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毅然下定决心,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再现其平生事迹、学术思想,超时空地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从1998年动议,1999年着手准备,2000年开始进行,工作量大,时问长,争取5至8年完成这个浩大的文化工程。经过精心筛选后,进入《浙江文化名人传记》有100人左右,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级人物。古代五十人,二十世纪五十人。现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第一批已经面世,而丛书的第二批文稿也已基本完成,今年可以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主体的历时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总体实践的发展,人对外部世界的多维关系也在不断开拓和深化。为了全面揭示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质及其进化趋势,有必要深入探寻和确定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对历史主体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展开,比如对历史主体作一般性考察,共时性考察,历时性考察等等。本文试图从历史主体发展的阶段性出发,对其作一历时性考察。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或群体的个体差异,以及同一个体或群体自身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给历史主体蒙上了难以捉摸的色彩。然而,恰恰是作为个体的人或作为组织的群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主体存在的“现实的个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当前的社会建设要走出“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困境,就必须将“现实的个人”看作社会建设的主体性存在.它不仅是以现实个人为对象的改造活动,同时也是现实个人作为主体进行自觉社会实践并使自身得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讲,社会建设以满足现实个人的全面需要为其主体性发挥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它以构建现实个人的“自由个性”为突出特征.从实质上讲,社会建设需要使现实的个人同时在能力增长和关系优化两个层面上体现出其独特的主体性存在.  相似文献   
14.
民主是现代人存在的方式,是人民自治的主体性观念的体现,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民主得以真实存在的前提。但是,民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确定的性格,其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在于人自身。人的主体性受到自然、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外在限制,也受到人自身的素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及人对自我的认知力的内在限阈,同时内在于人的非理性也会影响民主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总之,人的主体性确立程度决定民主的限度,如果人的主体地位无法确立,民主将失去其存在的基点和价值,何言其它?因此,理解民主和实践民主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一个理念,即确立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是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人类特性、社会关系、需要和个性的整体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我们认识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把它看作逐步提高、不断推进和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双赢、多赢的理念,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政府、企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德清县政府和省社科院共同举办了这次“德清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论坛,以期进一步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推进统筹发展,提升竞争能力,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协调社会矛盾和冲突,因此需要一定的社会调节机制。从哲学层面作思考,作为人类社会得以维系、延续和发展的永恒纽带和理性基础的道德品质、法律制度、宗教信仰、社会契约、公平理念和宽容精神等社会调节机制,也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的社会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8.
政治秩序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它的形成是人类步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条件。从哲学视角看,政治秩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适应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来研究政治秩序的起源,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揭示出政治秩序是人的社会本性的内在规定。政治秩序还是人性自由的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形态的历史性变迁,宽容的内涵、特征、机制也发生着转变。自然经济中的美德式宽容反映着私德意义上不平等主体间的一种道德关系;而商品经济中的制度式宽容已受到法律的规范与保护,成为公德意义上平等主体间权利关系的投影;但只有在时间经济中生发的普世性宽容,才终能超越美德宽容的感性狭隘和制度宽容的理性局限,提升为文明世界所需的真正宽容。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不可规避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普遍存在于人类发展全过程,民主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必然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理论形态和实践类型上表现出迥异的特性。然而在不确定的多样性面前,我们要把握住不确定性的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适应其变化或者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不确定性带来的政策更改,尽可能地进行最大化合理制度安排,以达到有秩序的民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