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法律   19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大多贪官收受贿赂走的是“夫人路线”,而李嘉廷更多的是走“公子路线”。一个本来读书时积极要求进步且在大学时就入党的青年学生,在省长父亲的畸形父爱之下,利用其父亲的职务便利,以做生意为由,伙同其父大肆收受他人财物合计人民币1685万余元,省长父子同演了一幕人生悲剧。 2003年7月28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之子李勃受贿案。据称,这是建国以来全国省级领导干部父子合谋受贿金额最大的一起案件  相似文献   
22.
有道是:自古妻贪夫祸多。在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走上严重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中,他的妻子王骁也充当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一个做“搂钱的耙子”,一个做“收钱的袋子”。案发后,这位省长夫人自知罪责难逃,再加上接受不了省长丈夫“包二奶”的事实,她在家中的洗手间,头发披面悬梁自尽,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  相似文献   
23.
圆滑世故,“托仔”与副县长成为“拜把克弟” “托仔”名叫李建升,今年四十刚出头。因为他善于玩弄各种花招,成了个别权领导的心腹,在当地号称没有他办不成的事儿,因而得了“托仔”的外号。  相似文献   
24.
随着云南李嘉廷案的尘埃落定,与该案有染的官员和他的老板朋友们纷纷落马。李嘉廷与他的情妇徐福英的丑闻、李嘉廷与他的儿子李勃的敛财内幕等等,都浮出了水面。李嘉廷的妻子王骁在案发后为何上吊自杀,也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新闻。  相似文献   
25.
屋外,有患者在排队等候就诊,屋里,主治男医生却在“强奸”女患者。这样的事情,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可却真的发生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的就诊室里。有网友微博报料称,安宁马女士在市一院看痔疮时,在就诊室两次遭受主治医生强奸。目前涉案医生杨某已被公安机关监视居住。  相似文献   
26.
新闻背景: "办事都得凭关系,有了关系靠关系,没有关系找关系,难找关系买关系."这句时下流行的顺口溜中所说的"买关系",支撑起了一个叫"托贿"的神秘职业."托贿",顾名思义,受人之托,替人贿赂,它是不良社会风气和无序运作权力的产物.在日益高涨的反腐败声浪中,受贿者与行贿人之间的交易开始从公开、半公开,渐渐转入到了"地下活动".为减少甚至避免受贿者与行贿人的直接接触,间接地进行权钱交易,它便成为一种较为安全的选择.有需求,必然就有供给.久而久之,在受贿者与行贿人之间,出现了一群专司联络、议价、送货之职的"中间人".以此而论,"托贿"是权力网、金钱网上的一个纽结.在其推动下,贪官可以用一种较为含蓄和体面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那些行贿者也不至于"背着猪头找不着庙门".作为中介和掮客,"托贿"在行贿人和受贿者之间充当着"朋友"的角色,发挥了润滑作用.同时,也使得诱惑与上钩变得十分自然.  相似文献   
27.
一个有职有权、风姿绰约的离异少妇,爱上了一个一文不名的打工仔,并且长期包养了这位"小白脸".为了包装情夫,她利用手中的权力挪用公款给情夫去炒股赚钱,使他从一名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了一掷千金的大老板.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这位痴情少妇就挪用公款高达22亿余元人民币供情夫挥霍使用,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8.
一个在当地不可一世拉帮结伙任人唯亲的“腐败局长”,为了哥们义气竟然将600万元贷款拱手送给了罪犯;一个对腐败分子深恶痛绝百姓爱戴的女纪委书记,为了惩治“腐败局长”而将有关材料提供给新闻媒体给予曝光。一正一邪,两者便开始了斗法。  相似文献   
29.
一个28岁的湖南籍妇女。在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官渡支行办理存汇款手续的时候。突然遭到歹徒的持枪抢劫。造成该储户当场死亡、其他3人重伤。之后。死者家属以“疏于防范、疏于职守”为由。将银行和保安公司告上了法庭。索赔包括丧葬费、抚养费、赡养费等在内的赔偿金117万元。2004年2月5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了一审判决。被害人家属获赔13万元。2004年8月27日。法院对在该案中受伤致残的一个当事人作出一审判赔。银行不服。提起上诉。2004年10月29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次开庭审理了这起连环案。  相似文献   
30.
"在校生"是否可以参加劳动就业?是否有自主选择就业的权利?云南省澜沧县一名在校学生,参加了该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向社会公布的招工考试,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体检也顺利通过.然而,人事部门以其是"在校生"为由,按照惯例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难道说,在校学生就得禁止就业?而国家的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都没有作过任何禁止在校生就业的规定.于是,这名学生以侵犯自己劳动就业权利为由,一纸诉状将人事局告上了法庭.2005年1月7日,思茅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由人事部门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打赢了这场全国首例在校生"就业权"官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