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篇
法律   44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56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无论是“美”这个词,还是做为一个学科的“美学”,都是犯忌的,甚而被禁用。好像用“文革”的大帽子一压,一切美都该死。于是,“美”与臭关、资产阶级臭习气成了同义词,关学也就成了剥削阶级思想甚而反动思想的代称。那时若问“什么最美”,大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劳动最关!劳动人民最美!”而那时说的劳动,主要指笨重的体力劳动;那时说的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42.
中国向来就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说,依我看安乐一般是不会致死的,而且是正常人向往之事。只有不顾祸患的那种安乐或傻安乐才有可能致死,包括酒色过度,更包括去做种种坏事来取乐,也包括在名利场上将得意推向"乐极生悲"的地步。  相似文献   
43.
提到卖国主义,人们当然恨之咒之,但提到“吃闰主义”,人们往往不甚了解。诚然,十足的卖同主义者毕竟是少数,但不要忽略,“吃同”也能成为一种主义,而且足以吃掉一个王朝、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44.
有一个贬义词叫做"迷信",意思是所信的某种东西根本不存在,偏要信得如痴若迷。有的还迷信始终,至死不易。对那样的迷信者,人们常报以嘲笑、鄙夷。我倒认为:迷信迷得既真挚又笃诚,虽然可能有愚昧感,但在精神品位上未必很低。打个比方,一个人信佛,信  相似文献   
45.
毛志成 《中国监察》2009,(15):63-63
时下依据价格去识物、评人、议事、定级别,被夸为“宝贝”的东西太多了!有时堪称“天下第一、举世无双”。然而,这些“宝贝”的实际价值呢,只有天知道。跪拜价格,不问价值,若成了世风,迟早会躲不掉这样那样的“风暴”。  相似文献   
46.
当作家的,当艺术家的,当理论家的.自己或自己的家人被杀、被抢、被奸,这时候肯定首先想到向警察报案呼救。公安机关破案晚了些,效率不太高,心里往往老大不快,嘟嘟恢恢,乃至说些“当警察的干什么吃的”云云。其实细想起来,社会上的恶人恶事层出不穷,并掉一茬又出一茬,把警察系得日日不得闲,报警电话昼夜地响,追根溯源,我们的许多文化人都有责任。什么责任?答曰:表现出了相当多的‘”公安因素”。也就是说,你所宣杨的、渲染的、阐述的东西,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导恶”效应,帮助了恶人恶事的滋生和膨胀。例如作家写出的小说,…  相似文献   
47.
我是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今天来参加“三问”讨论,首先想到的是形象问题。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形象问题。特别是社会导向式人物——党员干部的形象很重要,一旦败坏,就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眼下,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例如,某干部来到民间,老百姓第一联想就是猜此人一定住好几套房子,坐着很高级的轿车,家里有若干万元存款,打个电话就能捞到一笔又一笔的油水,说其不搞贪污腐败简直如闻神话。你说这样的形象可怕不可怕?又如,某个人申请入党,申请书上使用的语言自然是“庄严神圣”的。但用老百姓的话翻译起来,…  相似文献   
48.
物质文化不必说了,大家都一个心眼地奔发财,各“家”都一起向财源涌去,分不出谁属于哪一‘凉”。说到精神文化,要想细细测览一下,区分一下,眼下似乎只有三“家”。这三“家”是:一、马列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三、西方文化。在中国,眼下这三家的大体情况是:正处于相互串亲,相互联姻,彼此都不取斗争态势。好不好呢?当然好,总比当年大肆采伐、彻底专政的好,因为指导并非镇压。何况,我们看到的文化繁荣景观是有目共睹的,举目可见的:何苦一定要通过人为斗争,让世界再乱腾一下子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三家串亲、联姻,一味亲…  相似文献   
49.
眼下的文艺杂志、学术杂志(特指社会科学类的学术杂志),不太景气的原因在哪里?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要想真正有效地想些办法,在外因上打主意不如在内因上查弊端。外因无疑是有的,例如社会性的趣味杠杆失衡———人们对精神趣味的关注逊于物质趣味。从搞文化的人来看,这种倾斜是不可爱的,但在实际上,这种倾斜自古皆然。于是剩下的问题也只能是:如何使精神文化显示出自己的应有能量,至少不至于沦为多余而无用。然而,眼下有些精神文化(特别是文化学术、学术研究),恰恰有一点“多余而无用”。这毛病,必须从中国的文化期刊(特别是文学期…  相似文献   
50.
十来年前,我曾写了一篇小文《寻找老百姓》,大意是我们中国已经成了名片大国,有名片的人太多太多了!而且,名片上的内容绝不仅仅限于姓名、通讯地址、电话等等,往往要添加上各式头衔(如官衔、职衔、誉衔、虚衔之类)。这样的名片太多了,铺天盖地,这就会使人产生一个错觉:好像我们中国有太多太多的“人上人”,简直快要没有十足的普通老百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