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2篇
法律   15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1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31.
近年来国内新闻媒体关于黑社会的报道呈现出一种比较混乱的局面,一些专家、学者,包括新闻工作者对这个概念没有明确的认识,某些报道甚至把一些从事小偷小摸的团伙组织,或根本没有正规组织却实施了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的组织或个人称为非典型的黑社会性质犯罪,动辄出现数百上千个黑社会组织的报告。媒体极为悬殊的关于黑社会的报道还得回到“什么是黑社会”这个“原问题”上来,我们根据我国现有的《刑法》第29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有关法律条文,对我国目前出现的几个较大、较有影响的犯罪团伙进行分析,通过直观的案例进一步说明黑社会组织应该具备的特点,从而厘清我国目前被“黑化”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32.
DNA证据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十多年来,基因科技得到了迅速发展,其被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DNA证据被引入法庭就是其中一例.由于DNA证据与证人陈述等言词证据不同,它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不可撼动的铁证.然而,DNA证据的获得是一个由人操作、完成的过程,因此,DNA证据的价值也受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随着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向经济、政治领域的不断渗透,少数地方官员由袒护黑社会性质组织及其首领发展到公开半公开地组织、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成为不折不扣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老大。这种转变为“黑老大”意味着官员的腐败的目标正在由贪图享受转变为积累个人资本,预示着反腐道路将更艰难。  相似文献   
34.
S市C区的社区治安状况其实是我们关于S市城市社区治安调研的一个意外收获。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通过对这个"小麻雀"的解剖发现,有些看似与社区治安密切相关的因素其实影响并不大,比如社区警察的数量对社区治安而言,影响力甚低。而一些看似与居民日常生活并不密切不相关的因素也会对居民安全感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核辐射。  相似文献   
35.
曾经入狱服刑的烙印可能使犯罪人产生自我污名的想法,并妨碍其重返社会,对年轻的刑释人员更是具有挑战性。年轻刑释人员在出狱后会面临歧视和污名问题,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就业机会。他们不得不避免社交活动,隐匿自己的身份信息。时而久之,他们会内化罪犯这一标签,产生自我污名意识、自我污名情绪,实施自我污名行为,甚至会造成再犯。  相似文献   
36.
<正>一、"官匪互动"机制(一)"官匪互动"的标志本文中的"官",指的是政府中的贪官,他们的行为不仅是个体的,也是集体的,代表了政府行为的负向特征。本文中的"匪",指的是具有"帮伙"和"非法组织"基本特征的黑社会以及组织成员。据报道,从2001年到2005年,中国打掉了700多个黑社会性质组织,保护伞官员超过千人。截至2014年9月,便有35000名官员涉贪被查。黑社会现象的涌现,促使笔者对"官匪互动"机制问题的研  相似文献   
37.
腐败已经影响到全球发展,但是界定腐败的路径多种多样,让人迷惑不解。可以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腐败现象,将腐败视为社会网络中的复杂社会交换。投入时间或资金的人,共同结成联盟,形成社会资本,其投入也会带来相应的回报。越发达的国家,腐败越隐蔽,需要长期的信任、互惠和可供执行的准则才能实现。在国际上,治理腐败的规范趋向统一。反腐败唯一可行的路径在于由法律(而非道德)来界定腐败,从规制罪犯转向规制犯罪。  相似文献   
38.
恐怖犯罪行为处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 2 1世纪 ,恐怖主义不仅没有销声匿迹 ,反而更加有恃无恐。恐怖主义的泛滥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 ,如何处置恐怖犯罪行为成为政府官员、学者 ,乃至普通民众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打击恐怖犯罪行为 ,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的恐怖犯罪行为处置系统工作机制 ,按照一定的处置系统程序 ,遵循科学的处置系统原则。  相似文献   
3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遗传学再次成为显学,媒体上几乎每周都可以看见科学家发现某一遗传因子与某种疾病相关的报道,与此同时,遗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也为广大民众所关注。事实上,遗传与犯罪关系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已开始,并在20世纪初年进入顶峰状态,但因为行为遗传学与优生学的近亲关系,遗传与犯罪在二战后沉寂了20多年。20世纪70年代,关于犯罪遗传的研究又一次进入遗传学家和犯罪学家的研究领域;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40.
恐怖行为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根本上说,目前恐怖行为的出现和蔓延是因为种族、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的存在;从思想根源上说,则是因为极端思潮——包括极左和极右思潮的泛滥;从外部环境来说,国际社会政治势力的支持也对恐怖行为起了推动作用,而现代科学技术则使恐怖主义如虎添翼,此外,黑社会与恐怖主义的结合也为恐怖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