅甸中立外交原则的具体实践有所调适和妥协。1988—1992年短暂弃用中立政策、"一边倒"向中国后,缅甸一直在努力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力争实现外交多元化。但是,缅甸长期经济发展落后,国家治理能力低下,当面临严重的外部冲击或内部危机时,往往只能依靠中国提供政治保护和经济支持,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外交的中立主义和多元化产生不利影响。民盟政府执政后缅甸的中立和多元化外交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24.
当工业社会的危机逐渐呈现在其繁荣的背后时,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应然方式加以反思,后工业社会思潮应运而生。后工业社会关注经济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深入剖析并积极论证超越工业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的可能,在联动机制中建构社会发展的应然境界。本文通过对“概念性图式”的思辨,以知识脉络梳理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图景,从“知识—权力”的技术层面关注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25.
儒家虽然在伦理上实现了个体依附于群体之中,然而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却使人的自我与匿名的公共生活剥离开来,使个人居于高度的孤独之中。在儒家理性规划的生活之外,人必须寻找到逃避的路径来缓和价值与个性的紧张。道教之类的本土宗教就是这样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26.
恩格斯的名作《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曾有多种中译本出版,主要包括吴亮平全译本、各种摘译本和部分译本、中共中央编译局全译本。这些中译本使恩格斯撰写的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读者接受、理解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历程,梳理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与传播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1962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一书是Т.И.奥伊泽尔曼教授的名著,几乎经过了半个世纪,Т.И.奥伊泽尔曼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名于2011年修订再版该书。俄罗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Н.И.拉宾教授在发表于2011年第12期《哲学问题》的书评中分析Т.И.了奥伊泽尔曼的理论原则,即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并分三个层次展开评述。这些评述涉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反思,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与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细节考量,从中呈现了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的理论视野和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