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郭可  吴瑛 《国际展望》2011,(2):90-112
世博会已从最初的科技革命和工业成果的展示舞台,逐步扩展到文明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并为主办国和城市展示国家品牌和城市形象带来重大机遇。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国整个公共外交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构成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平台,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文章从分析全球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新闻报道入手,探讨上海世博会的国际舆情变化规律、传播方式和模式,并以此来进一步讨论其对我国公共外交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启示,以推动未来中国舆情外交的探索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G20峰会期间国际媒体引用的视角来比较中美两国的软实力。研究发现,中国被国际媒体的提及率高于美国;但美国金融机构受国际媒体的关注度高于中国;中国的发稿量比美国略高,但中美两国都远低于欧洲;欧洲媒体对中国高度关注,对美国却表现出揶揄和失望的情绪。中国正表现出在软实力领域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3.
吴瑛 《前沿》2003,(7):147-149
对《图书馆》 2 0 0 1年载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从中归纳了该刊的载文特点  相似文献   
14.
郭可  吴瑛 《外交评论》2010,27(6):76-90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文章以15个国家的29份主流报纸为研究对象,对世博舆情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总结世博会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世博会已成为全球性媒介事件,新兴国家媒体参与报道的角色凸显,报道倾向性也比以前有所改善,显示了世博会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国际媒体报道的量和质未见显著改善,对华关注点仍以政治问题,尤其是中国与国际社会、中国政府与民间社会的冲突为主,部分西方媒体还通过框架化选择表明其负面立场,这些也折射出世博会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有限性。未来举办重大国际活动,必须通过全方位公共外交来引导国际舆论,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是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作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项目,孔子学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不同阶段。从2004年在首尔创办第一所"孔子学院"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总共120个。[1]十年来,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  相似文献   
16.
吴瑛 《人民论坛》2021,(7):96-9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也要吸收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如美国从行政、经济、法律等多层面扶持文化产业,构建严密的版权保护网络;英国实行"一臂之距"的文化管理理念,形成成熟的大文化管理机制;日本从推行"文化立国"到实行"酷日本战略",创造性地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对于这些国际经验,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对内促进文化繁荣,对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建构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外交的重要目标。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缩影,能否被全球媒体建构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形象?本文通过对28个语种100多个国家38万条新闻的统计分析,解读了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后世博时代上海的国际形象。研究发现,全球媒体涉沪报道量稳步增长,2015年达历史最高点;报道议程围绕“四个中心”展开,但国际金融中心形象受经济下行和股市震荡影响;报道态度以混合情感为主,正负面倾向随时间和议题有所差异;全球媒体报道上海的消息源仍以西方媒体为主。在分析外媒报道的基础上,本文为加强上海城市外交,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西兰政府已将环境教育纳入到国家课程中,并指出环境教育是实现新西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分析新西兰环境教育的发展进程和地方政府在开展环境教育中的作用入手,探讨了新西兰环境教育的政策特点,以及对中国环境教育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我国虽然已初步具备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环境与竞争机制,但是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制度和体系。一些企业信用恶化,失信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突出问题,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加强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已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阜新市彰武县是全省的重点贫困县,多年来通过多方努力,贫困现象大为缓解,贫困人口由15.2万人下降到10万人。按照预计规划,到2005年末,全县的贫困人口能够全部脱贫。但实际上,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脱贫人口返贫。2001年以来,平均每年有2万左右人口返贫。返贫的原因从表面看是因病、因学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所致。然而,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一是区域性贫困是造成彰武县贫困的重要原因。彰武县地处辽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十年九旱,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面积较大,工业化水平低,反哺农业的能力十分有限。二是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到2004年底,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