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中国政治   9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4,(6):140-142
高校学报要实现其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必须实现电子化编辑。完善编辑的知识结构、实现编辑环节管理电子化、建立部门出版管理系统以及实现学报的网络出版等是高校学报实现电子化编辑的主要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办学办刊模式及编辑人员的网络意识淡薄等因素限制了电子化编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8,(6):125-129
徐志摩的诗歌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将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纳入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之中,实现了“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统一。本文从意象与意境的生成,音韵、节奏与复沓手法所造成的音乐美以及诗歌体式的创新上阐述徐志摩诗歌对于古典浪漫主义的传承,探讨其诗作获得永恒艺术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重塑青少年民族信仰具有同构性和同步性。当代青少年崇高的民族信仰能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精髓能为青少年群体重塑民族信仰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导向。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青少年适应多样化社会思潮;要发挥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功能,抢占重塑当代青少年民族信仰的精神文化阵地;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当代青少年共有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心理契约理论是当前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借鉴该理论完善学术期刊编辑心理契约,利于在学术期刊编辑与期刊社之间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调动期刊编辑的积极性,推动学术期刊健康发展。学术期刊编辑心理契约的违背主要受期望源、具体的破裂条件和食言本身性质三个因素的影响。在学术期刊编辑管理中构建和谐心理契约,需要在出版文化建设、共同愿景培养、动态管理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15.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9,(4):152-154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职成高学报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学校支持与投入不力;自身发展方向模糊不定;编辑队伍素质整体不强;社会影响力较弱。对此高职成高学报应积极应对,寻找对策:结合学校特色和自身优势,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积极拓展稿源,强化作者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编辑队伍素质;加大征订和宣传力度,扩大自身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5,(5):137-139
编辑的主体意识是指学报编辑人员在从事学报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所起的主导和核心作用的意识。在当今要求学报要有鲜明风格和特色的情况下,编辑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即发挥编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报特色更鲜明、更突出。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推动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对其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其民族认同感:要注重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注重良好校园环境的影响,要积极为大学生创造和提供志愿服务平台,让其在参与中亲身体验民族精神的魅力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用人单位恶意侵犯毕业生劳动权益问题十分严重。本文通过对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实体权利的分析,并结合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提出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权利的具体内容及其保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交往关系的拓展,青少年价值追求呈分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活力和青少年主体性的增强,同时也对社会治理水平和青少年的道德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应在发展道德共识以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统合青少年价值观。既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既基于现实更着眼未来;在实践中则要充分利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才貌双全、温柔顺从,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识.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却塑造了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三位迥异于传统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与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外在相貌和内在精神意识方面的比较分析可知,她们改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附属于男权文化和缺乏女性主体意识的狭隘格局.从这三位女英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意识的初步觉醒和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